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揚帆四十載 穗台交流碩果累

改革扬帆四十载 穗台交流硕果累

1995年,廣州臺商投資區成立大會現場

今年,祖國大陸迎來改革開放40週年。這40年,也是穗臺交流交往從無到有,不斷突破阻隔,走過的不平凡的40年。從當年臺商行囊空空西進獨闖大陸,到如今臺商落地生根、抱團投資,從80年代艱難的開放探親,到2006連戰的大陸“破冰之旅”、臺商春節包機直航,以及後來的兩岸“三通”, 再到後來各種參訪、主題論壇活動全面開花,穗臺交流交往越來越密切。 40年來,隨著大陸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推進,社會環境的深刻變遷,以及兩岸關係的起伏變化,穗臺交流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經貿、科技、文化、教育、衛生等領域的交流和往來越來越熱絡,深度和廣度不斷拓展,交流成果豐碩,為廣州經濟社會發展和兩岸關係和平穩定作出自己貢獻。

改革扬帆四十载 穗台交流硕果累

2006年,時任廣州市委書記朱小丹向連戰夫婦贈送著名廣繡大師陳少芳作品《紅棉》

從“關山重隔”到“枝繁葉茂”

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首倡兩岸“發展貿易,互通有無,進行經濟交流”。 同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試辦經濟特區的決定。在此吸引下,臺商向大陸邁出試探性的第一步。此後,廣大臺商搶搭祖國大陸經濟快車,演變成一股蔚為壯觀的西進投資熱潮。廣州與臺灣氣候相似、地緣相近、人緣相親、文緣相通、商緣相生,具有相互交流與合作的先天優勢,而改革開放的春風正是推動交流的最大催化劑。

改革扬帆四十载 穗台交流硕果累

2016年11月,國臺辦主任張志軍來廣州市考察臺灣青年來穗實習就業創業情況

臺商西進 投資由點及面

廣州成為臺商最早到大陸投資的城市之一。1984年,荔聯拉鍊廠落戶增城,成為廣州第一家臺資企業。它的老闆當時也許不會想到,廣州有朝一日會發展成為臺商在大陸最大的投資目的地之一。巧合的是,多年以後,臺資富士康總投資高達610億元的顯示器項目再次相中增城,於去年3月正式動工建設。這是廣州改革開放以來最大的單筆投資項目,也是富士康近十年在大陸最大的投資項目。

隨著兩岸交流的大門逐漸開啟,廣州良好的基礎設施、較高的勞動力素質、較低的生產成本和巨大的市場潛力開始吸引越來越多臺商的關注,他們紛紛組團前來考察投資。從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到2000年,十餘年時間,臺商在穗投資落子,由點及面,逐步拓展。據統計,1990年,也就是臺灣當局開放大陸探親之後的第三年,共有100多個臺商考察團到廣州考察,僅廣州市臺辦設在流花賓館的“臺灣同胞諮詢服務部”就接待了前來考察的臺商兩千多人。當年,廣州市的臺資企業由上一年的70多家增至200多家,投資金額達3億美元,常駐廣州臺商達1000多人。廣州市為臺商投資項目的立項、審批、註冊等手續,採取一包到底的辦法,同時在用水、用電、融資等方面提供便利。經過幾年的摸索,臺商投資向更加多樣化和更高層次發展。廣州臺資企業穩步增加,到2000年,數量已達1300多家,投資金額達32億美元。越來越多的臺商把父母、配偶帶到廣州常住,子女也帶來廣州讀書,顯示臺商對廣州投資前景信心大增。

祖國大陸的巨大發展空間成就了臺商,相對應的,廣大臺資企業也為廣州創造了成千上萬個就業機會,帶來了先進技術裝備和管理經驗、廣闊的國際市場渠道,培養了一大批管理人才和熟練工人,為廣州的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改革扬帆四十载 穗台交流硕果累

海峽兩岸採訪團在廣州採訪

交流破冰 根深情義重

真正的穗臺交流始於上世紀80年代後期。1987年9月,臺灣《自立晚報》記者徐璐、李永得來大陸採訪,創下臺灣媒體首度突破禁令赴陸採訪記錄,廣州市是此行其中一站,他們採訪了孫逸仙紀念醫院、中山大學、黃埔軍校舊址等,受到當地民眾熱烈歡迎,也在臺灣社會引發熱烈反響。

