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常識初識180問(64-70)

道教常識初識180問(64-70)
道教常識初識180問(64-70)

64、道教法壇怎樣稱呼?

道教法壇:即道教舉行宗教活動的宗壇。基本上可以分為醮壇、籙壇和戒壇三類。

(1)、醮壇:即道教舉行齋醮科儀的法壇。醮壇之上參加科儀的道士,稱為“醮壇執事”,主要有:

高功:又稱“法師”。是齋醮科儀中為主的執事。根據齋醮規模的不同,有時一位,有時三位。

經師:是齋醮科儀中唱唸經韻、擊打法器的執事。全真派醮壇一般要用八位,稱為“八大經師”。

提科:負責提音接韻。

表白:負責奏陳表文。

其它還有侍經、侍香、侍燈等。

(2)、籙壇:是正一派道士授受經籙的法壇。稱為“萬法宗壇”。籙壇設有三師:

傳度師:舉行授籙科儀的主持者。

監度師:一般由正一派世襲的張天師擔任。

保舉師:負責保送正一道士參加受籙。

(3)、戒壇:是全真派道士授受戒律的法壇。稱為“玄都律壇”。授戒由傳戒律師和八位大師共同完成。

傳戒律師:又稱“傳戒本師”、“律師”。由傳戒叢林的方丈擔任,負責為戒子講說戒律、傳授戒法。律師的選拔非常嚴格,必須受滿三壇大戒,接過“方丈法”,戒行精嚴、德高望重的方丈始可榮膺此職。

傳戒八大師為:

1、證盟大師:負責為戒子(即受戒道士)解說教義經典、經懺威儀等。

2、監戒大師:負責監察戒子言行,不許違規犯戒,對不法者有權責罰。

(以上傳戒律師、證盟大師和監戒大師,又稱戒壇“三師”,是戒壇最主要的三位。)

3、保舉大師:一般由傳戒叢林的監院擔任,負責保舉戒子參加受戒。

4、演禮大師:負責傳授戒子登規演禮及戒壇威儀等。

5、糾儀大師:負責為戒子糾正禮儀規範。

6、提科大師:負責戒壇誦經拜懺諸事。

7、登籙大師:負責為戒子取道號,填寫“登真籙”(即戒壇考偈之後按名次排列所編的名冊)。

8、引請大師:又稱“迎請大師”。負責主持戒壇齋醮科儀,擔任高功。

道教常識初識180問(64-70)

65、道教徒怎樣稱呼?其意義怎樣?

道教徒狹義的指信仰道教的宗教職業人員。廣義上包括五種人士:道士、隱士、居士、學士、信士。

道教徒中的宗教職業人員現在泛稱“道士”或“道人”,不過多用於書面語。言談中多稱“道長”,尊稱“仙長”、“道爺”、“師傅”等。道經說:“身心順理,唯道是從,從道為事,故稱道士。”

道教相信通過修煉可以羽化登仙,故此又稱道士為“羽士”、“羽衣”、“羽人”、“羽客”等。道士所戴道冠為木製黃冠(一雲道教衣冠與黃帝之時相同),因 而又稱“黃冠”(一般指男道士),女道士則稱“女冠”(偶爾也稱“女黃冠”)。現在一般男道士稱為“乾道”,女道士稱為“坤道”。

道士初入道觀,稱為“道童”。道童先須在廟內出力苦行,培養功行,又稱“行行”(讀xínghéng)。冠巾拜師之後,方可成為正式道士。現代道教分為 全真和正一兩大道派,遂有“全真道士”和“正一道士”之稱。全真派道士擅長齋醮者,尊稱“法師”。正一道士散居民間從事齋醮活動者,稱為“散居道士”。有 的道士娶有妻室,又稱“火居道士”,俗稱“連家道”。臺灣道教基本上全屬正一派,其中從事度生一類喪葬儀典者稱為“烏頭道士”。

道行高超的道士,稱為“高道”、“高真”、“高士”或“大德”。對於隱居修煉的道士,尊稱“大隱”或“高隱”。歷史上著名的高道,過去的皇帝多封贈以 “先生”、“真人”或“天師”之號。“天師”原是古代對有道者的尊稱,東漢時稱傳道者為天師,張道陵創立正式道教稱為天師,其後代子孫世襲“張天師”稱 號。道教歷史上功績卓著的名真高道,道教徒尊為“宗師”或“大師”。

道教常識初識180問(64-70)

對道士還有幾種稱呼:

(-)法師:是對教內精通教義教理、能 為人師者的道士的尊稱;道士中學法精進、能主持齋儀的人,亦稱為法師。(二)鍊師:道士中修持日久,德高思精的人,稱之為鍊師。(三)嗣師、宗師、律師、 大師:全真派中,沒有受戒的稱為嗣師;已受戒的稱為宗師;曾擔任方丈的,稱為律師;職司戒壇的,稱為大師。(四)天師:這是正一派道士對天師道創教人張道 陵及其後代世襲教主的尊稱。(五)方丈:這是對道教十方叢林道觀主持人的稱謂,其所居靜室亦稱方丈。(六)監院:道觀內,對僅次於方丈的全觀事務總管者的 稱謂。(七)住持:道教廟觀內維持道法和總持事務的道士,都可以稱為住持。據《道門十規》上說,“住持之上,必德高年耆,剛方正直,言行端莊,學問明博, 足為叢林之師表,福地之皈依者任之。”(八)知客:道觀中負責接待外方道眾和賓客者稱謂。

