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我爲什麼不幫你買房?」杭州媽媽寫給兒子的一封信

最近幾天,一位杭州媽媽給兒子寫的信,在朋友圈裡刷屏了。

朋友轉給我一看,談到的是中國每個普通家庭必須面臨的一個嚴峻問題:買房子。

事情是這樣的:杭州某位男子26歲了,他看身邊的朋友都買了房子,想到自己以後面臨談女朋友、結婚的問題,沒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誰敢跟他,於是就想讓父母在杭州給自己買套房。

本來以為這樣的要求,媽媽應該會答應,不料,媽媽卻情感凝重、言辭深切地寫了一封信回絕了他,還曝光在網上,徹底火了。

以下是媽媽的信件原文:

親愛的兒子:

有些話我不知道怎麼開口,就選擇了用最原始的方法跟你說說媽的心裡話。

從你出生到現在,你26歲,這26年,媽媽一直都很幸福。你的降臨,給媽媽的生活帶來了無限的快樂。但最近,我們之間好像出現了一些問題。

你說你身邊的人都買了房,你說你後面找女朋友需要一套房,你說現在房價一直在漲,亞運會前肯定不會虧,於是你告訴媽媽說你想在蕭山城區買套房。

可是,在我看來,26歲的你需要獨自承擔一些事情,而不是像小時候的你一樣,只要哭一下,說一聲,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在我看來,你還是賴在我們的懷裡,像個孩子一樣。

媽媽為什麼拒絕你,媽媽只是希望你能明白:你終歸要自己飛翔的,而我和你爸爸只是你堅強的後盾,而不是永遠頂在前面的那個。

媽媽希望,你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自己想要的。無論是房子,還是夢想,你終究是要一個人走向未知的未來。

你的媽媽

2018年7月25日

這一封信一出,我不知道兒子是怎樣的想法,但在網絡上已經引發了沸沸揚揚的議論,網友們瞬間站成了兩隊:

一方認為,媽媽的話很對,孩子長大了,不能什麼都靠父母,這不就是“啃老”嘛。

另一方則認為,父母出錢幫孩子買房,是中國國情,而且現實是,兒子還年輕,很難有經濟實力去購買,父母出錢是應該的。

其實,在我看來,這是兩類人看問題的立場不同所造成的分歧:幫不幫孩子是教育問題,而出不出錢買房子是社會問題。

兩者交織在一切,實在兩難。

那現在就分兩步談談這個問題,中國父母到底該不該出去幫孩子買房?

“兒子,我為什麼不幫你買房?”杭州媽媽寫給兒子的一封信

“兒子,我為什麼不幫你買房?”杭州媽媽寫給兒子的一封信

所謂的買房問題,從教育角度看,也就是父母該如何正視自己的付出,教給孩子一個正確觀念,讓他能獨立地成長起來。

從書信的言辭來看,這位媽媽講的道理雖對,但實際做法也是有點問題的。

在信中提到,這位兒子小時候“只要哭一下,說一聲,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足見這位媽媽從小非常寵溺孩子。

說實話,中國大多數父母,最見不得的便是孩子在你面前難受、哭泣的樣子,如果自己能做些什麼,他們肯定會傾盡所有來滿足孩子的需求,哪怕犧牲自己的一切。

當父母寵溺孩子成了習慣,父母與孩子的界限感就很難建立起來了,沒有界限感,父母就會過度地插手孩子的生活,幫孩子解決一切問題;而孩子呢,則會享受著父母的幫襯,養成理所當然式的“啃老”。

我記得某著名教育專家說過,“界限不清,是中國式家庭最大的問題之一”

在這裡,這位杭州媽媽的信中表達的觀點就是想讓孩子獨立出去,不能像以往一樣依賴父母,建立一種分離的成人界限。

但是,這個父母從小溺愛到大的孩子,習慣了父母的付出,突然在26歲這一天,被一腳踢出門,還說什麼自由飛翔、自己獨立的雞湯理由,家長不覺得太晚了嗎?

