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3229268518281
眾所周知,遼代有五京,但遼代五京的設立經過了一個漫長的過程。
遼太祖神冊三年(918)在當時的契丹勢力中心建立了皇都,大約二十年後的938年,這裡改為上京臨潢府。
天顯三年(928),遼國征服了東丹國,然後把東丹國居民遷往東平,將東平郡升為南京。
後晉石敬瑭獻十六州後,幽州被升為南京幽都府(開泰元年1012年改為析津府),於是原來的南京東平郡改為東京遼陽府。皇都改稱為上京臨潢府也是在這個時候。
遼聖宗統和二十五年(1007)建中京大定府,是建在過去奚王牙帳所在地。
重熙十三年(1044)升雲州為西京大同府。
需要說明的是,會同十年(947)契丹滅後晉、佔領中原後,曾經升鎮州為中京,不過當年契丹人就退出了中原,中京鎮州也就不復存在了。
雖然遼有五京,但哪一個或者哪幾個是都城,學界有不同意見。
有一種意見認為遼朝是一都四輔制,上京臨潢府是首都,其他四京是陪都。也有人認為遼朝中期,中京大定府成為首都,其他四京為陪都。
但是近年來,學界大都認為遼朝並沒有固定都城,五京只是名義上的都城,實際上只不過是上京道、東京道、中京道、南京道和西京道五個行政區劃的統治中心,而真正的都城隨著皇帝的捺缽(即行營)移動。因為皇帝和政府官員都是隨捺缽轉移,處理政務也多在捺缽,所以遼朝人也自稱中央政府為行朝。
雖然如此,最近餘蔚在《中國行政區劃通史·遼金卷》中又提出中京大定府的政治中心意義是不可否認的。總之,遼朝的資料太少,《遼史》又寫得很玄幻,關於遼朝的問題有個定論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pku小動物
遼國作為中國歷史上由契丹族在北方建立的王朝,存在了218年,公元947年,遼太宗滅了五代後晉,開始改國號為“遼”,公元1125年被金國所滅。
當然每個國家都會有自己的國都,就好比今天我們中國的首都在北京,而當年的遼國他們的國都是在“臨潢府”,也就是如今的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巴林左旗林東鎮南郊,他們稱它為“上京”,是遼國早期的政治、經濟、軍事以及文化中心,最開始建造是在公元908年,而“臨潢府”原本是叫“葦甸”,在唐朝中期就一直是契丹迭剌部的主要居地,後來耶律阿保機選“葦甸”作為政治中心,開始籌劃建設,開始在“西樓”(也叫龍眉宮)營建宮廟,先後在此地建造了明王樓、天雄寺和開皇殿等。
在契丹族滅了後唐奪得燕雲十六州後開始改國號為“大遼”,將皇都“葦甸”改名為上京,也稱臨潢府,臨潢府一直輝煌了二百多年。
遼國在全盛時期疆域還是挺大的,北至庫頁島、色楞格河;西至阿爾泰山;南至天津海河、山西雁塔山;遼國的核心領土,在今天的內蒙通遼和赤峰以及河北壩上、遼寧朝陽一帶,這麼大的疆域自然要進行行政區劃,遼國的行政體系大致是道、府、縣三級,類似我們現在的省、市、縣、鎮、村一樣。
遼國分為5個道,而每個道都有一個政治中心,相當於現在的省會,它們分別是:
上京道治上京臨潢府(內蒙古)
中京道治中京大定府(內蒙古)
東京道治東京遼陽府(遼寧)
南京道治南京析津府(北京)
西京道治西京大同府(山西)
而這五京當中“上京臨潢府”是首都,其餘四個是陪都,不過要提到的是“中京大定府”在澶淵之盟後地位直線上升,都可以和首都相媲美。
那麼作為遼國國都的“上京臨潢府”,也就是現如今的赤峰市現如今怎麼樣?
