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我为什么不帮你买房?”杭州妈妈写给儿子的一封信

最近几天,一位杭州妈妈给儿子写的信,在朋友圈里刷屏了。

朋友转给我一看,谈到的是中国每个普通家庭必须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买房子。

事情是这样的:杭州某位男子26岁了,他看身边的朋友都买了房子,想到自己以后面临谈女朋友、结婚的问题,没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谁敢跟他,于是就想让父母在杭州给自己买套房。

本来以为这样的要求,妈妈应该会答应,不料,妈妈却情感凝重、言辞深切地写了一封信回绝了他,还曝光在网上,彻底火了。

以下是妈妈的信件原文:

亲爱的儿子:

有些话我不知道怎么开口,就选择了用最原始的方法跟你说说妈的心里话。

从你出生到现在,你26岁,这26年,妈妈一直都很幸福。你的降临,给妈妈的生活带来了无限的快乐。但最近,我们之间好像出现了一些问题。

你说你身边的人都买了房,你说你后面找女朋友需要一套房,你说现在房价一直在涨,亚运会前肯定不会亏,于是你告诉妈妈说你想在萧山城区买套房。

可是,在我看来,26岁的你需要独自承担一些事情,而不是像小时候的你一样,只要哭一下,说一声,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在我看来,你还是赖在我们的怀里,像个孩子一样。

妈妈为什么拒绝你,妈妈只是希望你能明白:你终归要自己飞翔的,而我和你爸爸只是你坚强的后盾,而不是永远顶在前面的那个。

妈妈希望,你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自己想要的。无论是房子,还是梦想,你终究是要一个人走向未知的未来。

你的妈妈

2018年7月25日

这一封信一出,我不知道儿子是怎样的想法,但在网络上已经引发了沸沸扬扬的议论,网友们瞬间站成了两队:

一方认为,妈妈的话很对,孩子长大了,不能什么都靠父母,这不就是“啃老”嘛。

另一方则认为,父母出钱帮孩子买房,是中国国情,而且现实是,儿子还年轻,很难有经济实力去购买,父母出钱是应该的。

其实,在我看来,这是两类人看问题的立场不同所造成的分歧:帮不帮孩子是教育问题,而出不出钱买房子是社会问题。

两者交织在一切,实在两难。

那现在就分两步谈谈这个问题,中国父母到底该不该出去帮孩子买房?

“儿子,我为什么不帮你买房?”杭州妈妈写给儿子的一封信

“儿子,我为什么不帮你买房?”杭州妈妈写给儿子的一封信

所谓的买房问题,从教育角度看,也就是父母该如何正视自己的付出,教给孩子一个正确观念,让他能独立地成长起来。

从书信的言辞来看,这位妈妈讲的道理虽对,但实际做法也是有点问题的。

在信中提到,这位儿子小时候“只要哭一下,说一声,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足见这位妈妈从小非常宠溺孩子。

说实话,中国大多数父母,最见不得的便是孩子在你面前难受、哭泣的样子,如果自己能做些什么,他们肯定会倾尽所有来满足孩子的需求,哪怕牺牲自己的一切。

当父母宠溺孩子成了习惯,父母与孩子的界限感就很难建立起来了,没有界限感,父母就会过度地插手孩子的生活,帮孩子解决一切问题;而孩子呢,则会享受着父母的帮衬,养成理所当然式的“啃老”。

我记得某著名教育专家说过,“界限不清,是中国式家庭最大的问题之一”

在这里,这位杭州妈妈的信中表达的观点就是想让孩子独立出去,不能像以往一样依赖父母,建立一种分离的成人界限。

但是,这个父母从小溺爱到大的孩子,习惯了父母的付出,突然在26岁这一天,被一脚踢出门,还说什么自由飞翔、自己独立的鸡汤理由,家长不觉得太晚了吗?

