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青年抖音日常:每一次螢幕雙擊,都是爲自己的生活打氣!

大不必等到長假回鄉,我們就能知道當下的三四線城市的年輕人都在關注些什麼。

大學畢業之後回老家發展的小吳就是短視頻平臺抖音的死忠粉,每天打開短視頻,看吃的、吸貓、各種表白講段子和農村小夥雜耍的,小吳說,現在短視頻平臺已經成為她的日常生活,就像打開電腦一定會登陸QQ和微信一樣,短視頻內容已成為他們這代人的日常陪伴。

鄉鎮青年抖音日常:每一次屏幕雙擊,都是為自己的生活打氣!

“吃過飯了,無論是晚上或者中午,沒事兒的時候就看看,看著這些短視頻的作者,就像看著鄰居的“老鐵”一樣,我們關心他們,就像關心自己的朋友一樣。”她說。

現在的短視頻熱播內容大體上內容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幫你省時間(各種生活系使用小技巧啊之類),另一類是幫用戶殺時間(笑笑苦苦吐下槽什麼的)。

顯然,對三四線城市的小鎮青年們來說,更傾向於殺時間。

小鎮青年們對大城市的生活不感興趣,也不太關注職場攻略或者炫富的主播。

對小鎮青年們來說,專業問答平臺例如知乎豆瓣等並沒有多大吸引力,因此他們大多數行為都是圍繞著如何消滅自己的無聊時間而展開的。

小吳說,她日常觀看的短視頻內容,基本上有三類:

1) 愛的死去活來的愛情歌曲;

2) 基層藍領們的工作場景;

3)接地氣的社會人;

小吳說:“在短視頻裡彷彿看見了自己!”

鄉鎮青年抖音日常:每一次屏幕雙擊,都是為自己的生活打氣!

小吳在看見自己喜歡的短視頻時,會在屏幕上雙擊,當她在留言區寫下“666”的時候,小吳說那些主播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類似小吳那樣的“小鎮青年”,筆者大概可以將其四種人:

1、在三四線城市周邊的農村地區的年輕人;

2、小鎮當地的年輕人;

3、從大城市“漂”回來的年輕人;

4、其他同級別城市移居來的年輕人。

目前,“城鎮二元化”很難消除,互聯網所帶來的割裂感,也讓這些沉默的小鎮青年產生一種“孤島焦慮”。

消除它的方式就是閉上眼。

這些年輕人不關心大城市的生活,但他們又並不希望知道自己身處的小城鎮之外原來還有另一個大世界。

有很多的小鎮年輕人在短視頻平臺上看到北上廣深的夜生活,然而卻在下面留言:哈哈,還是不敢去呢!

那些選擇留在小鎮上的年輕人,也選擇遠離了大城市競爭和生存壓力。

這樣的生活給他們剩下大把的時間,以及大量處理負面情緒的時間,而“聽歌”是他們必然的選擇。

區別只在於,當大城市的年輕人去為鹿晗演唱的門票會搶破頭的時候,他們擁有自己的網紅“歌神”。

也許《焦慮的真相》一書中說道,很多人“焦慮”的表現,是源於他們發現了這樣的真相——

第一, 富人才是對社會有用的人;

第二, 窮人不被接受,是因為他們蠢。

這種身份認同的“焦慮”也一樣存在於小鎮青年之間。

在小城市,他們的成長並沒有清晰的“通道”,但是他們也不甘於現狀。

在這兩者的罅隙裡,那些小視頻中,在路邊為貨車換輪胎的赤膊修理工,在流水線上一個零件一個零件裝配著的藍領技工,在大排檔的小廚房掌勺美味的大肚腩廚師,就是靠自己實現夢想的一面鏡子。

而對大城市裡那麼炫富的二代們、每到夏天就在朋友圈曬健身房和肌肉的人們,小鎮青年懷有戒備心。

在《我不是藥神》大熱後,豆瓣影評有這樣評價小人物程勇的:“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

這也許就是小鎮年輕人們至今仍信奉的“簡單世界觀”。

所以,這也解析了,為什麼“接地氣社會人”在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吸粉能力比眾多網紅炫富甚至明星還要強的原因,因為這群“社會人”,代表了可信賴而且不用防備的身份特徵。

你刷短視頻的每一分錢流量,每一次“雙擊666”之後,其實都是為自己喜歡的人和事投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