兒子已經26歲了,你從未教會他獨立,教會他飛翔,這時候才和他提界限說分離講獨立,從教育上也是失敗的。

例如在微博上,關於這封信,有人評論:

自己的兒子你不管誰管?是你自己當年要生得不是嗎?沒那個能力就沒那個能力就是了,說什麼你長大了終歸要自己飛翔這類廢話,這種媽媽真是出來找存在感的。

這個人的言下之意就是:既然你生了我,就要吃喝拉撒地照顧我一輩子,直到你沒能力為止。

我估計,這個人,就是被中國式父母寵壞的孩子,事事幫襯他,讓他養成了滿腦子理所當然式的“啃老”觀念。

這就是,啃老啃出了優越感來了,總是言辭鑿鑿地說:你不養我,不能讓我滿足和幸福,當初幹嘛生我。

記得之前曾在網上看過一篇新聞:

某地農村李老漢兩口子辛辛苦苦拉扯養大兒子,從小讓他努力讀書,什麼都不讓他幹。

兒子也不負他們的期望,考上了大學,去了城裡工作,一時風光無兩。

但在城裡立足、結婚就得買房,兩人合計著拿出儲蓄了半輩子的錢,給兒子買婚房,付了首付,還幫忙還了一大半的貸款,買了套三居室。

原本以為兒子會接他們到城裡享福去了,結果呢,因為他老婆不同意,把兩人趕出家門。

我不禁感到唏噓,為孩子做了那麼多,愛了那麼久,結果卻養出了一條白眼狼。

所以,父母應該明確家庭成員之間的界限感問題,從小就要做到不大包大攬,不無限介入孩子的生活。

再回到買房問題上,一定要讓孩子明白:

父母出錢幫他是情分,不出錢幫也沒有必要埋怨或責怪,許是能力不足,或是其他考量,從來就沒有理所當然、無條件付出的父母。

“兒子,我為什麼不幫你買房?”杭州媽媽寫給兒子的一封信

回到現實情況裡來,我先說幾項數據:

第一項數據:國家統計局2018年7月16日發佈數據顯示,2018年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63元

第二項:據統計,中國人均收入現狀,80%的家庭人均月收入都不超過3000元

。其中,甚至還有3000萬人年總收入不超過2300元。

第三項: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平均房價為7900元/平米,雖然平均房價還不到8000元/平米,但2018年上半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不過是14063元。

這幾項數據列出來,我稍微計算了一下,中國年輕人,如果不依靠父母,靠自己的努力買下房子,有多大的可能性。

按照2017年的平均房價進行計算,我們工作半年的時間也只能買兩平米的面積,那麼一年最多就只能買得起4平米的房子,一百平的房子,大概要25年。

回到杭州媽媽那個情況裡,據網友表示,杭州蕭山區房價大概是三四萬一平;那我在這裡以均價3萬5,一百平來計算,大概需要350萬。

這個兒子,26歲,也就剛剛大學畢業三四年的時間,350萬房子的首付加貸款,你覺得這位兒子能做到嗎?

幾乎沒有多少年輕人能做到,這是現實問題。

在我看來,綜合教育問題和社會現實的情況,這位杭州媽媽最好的做法,應該是借錢給孩子去買房子,而不是一股腦地講大道理,說什麼自由飛翔。

首先,現實國情是,兒子結婚一定要買房,而他目前作為一個剛剛參加工作的26歲的年輕人,憑自己的能力和財力,根本無力在杭州這樣的地方,買一套哪怕很小的房子。

既然房子早晚都要買,那麼,父母應該試著借錢給孩子買房。同時也要講明,這套房子自己也有份,寫入名字,防止出現前文中李老漢的情況。

要知道,目前,房子是中國最穩當最保值的投資項目,先買套房子放在那才是最好的做法。

當然,幫忙歸幫忙,其中的金錢明細也要講的清晰分明,“親兄弟明算賬”,不能因為是自家兒子,就無條件付出。

特別是不能抱有“養兒防老”的心態進行付出,把親情付出變成一種赤裸裸的金錢交易,那是很可怕的。

第二,提前談好條件,這筆錢是出借或者合股的形式,總之不能是無條件的。

26歲的成年人,應該要有自己的擔當和責任意識,並不能一切都指望父母。

父母以出借的方式,讓孩子明白,這個世界沒有人能永遠無條件幫助你,人始終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去改善自己的生活,指望父母啃老的人,最讓人瞧不起。

最後,父母最重要的是要量力而行,量自己的力,量孩子的力。

量自己的力,就是看自己最多能付出多少,不能隨意地一股腦全部給孩子,要考慮家庭實際情況和自己的承受能力。

量孩子的力,就是考量孩子的還貸能力,賺錢能力。

所謂,有多大本事,享多大的福,住多大的房子。不打臉充胖子,實事求是,如果確實沒有能力幫孩子那麼多,就只能指望孩子自身的努力了。

父母最應該告訴孩子的是:

父母從來都不是孩子無條件的提款機。所謂堅強的後盾,是他們自己的膽識和努力、勇敢和執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