儿子已经26岁了,你从未教会他独立,教会他飞翔,这时候才和他提界限说分离讲独立,从教育上也是失败的。

例如在微博上,关于这封信,有人评论:

自己的儿子你不管谁管?是你自己当年要生得不是吗?没那个能力就没那个能力就是了,说什么你长大了终归要自己飞翔这类废话,这种妈妈真是出来找存在感的。

这个人的言下之意就是:既然你生了我,就要吃喝拉撒地照顾我一辈子,直到你没能力为止。

我估计,这个人,就是被中国式父母宠坏的孩子,事事帮衬他,让他养成了满脑子理所当然式的“啃老”观念。

这就是,啃老啃出了优越感来了,总是言辞凿凿地说:你不养我,不能让我满足和幸福,当初干嘛生我。

记得之前曾在网上看过一篇新闻:

某地农村李老汉两口子辛辛苦苦拉扯养大儿子,从小让他努力读书,什么都不让他干。

儿子也不负他们的期望,考上了大学,去了城里工作,一时风光无两。

但在城里立足、结婚就得买房,两人合计着拿出储蓄了半辈子的钱,给儿子买婚房,付了首付,还帮忙还了一大半的贷款,买了套三居室。

原本以为儿子会接他们到城里享福去了,结果呢,因为他老婆不同意,把两人赶出家门。

我不禁感到唏嘘,为孩子做了那么多,爱了那么久,结果却养出了一条白眼狼。

所以,父母应该明确家庭成员之间的界限感问题,从小就要做到不大包大揽,不无限介入孩子的生活。

再回到买房问题上,一定要让孩子明白:

父母出钱帮他是情分,不出钱帮也没有必要埋怨或责怪,许是能力不足,或是其他考量,从来就没有理所当然、无条件付出的父母。

“儿子,我为什么不帮你买房?”杭州妈妈写给儿子的一封信

回到现实情况里来,我先说几项数据:

第一项数据:国家统计局2018年7月16日发布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63元

第二项:据统计,中国人均收入现状,80%的家庭人均月收入都不超过3000元

。其中,甚至还有3000万人年总收入不超过2300元。

第三项: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平均房价为7900元/平米,虽然平均房价还不到8000元/平米,但2018年上半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不过是14063元。

这几项数据列出来,我稍微计算了一下,中国年轻人,如果不依靠父母,靠自己的努力买下房子,有多大的可能性。

按照2017年的平均房价进行计算,我们工作半年的时间也只能买两平米的面积,那么一年最多就只能买得起4平米的房子,一百平的房子,大概要25年。

回到杭州妈妈那个情况里,据网友表示,杭州萧山区房价大概是三四万一平;那我在这里以均价3万5,一百平来计算,大概需要350万。

这个儿子,26岁,也就刚刚大学毕业三四年的时间,350万房子的首付加贷款,你觉得这位儿子能做到吗?

几乎没有多少年轻人能做到,这是现实问题。

在我看来,综合教育问题和社会现实的情况,这位杭州妈妈最好的做法,应该是借钱给孩子去买房子,而不是一股脑地讲大道理,说什么自由飞翔。

首先,现实国情是,儿子结婚一定要买房,而他目前作为一个刚刚参加工作的26岁的年轻人,凭自己的能力和财力,根本无力在杭州这样的地方,买一套哪怕很小的房子。

既然房子早晚都要买,那么,父母应该试着借钱给孩子买房。同时也要讲明,这套房子自己也有份,写入名字,防止出现前文中李老汉的情况。

要知道,目前,房子是中国最稳当最保值的投资项目,先买套房子放在那才是最好的做法。

当然,帮忙归帮忙,其中的金钱明细也要讲的清晰分明,“亲兄弟明算账”,不能因为是自家儿子,就无条件付出。

特别是不能抱有“养儿防老”的心态进行付出,把亲情付出变成一种赤裸裸的金钱交易,那是很可怕的。

第二,提前谈好条件,这笔钱是出借或者合股的形式,总之不能是无条件的。

26岁的成年人,应该要有自己的担当和责任意识,并不能一切都指望父母。

父母以出借的方式,让孩子明白,这个世界没有人能永远无条件帮助你,人始终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去改善自己的生活,指望父母啃老的人,最让人瞧不起。

最后,父母最重要的是要量力而行,量自己的力,量孩子的力。

量自己的力,就是看自己最多能付出多少,不能随意地一股脑全部给孩子,要考虑家庭实际情况和自己的承受能力。

量孩子的力,就是考量孩子的还贷能力,赚钱能力。

所谓,有多大本事,享多大的福,住多大的房子。不打脸充胖子,实事求是,如果确实没有能力帮孩子那么多,就只能指望孩子自身的努力了。

父母最应该告诉孩子的是:

父母从来都不是孩子无条件的提款机。所谓坚强的后盾,是他们自己的胆识和努力、勇敢和执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