赤峰市現如今被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定位為省域副中心城市,全市的面積有9萬平方公里,是內蒙古第一人口大市,經濟發展也相當快,後又評選為國家園林城市。
羽評郡主
在歷史上,契丹人建立的遼國其實也曾經是一個強大的存在,可以說自從匈奴滅亡之後,只有遼國算得上是繼之而起的統一性北方遊牧民族政權,遼國的軍事力量一直讓北宋為之俯首,其管轄的疆域也比北宋更大,如果不是檀淵之盟中止了遼國吞併宋朝的野心的話,不敢想象兩國最後會打成什麼樣。
其實遼國的建立比北宋還早,由耶律阿保機(遼太祖)於公元907年建立,北宋則由趙匡胤(宋太祖)建立於公元960年,由於五代十國時期後晉的石敬瑭於公元936年割讓了幽雲十六州給遼國(契丹),導致遼國實力大增,社會生產也開始以畜牧和農業並重,如果這個時候契丹人一心統一中國的話,甚至都不會有宋朝出現了,不過好在契丹人過慣了遊牧生活,南下的野心並不是很大,只想在他們的老地盤上過他們的自在日子,還創造性地設立了五個首都,沒事兒就來回的溜達,實在是很好玩的事情,不過遼國皇帝可不說這是為了玩兒,而是以打獵等方式視察各地,稱之為“四時捺缽”制,這其實也反映出了契丹族喜歡四處活動的習性,但是遼國的臣子們沒有辦法,只好興建了五個都城,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遼五京”,分別是遼上京臨潢府、遼中京大定府、遼東京遼陽府、遼南京析津府、遼西京雲中府。
遼上京臨潢府位於今天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左旗林東鎮,是耶律阿保機稱帝建國的地方,也算是遼國真正的首都,當時分為南北兩座城,北城和南城分開,實行胡漢分治,契丹人居住於北面的皇城之中,漢人居住於南面的漢城之中。但遼國滅亡之後,這裡就衰落了,元代時被廢棄。
中京大定府位於內蒙古自治區的寧城,是遼聖宗耶律隆緒時開始修建的,但一直到遼興宗耶律宗真在位時期才修築完成,從遼聖宗開始,遼國皇帝就常年居住在這裡,所以這裡也曾經長期作為遼朝的政治中心,同時這裡的商業也很發達,金國滅遼以後也很重視這個地方。
東京遼陽府就是今天的遼寧省遼陽市,這裡本就是一座古城,唐朝時是渤海國的都城,後來被遼國所佔領,遼太祖曾將其劃歸東丹國管理,遼太宗時又將之改為東京成,遼國將其作為東部的行政中心,後來女真族佔領了這個地方,將其作為陪都使用。
南京析津府又稱為幽州城,幽都城,就是今天的北京市一帶了,建城的地方或在今北京市區西南的大興區一帶,所以北京在歷史上也曾經被叫做南京,幽州這地方就是後晉高祖石敬瑭割讓給遼國的地方,是幽雲16州中的幽州,之後遼國就在此地部署重兵鎮守,把它當作中原漢人北伐的前沿陣地,後來的後周和北宋攻打這裡都沒有得勝。
西京雲中府,就是今天的山西省大同市,為遼興宗耶律宗真所修建,其出於防禦西夏和北宋的目的,將原來唐代時這裡遺留下的舊城進行修繕和改建,並將這裡稱之為西京,之後這裡成了遼國西南的軍事重鎮,後來金國人得到西京將之改名為大同府沿用至今。
其實遼國這五個都城更像是五個省份,也是遼國朝廷最重視的地方,名義上來說臨潢府才遼國的真正的都城,其它四京屬於陪都的性質,但是由於遼國皇帝更多時候在中京大定府處理政務,所以這裡也曾經長期是實際上的行政中心,其他三個陪都就不如了。
科普大世界
契丹舊俗,根據季節,及水草生長,往來遊牧漁獵。遼國建立後,皇帝也繼續四季外出遊獵,官員隨行,設行帳稱“捺缽”。到遼聖宗時,建立了較為穩定的制度和線路。
與之相近的,遼代有五京制度。說是五個京城並不準確,可以理解為五個中心大城市,即:遼上京、中京、東京、南京、西京。
上京臨潢府,是遼太祖太宗時的根據地。滅了渤海國,遷徙渤海居民於東平郡,稱南京。取得燕雲十六州後,升級幽州為南京幽都府。原來南京改為東京遼陽府。遼聖宗時又在奚王牙帳建立新都,號中京大定府。遼興宗時升大同軍為西京大同府。於是有了“大遼五京“,並非同時設立的。
若五京中選一個國都,應該是上京臨潢府。
“大遼五京——內蒙古出土文物暨遼南京建城1080年展”正在首都博物館展出,展期到12月9日。
幾葦渡
