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創業必須明白一件事,否則遲早要被玩死

俞敏洪:創業必須明白一件事,否則遲早要被玩死

自從多了一個投資人身份,俞敏洪經常被一群神色緊張的年輕人堵在新東方門口。他們不是別人,而是奔波在中關村與國貿樓宇之間的創業者。

公眾的印象裡,俞敏洪喜歡談理想和情懷,他們本想“投其所好”,這時俞敏洪提醒道:“創業者還沒為社會做貢獻就談情懷,是沒有任何用處的。”

這裡,俞敏洪告誡了創業者必須注意的四點常識。


俞敏洪:創業必須明白一件事,否則遲早要被玩死


俞敏洪:創業必須明白一件事,否則遲早要被玩死


沒有商業頭腦,遲早要被玩死

任何理想和夢想都是建立在現實的不堪之上。

創業就像結婚,你首先要面對的是與戀愛時期不同的感情變化,那就是你結婚的對象有可能是一個不堪的男人或女人,而且你還要跟他 / 她過一輩子。這時才是夢想的開始,

所以不能忍受現實的不堪,就很難談夢想和情懷。

比如在教育培訓領域,如今高科技侵入,各種各樣新的模式出現,使中國教育出現新的沃土。資本開始對教育大量投資,行業裡有太多競爭對手,身處其中的創業者必須砥礪前行,忍受不堪。

創業必須明白的一件事就是,任何不以掙錢為目的的創業都是耍流氓。

現在很多年輕的創業者找我要投資,知道我喜歡談情懷,上來就跟我談情懷,說這件事多麼有社會意義。我確實是喜歡談情懷的人,創業者也可以跟我談情懷,但想不通怎麼掙錢就意味著你沒有商業頭腦,如果以這種狀態進入商業領域,遲早是要被玩死的。

創業者還沒為社會做貢獻就談情懷,是沒有任何用處的。創業者需要實實在在想一下自己的商業模式,找到認可你商業模式的人,找到願意投資你的人,讓自己先活下去,這是首先要考慮的事。

而現在有些創業者拿了投資人的錢,一個禮拜後先將辦公室擴大三倍。我問這是幹什麼呢,他說為吸引更多的投資人。還沒有解決活下去的問題,你就想先解決面子問題,這樣的公司我是不會投的。

創業者對商業要有深刻的理解。比如很多人衝進教育行業,想用互聯網思維顛覆傳統教育,但如果對教育的本質不理解,互聯網顛覆傳統教育的思路就是片面的,只有兩者結合才能產生教育領域的新模式。這也是衝進教育領域的投資人突然發現這個領域原來也不好玩的原因。

有一本書叫《灰犀牛》,講的是表面看上去危機好像不是衝自己來的,等到危機來到眼前的時候你想避開也來不及了。現在新東方對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教學的投入將近 10 億人民幣,依然有點跟不上時代,但我們還得繼續嘗試做這件事,所以我每天都如履薄冰。


俞敏洪:創業必須明白一件事,否則遲早要被玩死


誰最終負責,誰說話算數


我知道有一家估值十幾億的公司,因為幾個創始人打架快把公司打沒了。

一個創業公司有內部糾紛很正常,新東方就是幾個合夥人打架打出來的,但面對重大的矛盾我從來沒有失去過主導權,因為大家知道如果俞敏洪走了,新東方就完蛋了。無論怎麼打,俞敏洪都要留下來好好幹活,給大家賺錢,這是大家共同遵守的底線。

所以,如果非要爭個你死我活, 寧可把公司弄沒了也要把對方弄死,這就很麻煩了。估值十幾億的公司最後打沒了,這是多大的仇恨呢?

避免這種情況出現的唯一辦法就是一開始要有個主導者, 遇到有爭議的問題, 最終由主導者說了算。我們不能學項羽一個人打天下,要學劉邦,他和團隊中的韓信、張良也打架,但劉邦是絕對處於主導地位的。

在新東方我個性隨和,但是在團隊裡威望是非常高的,不聽我話的人請離開,否則沒法主導公司發展,也沒法對公司的最後結局負責任。我跟團隊成員說得很直接,你們誰敢給公司負責任?負最終的責任?如果最終責任必須我來負,那最終就是我說話算數。必須有這樣強勢的主導者,公司才會長久。


俞敏洪:創業必須明白一件事,否則遲早要被玩死


有無遠見,決定企業的高度


企業的生生死死是一個常態,在生死中不斷大浪淘沙,最後淘出來的是最偉大的企業。成功與失敗之間,最關鍵的區別就是創始人有無遠見。

創始人的基因某種程度上決定了企業的內涵和文化。“遠見”是企業發展的要素中創始人需要具備的素質。世界上成功的企業, 其創始人無一不是具備夢想和遠見的。不管是馬雲還是喬布斯,或者其他偉大的企業家,都是很有遠見的。

比如任正非,當所有的人都在倒賣外國技術的時候,他居然把自己賺的第一筆錢全部投到研發中去,到最後彈盡糧絕, 終於收穫了研發成果。當時中國不用他的產品,他就跑到南斯拉夫做成了第一單,起步就已經奠定了華為成為世界公司的基礎。

任正非之所以敢於走出去,是因為他是學語言出身的,很早就學了三門外語,企業家的才能跟企業發展是有密切關係的。我也是學外語的,馬雲也是,所以說我們學外語的還是很有遠見的。

一個人的遠見和企業的遠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隨著自己能力的提升不斷延伸的過程。我本人就是從一個沒有任何遠見的農民,成長為了中國教育界有一定遠見的企業家和教育工作者。描述個人事業時,不一定非要用“遠見”這個詞來形容,也可以說是“夢想”或“志向”。

我之所以一門心思連續考三年大學,絕對不是有“遠見”地看到我未來能做成中國最大的教育集團,而是因為我知道, 如果考上大學,我的生命之路就會從此不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夢想”就是“遠見”的一部分。

但光有遠見也是不行的,還需要努力。人會有智商、家庭背景、長相上的差別,但是隻要有一種東西出現了,就會使你在社會上層層進步,那就是努力。努力不是一味傻做,一頭豬吃得再多,最後也只能被宰掉;努力也不是用蠻力,而是要用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