董卓絕非池中之物,他本可位列九五之尊,只可惜性格決定命運

董卓絕非池中之物,他本可位列九五之尊,只可惜性格決定命運

▲老版《三國演義》董卓劇照

在我們的印象中,董卓永遠是一個大腹便便、胸無點墨、倒行逆施,讓人恨之入骨的亂臣賊子。然而,歷史上的董卓,絕非池中之物,因為他是東漢末年割據西北的大軍閥,他開啟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歷史先河。他出身並非豪門,甚至可以說他在政治舞臺上是一個名副其實的草根人物,然而,就是這麼一個人,卻掌控了東漢政權長達三年之久,沒有一套說法和兩把刷子豈能有如此成就?那麼,董卓在為人處世方面,究竟有何可取之處呢?

董卓絕非池中之物,他本可位列九五之尊,只可惜性格決定命運

▲老版《三國演義》董卓劇照

樹立遠大理想,人生目標明確。人活一世,如果沒有一個為之奮鬥的目標是可悲和可嘆的,就會猶如行屍走肉一般白活一世。董卓的一生,從無名草根到位極人臣,似乎只是在做一件事情,那就是尋求更加廣闊的的政治空間。他年少時就結交羌人,拉攏兼併地方勢力,不斷鞏固和擴大自己的力量,為今後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步入仕途後,他身先士卒,戰功卓著,逐步擺脫了中央政權的束縛,成為了地方軍閥豪強。這還不算完,憑藉強大的實力,極度膨脹的野心,董卓又樹立了問鼎中央政權的理想,成為九五之尊恐怕就是他的終極目標吧!

董卓絕非池中之物,他本可位列九五之尊,只可惜性格決定命運

▲老版《三國演義》董卓劇照

注重頂層設計,制定工作計劃。既然我們的終極目標已然設立,那麼為了保障順利實現目標,那就需要我們分析形勢,全局籌劃,謀定而後動,制定出嚴密的工作計劃和工作措施。東漢末年,漢室皇權衰微,外戚和宦官為了爭奪皇權,那打的是不亦樂乎。根據這個政治形勢,董卓除了厲兵秣馬以外,他還密切關注著朝廷各派的動向,隨時準備相應措施,伺機而動,見機行事。當他接到何進密令後,隨即率軍開赴京城,為“挾天子以令諸侯”佔盡了先機。天下諸侯和割據勢力千百個,唯獨董卓先人步,挾持了天子,他對於時局洞察之敏銳,對於奪取皇權計劃之周密,讓人不得不佩服啊!

董卓絕非池中之物,他本可位列九五之尊,只可惜性格決定命運

▲老版《三國演義》董卓劇照

遇事懂得變通,對於工作實行動態管理。戰略既定,則不可輕易改之,然而,在實現戰略目標的過程中,關於戰術問題,還是可以隨時調整的。董卓進京後,部屬的兵力不超過3千人,為了能給京城洛陽造成一種強烈的軍事威脅影響,他命令士兵們每晚偷偷溜出洛陽城,然後第二天一早,戰鼓震天,旌旗招展,浩浩蕩蕩地再開進洛陽。朝廷百官和洛陽人民看著這個情景後,不敢有絲毫越軌行為,本可與之對抗的袁紹,竟然被董卓的虛張聲勢給嚇跑了。這是一個權宜之計,隨後,董卓採取實際行動,擴充兵力,收攬兵權,加強了對於東漢政權的實際控制。

董卓絕非池中之物,他本可位列九五之尊,只可惜性格決定命運

▲老版《三國演義》董卓劇照

董卓進京勤王,開啟了董卓之亂的序幕。如果董卓利用“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優勢,通過一系列的改革舉措,掌控輿論導向,收買人心、改善民生,那麼瓦解東漢政權就只是時間問題,政權的平穩過渡亦不是什麼難事,最終可以取而代之,建立新王朝。然而,董卓在掌控東漢政權後,朝令夕改、殘暴不仁,欺壓百姓、火燒洛陽、過度斂財,這些倒行逆施的行為,最終引起了廣大人民的憤怒與反抗,為他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董卓絕非池中之物,他本可位列九五之尊,只可惜性格決定命運

▲老版《三國演義》董卓劇照

董卓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倒行逆施的行為呢?一個原因是權利的膨脹會讓一個人失去理智,另一個更為重要的原因還是因為他爸是“李剛”。董卓的父親是董君雅,曾擔任綸氏縣尉,是掌握緝捕盜賊的武官,大體相當於縣公安局長,與網絡上被兒子坑得很慘的“李剛”一樣。董卓的父親對於董卓的教育,沒有擔負起一個作為父親應該盡到的責任,從小就讓董卓養尊處優,少年時期便形成了一種放縱任性、粗野兇狠的性格。性格決定命運,董卓的命運其實從他出生之時就註定了。


看似笑談,實則真理!歡迎大家留言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