遼國也叫做遼朝,是由契丹族所建立的封建王朝,從公元907年至公元1125年,長達兩百一十年,同時期的北宋,是從公元960年至公元1127年,也就是說遼國比北宋要早五十三年建立,持續的時間也多五十一年。
907年,正是唐朝滅亡的時間,也是五代十國(907年至979年)開始的時間,換句話說,遼國的存在時間差不多等於五代十國加上北宋。
契丹的意思是“鑌鐵”,鑌鐵是一種鋼,是將鋼表面磨光後,再進行腐蝕劑(比如黃礬硫酸鐵)的處理,出現很獨特的花紋,鑌鐵技術原產于波斯等地,是在南北朝的時候傳入中國的,鑌鐵製作而成的刀劍極其鋒利。
遼這個國號,一般有兩種說法,一個是遼遠遼闊的意思,還有一種是來自於遼水,也就是遼河,契丹族最早生活於遼河上游流域。公元907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成為契丹的首領。
公元916年,開始有國號“契丹”,定都於上京臨潢府,公元947年,遼太祖之子遼太宗耶律德光率軍攻打後晉,攻下了汴京開封府,遼太祖在汴京稱帝,改國號為遼。公元1007年,遼聖宗遷都至中京大定府。公元1125年,被金國所滅。
遼國的國都並不是一個,而是五個,被稱做五京制度,分別是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巴林左旗),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赤峰),南京析津府(今北京),西京(山西大同),東京遼陽府(今遼寧遼陽)。
契丹是遊牧民族,皇帝也同樣不會固定在一個地方,而是有四時捺缽制度,捺缽的意思叫做“行營”,也就是流動的行帳,受到氣侯還有自然條件的影響,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捺缽都有所不同,這個就叫做四時各有捺缽之地。
歷史簡單說
契丹是個歷史悠久的民族,唐末到五代時,逐漸強大,並不斷對外擴張,916年耶律阿保機在今天的內蒙古的西拉木河流域建立了契丹國,是為遼太祖,國號為契丹,建都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羅城)。遼太祖時期,注意吸收漢文化,又制定了自己的文字,即契丹大字,後進一步改造為契丹小字。社會經濟也進一步發展,但不同地區的發展水平不一。遼太祖向西北、東北擴張,甚至滅掉了渤海國。926年,耶律阿保機病死,耶律德光即位,為遼太宗。遼太宗入開封,滅後晉,建國號為大遼國。到遼聖宗即位前,宋太宗滅了北漢,準備發動對遼的雍熙北伐,但被遼打敗。北宋對遼遊攻勢轉為純粹防禦。但遼一直沒有放棄對宋的攻勢,也希望解決遼宋之間長期對抗,遼聖宗和承天太后帶領遼軍南下,連破城池,直抵澶州。但因為宋真宗的親臨,遼大大帥蕭撻覽的戰死,遼軍提出和約,雙方簽訂了盟約,即澶淵之盟。該盟約確定了宋遼的邊界,宋遼維持了一段較長時期的相對穩定局面。隨後,遼聖宗遷都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
可見,遼代的都城設置基本是為了擴張的需要,更好地控制所得土地。遼朝實施五京制度,除了上述上京臨潢府和中京大定府,還有東京遼陽府(今遼寧省遼陽市)、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市西南)、西京大同府(今山西省大同)。遼朝把所統治的疆域,劃分為五道,每道設置一個政治中心。五京中,上京臨潢府是正式首都,其餘四京是陪都。每一京的設置都有不同的特點。上京是最早時遼的皇都;中京是遼聖宗時期的新都城,更適宜對全境的掌控;東京是為了更好地控制渤海國的遺民,南京是為了控制華北地區,也是漢人聚集地;西京是為了更好地部署邊防事宜。 但遼的國都並不意外著遼的政治中心,遼實施“四時捺缽”制度。捺缽是契丹語,意為“行在所”“行宮”,皇帝在四時有不同的行宮,在行宮中辦理國家事務,也就是說遼的政治中心是流動的。而這一制度是遼保存下來的遊牧民族的習俗,一年之中要進行不同的漁獵活動。遼的五京制和四時捺缽制度,是跟遼朝特殊的國情有密切關聯的。首先,遼是一個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其次,遼朝的疆域遼闊,遼的統治者在管理疆域的問題上,既吸收了漢文化的處理方法,也保留了自己的民族特色。最後,遼朝的民族問題複雜,契丹族、漢族、女真族、渤海國遺民等,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習俗,如何緩和民族問題事關重大,而五京的劃定,有利於針對不同的問題解決,功能不同又相輔相成。綜上,遼朝出現了不同於其他朝代的都城設置狀況。國家人文歷史