1987年 11月2日,臺灣當局正式開放民眾到大陸探親。開放當天,2000多人辦理了赴陸探親的證件。隨後,與大陸隔絕了38年的骨肉同胞掀起了探親潮。從臺灣到香港,再到廣州,數十萬返鄉臺胞從這裡前往大陸各地尋找日夜思念的親人。那些悲歡離合的感人場景,在廣州,在大陸各省市上演,每一個分散的家庭都是一篇故事。為接待回大陸探親的臺灣老兵,廣州市臺辦專門在靠近火車站的流花賓館設立了臺胞接待站,為過往的臺胞提供熱情周到的服務。

以此為開端,其後數年,思鄉淚,故土情,返鄉探親的單向人員交流成為穗臺交流的主題。1992年,大陸呼吸病權威專家鍾南山教授赴臺參加學術會議,成為廣州赴臺交流第一人,也標誌著穗臺交流從單向到雙向的開始。此後十多年來,從人員互相往來,到經貿合作,穗臺民間交流迅速發展,進一步增進了兩地民眾血濃於水的情誼,彼此的瞭解和共識也逐漸加深,激發了民族自豪感,增強了臺灣民眾對中華文化的凝聚力。

攜手並肩 互動啟新篇

廣州曾是國民革命的大本營,也是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策源地。兩岸交流,對於許多臺灣同胞來說,廣州是一個具有特殊歷史情結地方。1987年,臺灣當局開放老兵回大陸探親,廣州曾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是他們前往祖國大陸的必經口岸。廣州市相關部門也在通關、迎來送往方面提供了大量服務和協助。

經貿往來之外,40年來,穗臺在文化、科技、教育、政黨、衛生等各領域的交流與人員往來也碩果累累。作為一座有著2200多年曆史的文化名城,廣州是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嶺南文化的中心,中國近現代革命的策源地,改革開放的先行地。在中國近代史上,廣州與臺灣有太多的歷史連接:黃花崗、黃埔軍校、中山紀念堂、大元帥府……不少臺灣同胞來到廣州後,直呼像回家一樣親切。在大歷史的洪流中,廣州走在了全國前列。

進入新世紀以來,穗臺交流從接待臺胞回鄉探親、協助臺商投資興業為主,逐步深入拓展,新聞、文化、教育、政黨等多個方面的交流逐漸增多。與在穗臺商齊心協力共抗非典、穗臺新聞界高層代表團首次實現互訪、臺商包機從單向轉為雙向、大陸客機首次降落寶島、連戰訪問廣州、高雄議會來訪首次與廣州市人大常委會開展交流等等都是一時熱點,備受兩岸各界矚目。

此一時期,穗臺交流開創了不少“第一次”,2005年3月,中國國民黨副主席江丙坤大陸破冰之旅“緬懷之旅”“經貿之旅”首站選在廣州,謁廣州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陵園。這是中國國民黨高層56年來首次正式踏足大陸訪問,從而開啟了國共交流交往的新階段。此後,連戰、鬱慕明等臺灣政黨領導人先後到訪,來穗的臺灣經貿、文化、教育、青年等社會各界參訪團也紛紛前往瞻仰。

2005年,臺商春節包機首次實現56年來祖國大陸民航客機降落臺灣島內,執行首航任務的南航飛機即是從廣州出發。受到海內外高度關注。此後,臺商包機從單向變雙向,由春節包機到清明包機,再到常態化包機,兩岸交通不斷鬆綁,而廣州一直都是最重要也是乘客人數最多的航點之一。

2008年11月,兩岸兩會在臺北簽署相關協議,12月,兩岸海運直航、空運直航、直接通郵全面啟動。兩岸“三通”的實現以及各項相關配套措施的出臺,不僅方便了臺胞旅客,也大大刺激了包括廣州在內的大陸赴臺旅遊人數的增長,臺灣一度成為廣州人出遊的熱門目的地之一。同時,穗臺人員雙向往來也不斷增長。

2013年,廣州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陵園獲國務院臺辦批准為兩岸交流基地,成為廣州市開展穗臺交流的新平臺。

據不完全統計,1991年至2017年,廣州赴臺交流考察 5446批35513人次,臺灣同胞來穗交流考察1010批21639人次(不含經貿和旅遊)。

培育交流品牌 精彩頻上演

2008年11月,兩岸簽署協議,正式實現全面海運直航、空運直航、直接通郵(“三通”),大大便利兩岸人民直接往來,可以說,這是當時最受兩岸人民歡迎的政策措施。這也拉開了兩岸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的序幕。臺資企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陸客赴臺旅遊人數激增;“臺北·廣州經貿周”、“臺灣·廣東周”等大規模、高規格、內容豐富的經貿文化交流活動受到媒體追捧;通過兩岸媒體聯合採訪重走辛亥革命路、舉辦畫展等多種形式紀念辛亥百年;“穗臺黃埔論壇”紀念黃埔軍校建校90週年,勾起兩岸同胞共同的歷史記憶;繼臺商西進投入熱潮之後,越來越多臺灣青年前往大陸就業、創業,親身體會到一個真實的、不斷髮展的祖國大陸。