遼國前後共擁有5個都城,這也反映出了契丹族喜歡四處活動的習性。遼國的皇帝並不像中原的皇帝那樣喜歡待在固定的國都裡,而是喜歡四處出巡打獵。這種習慣後來演變成了遼國皇帝以打獵為理由視察各地的固定制度,史稱“四時捺缽”制度。為了滿足遼國皇帝隨時出行的習慣,遼國營建了五個都城,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遼五京”。筆者需要說明的是遼五京並不完全等同於中原王朝的都城,但也能行使國都的職能。這五京分別是遼上京、遼中京、遼東京、遼南京、遼西京。遼5京既有國都的職能,也有分管所屬地區軍政大權的職能,更類似於漢人王朝的都督府。
第一、上京臨潢府
公元916年,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稱帝建國,並效仿漢人王朝開始物色國都位置。918年,耶律阿保機命令禮部尚書築造了遼皇都。耶律阿保機死後,由耶律德光即位,這就是遼太宗。遼太宗繼續營建皇都並且完工,將之改名為臨潢府。臨潢府就是遼國的真正意義上的都城,後來的四京都屬於陪都的性質。臨潢府位於今天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左旗林東鎮,分為南北兩座城,北城和南城分開,實行胡漢分治。
第二、中京大定府
公元1003年,遼聖宗耶律隆緒開始修建遼國的中京城,這就是大定府最初的起源。一直到遼興宗耶律宗真在位時期,大定府才修築完成。遼國皇帝不僅常年居住在這裡,還在城中鼓勵漢人百姓養殖桑蠶,推廣紡織。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中京都是遼國的商業都市。金國滅遼以後,繼續使用這裡,直到後來蒙古興起。大定府的遺址也在蒙古自治區境內,也就是今天的寧城。
第三、東京遼陽府
遼陽府原本是渤海國的都城,後來被遼國所佔領。918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將之劃歸東丹國管理。遼太宗耶律德光在位時期,又將之改為東京城。遼國的東京就是今天的遼寧省遼陽市,也是遼國在東北的行政中心。12世紀女真族攻陷了這裡,並依然作為陪都使用。
第四、南京析津府
南京析津府就是幽雲16州中的幽州城。五代十國時期,後晉高祖石敬瑭將幽雲16州全部割讓給大遼。遼太宗耶律德光在938年得到了這座幽州城,並部署下重兵鎮守。遼南京是阻擋漢人北伐的前沿陣地,柴榮、趙光義等人均未能突破這裡北上。北宋宣和2年,太監童貫率領19萬宋軍北伐,也在遼南京被守將耶律大石擊潰,可見遼國南京城池堅固,十分難以攻取。非常有趣的是,遼國的南京其實就是今天的北京市。
(耶律大石在南京阻擋宋軍進攻)
第五、西京雲中府
西京是遼興宗耶律宗真所修建,位於今天的山西省大同市。1044年,遼興宗出於防禦西夏和北宋的目的,將原來唐代遺留下的舊城改建為西京。這裡也是典故“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的出處。西京是遼國西南的軍事重鎮,可以管理西北諸路軍馬,意義重大。許多年後,金國人得到西京城,將之改名為大同府並沿用至今。
國史檔案
遼國是我國曆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王朝,一共歷經九位皇帝,享國二百一十年。
遼國對國都的設置不像其它王朝一樣只有一個國都,或者簡單的設置兩京制。遼國一共有五個京都,即上京,中京,東京,南京,西京。遼國設立五個京都的目的很簡單,就是為了全面控制自己的領土範圍,特別是新吞併而來的領土。
其中,上京是臨潢府,在今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羅城。上京是唯一的首都,其它四都都是陪都,但是政治地位則隨著遼國的領土範圍和政治重心的變化而有所側重。遼太祖時期,上京是當之無愧的中心。
中京是大定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中京在遼太宗時期是主要的政治中心。
東京是遼陽府,今遼寧省遼陽市,主要目的是為了控制渤海國的遺民。
南京是析津府,近北京市西南,主要目的是為了控制華北地區,也就是新得的燕雲十六州,主要是為了控制漢人聚集地。
西京是大同府,今山西省大同市,主要目的是為了部署邊防事務,針對西夏和宋朝。
可見遼國設立五京制度,每個京都的含義都不一樣, 而且遼國因為是實行四時捺缽制度也就是行所在制度,皇帝在四季有不同的行宮,在不同的行宮中理政,即政治中心是流動的。所以國都不意味著政治中心。
夜月下鳴蟬
遼朝(916年—1125年)是中國歷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共傳九帝,享二百一十年。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遼國一共有過三個國都。
1.916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正式建國稱帝,成為遼政權的創始人,國號“契丹”,定都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羅城);
遼太祖耶律阿保機(872年-926年9月6日),姓耶律,名億,遼朝開國君主
2.1007年遼聖宗遷都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
遼聖宗耶律隆緒(公元972年1月16日—1031年6月25日),遼朝第六位皇帝
3.1115年金太祖完顏阿骨打起兵反遼,天祚帝兵敗逃走。1222年。耶律大石與宰相李處溫等擁立耶律淳為帝,號天錫皇帝(宣宗),史稱北遼,建都析津府(又稱燕京,今北京西南)。
北遼宣宗耶律淳(1063年—1122年),遼興宗耶律宗真之孫。
驃騎將軍王
在我國曆朝歷代同時並存都城一般只有一到兩個,比如唐朝,都城長安,還有一個東都洛陽共兩個。而遼國確有5個,分別為上京臨潢府,中京大定府,東京遼陽府,南京析津府和西京大同府。由於契丹民族是遊牧部落,特殊的地理因素決定了它的政治中心也是流動的,哪裡需要就在哪裡辦公,靈活多變便於管理。 公元916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稱帝建契丹國,都城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羅城),為大遼的主要都城;遼聖宗耶律隆緒開始興建中京,中京大定府位於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是大遼國的商業都市,金滅遼後也曾在此建都;東京遼陽府(今遼寧省遼陽市),原來是渤海國的都城,在這裡設點是為了更好地管理渤海國的遺民;南京析津府(今北京西南),是為了控制華北地區,阻止漢人北伐;西京大同府(今山西省大同市),西京為遼興宗耶律宗真所建,主要是防禦西夏和北宋的進攻,是遼國西南的軍事重鎮。
遼國的國號也不止一個,而且變來換取的,916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開國,定國號為契丹,926年遼太宗耶律德光繼位,947年攻佔開封,並在開封改汗稱帝,定國號為大遼;983年遼聖宗又改國號為大契丹,1066年遼道宗又恢復國號大遼;遼國雖說有5個都城,但還是以上京為主要都城,其他4個屬於陪都的形式,都是為了擴張的需要,就是為了全面控制自己的領土範圍,特別是新吞併的領土,好管理,利於掌控全局,5個都想去哪裡就去哪裡,不必老是待在一個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