2011年以來,廣州市積極搭建對臺經貿、人文、醫療、教育等方面交流合作平臺,打造了“穗臺醫療論壇”、“穗臺金融論壇”、“穗臺青年論壇”、“穗臺校長論壇”、“穗臺黃埔論壇”等一系列廣受兩岸歡迎的交流品牌。

近年來,隨著越來越多臺灣青年到大陸就業、創業,廣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2016年8月以來,國臺辦先後批准廣州市匯龍信息產業科技園、廣州眾創五號空間設立“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廣州市光機電技術研究院為“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就業示範點”。此外,臺灣中小企業高新技術孵化基地、臺灣智慧生活館青年眾創空間、穗臺生物技術合作基地、臺灣青年來穗創業服務平臺等一系列創業、就業服務平臺和載體相繼搭建起來。

深化經貿合作 夯實交流基礎

經貿一直是穗臺交流與和合作的主題。40年來,穗臺兩地投資與貿易規模水漲船高,快速增長。2009年和2010年連續兩年在臺灣舉行經貿周活動,積極向臺灣推介廣州優良的投資環境。同時,廣州制定出臺了深化穗臺產業合作等6個方面25項具體優惠措施,大力幫扶臺資企業實現轉型升級。

近年來,新光、廣達、大同、臺銀、中信銀等臺灣知名企業紛紛落戶廣州。許多在穗臺資企業也繼續看好廣州,紮根廣州,並通過轉型升級、增資擴產等方式加快發展。

據統計,截至2018年6月,廣州累計批准臺資項目3251宗,投資遍及先進製造、現代金融、生物醫藥、化工、電子、精密機械、IT、文創、服裝、塑膠、燈飾、陶瓷、五金、玩具、傢俱、製鞋等30多個行業,形成了多個產業配套體系,累計投資總額超過219.27億美元,合同臺資126.45億美元,實際到位臺資81.75億美元。投資1000萬美元以上的臺資企業167家。常駐廣州的臺商、臺籍管理幹部及眷屬約2萬人,臺資企業員工近20萬人。 臺商親歷祖國大陸改革開放40年來的鉅變,感受到大陸國際地位日益提高,對大陸的情感認同增強。他們不僅成為海峽兩岸經貿交流與合作的橋樑,也成為增進兩岸同胞情感、發展兩岸關係的紐帶。

當前,廣州正積極建設國際航運中心、物流中心、貿易中心、現代金融服務體系和國家創新中心城市,市場活力和麵向全球集聚高端資源的能力都顯著增強,其IAB計劃,即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已經形成初具規模的產業集群。以廣州為中心,包括香港和澳門的粵港澳大灣區是當今世界最具經濟活力的區域,長遠來看,可望發展成世界級的城市群,其成長潛力不可限量,廣大臺商將迎來更大商機。

兩岸一家 明天會更好

“兩岸一家親,打斷骨頭連著筋”,兩岸同胞是命運與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濃於水的一家人。回顧過往40年的穗臺交流史,可以清楚的看到,雖然兩岸關係時有波折,但祖國大陸對臺灣同胞的關心、關愛和支持不變,對發展兩岸關係的決心不變,兩岸關係不斷深化發展、兩岸人民大交流、大融合的大趨勢不變。

繼今年2月28日國臺辦發佈了“31條惠及臺胞措施”後,7月30日,廣州市出臺實施《關於進一步深化穗臺經濟社會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充分體現了廣州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率先同臺灣同胞分享廣州發展機遇的真誠意願。

當前,包括香港和澳門在內的大珠江三角洲地區,已成為當今世界上最具經濟活力的區域。備受各界關注的《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即將出臺,長遠來看,大灣區的成長潛力、科技含量、商業前景不可限量,廣大臺商迎來巨大的發展機遇,而廣大臺青也越來越認識到自身未來的希望所在。廣州,作為華南地區最重要的國家中心城市,同時也是大陸最重要的商業中心和對外開放門戶樞紐之一,雖然面臨全球化的多元競爭,但憑藉其豐沛的底蘊與發展動能,有望在未來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再創新局。而在這一創造歷史過程這中,廣大臺灣同胞絕不可缺席,也絕不會缺席。穗臺交流的明天一定會更好。 (中新社 郭軍 廣州市臺辦 駱燕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