道士之間互稱“道友”,亦稱“同道”或“同參”,尊稱“道兄”或“師兄”,無論乾道、坤道都如此稱呼。結伴修道的人稱為“道伴”,聚在一起的道友稱為 “道侶”或“煙霞侶”。 非專職的在家信仰道教的教徒,受過三皈五戒者稱為“居士”,未受過皈依的信教者稱為“信士”。

道士入道之後,沿用原來的 姓氏,表示繼承中華民族古老傳統,不背親,不絕倫,不忘祖宗。入道之後改用道名,即在原姓之下,第一個字由宗派字譜上取,第二個字由師父按照教義來取,組 合起來就構成了道名。道名之外,可以另取道號,一般是“某某子”或“某某道人”。問訊道士姓氏稱“仙姓”,問訊名字稱“上下”,問訊宗派稱“仙派”。道士 居所,稱為“丹房”或“丹室”。

道士壽終,稱“羽化”、“解化”、“仙化”、“仙去”、“仙逝”等。道士外出尋師訪道,稱為“參訪”,現在各地道教團體之間的訪問團,也稱“參訪團”。道士外出遨遊,稱為“雲遊”。到其它道觀留住,稱為“掛單”。在某所道觀入道的道士,稱為這所道觀的“法眷”。

道教常識初識180問(64-70)

66、叢林執事有那些?怎樣稱呼?

道教叢林,有著一整套系統的管理體制,道士在叢林中分別擔任不同的執事,各負其責,共同維護叢林的正常秩序。叢林各執事稱謂如下:

方丈:道教十方叢林的最高領導者。亦稱“住持”。

監院:俗稱“當家”。道教叢林主持一切事務者。

監院之下,設有“三都五主十八頭”。即:都管、都講、都廚;靜主、堂主、殿主、經主、化主;莊頭、庫頭、堂頭、鐘頭、鼓頭、門頭、茶頭、水頭、火頭、飯頭、菜頭、倉頭、磨頭、碾頭、園頭、圊頭、槽頭、淨頭。

其它還有高功、提科及表白,連同都管、都講、都廚,靜主、堂主、殿主、經主、化主,庫頭、總理、知客、巡照、巡寮、海巡、監修、公務、迎賓、主翰、書 記、典造、賬房等,又稱道教十方叢林“二十四位大執事”。(詳見本書“道教宮觀·十方叢林中的常住道士如何分工?執事有那些?其職責怎樣?”條)

67、道教的清規、戒律有哪些?

道教宮觀內對違犯戒規道士的懲處條例稱作清規。道教創立時規定:凡道士犯法者,先原諒三次,如仍不改過,才給以懲罰。其目的是“聞人有過助其自誨”。使在淨室中向神叩頭思過,以乞求“諸大神原其不及”。現存較著名的清規有《教主重陽帝君責罰榜》、《長春真人規榜》等。

道教約束道士思想言行的條規稱作戒律。道教初期戒律簡約,主旨為戒貪慾、守清靜。兩晉南北朝時,由上清派、靈寶派、新天師道等制定出“五戒”、“九戒”、“十戒”和其他戒律,這些戒律均為防止“噁心邪欲”、“乖言戾行”之用。

68、何謂符籙?

符籙,也稱“符字”、“墨籙”、“丹書”。為一種筆畫屈曲、似字非字的圖形,道教謂可用它來“遣神役鬼”、“鎮魔壓邪”。東漢時張道陵祖師就曾以符籙為 人“治病”或“驅鬼”。後世道士盛傳其法。中國古代封建帝王有親臨道壇受符籙事,魏太武親受符籙,自是之後,每帝即位,必先赴道壇接受符籙後才即位。

道教常識初識180問(64-70)

69、何謂齋醮?

道教設壇祭禱的一種儀式。即供齋醮神,藉以求福免災。其法為清心潔身,築壇設供,書表章以禱神靈。齋者,戒潔行事,古人於祭祀之前,必先齋,齋必有戒,故亦云齋戒。醮者、祭也,祈禱也。道教所建祈禳法事道場,皆曰建醮,又統稱為“齋醮”。

道教宮觀逢祖師聖誕或道教節日都要建醮慶賀。另十方叢林有“賑孤”的醮儀,即每年清明節、七月十五日、十月初一日要作道場,追薦超度亡魂,超度已故(道 教稱為羽化)的道士和十方信眾。平時有道士羽化,亦建醮超度。宮觀以外的信徒也可出資請宮觀修齋建醮,如祈福、禳災、拔苦、謝罪、求壽、求平安以及超度亡 魂等。除在觀廟內建醮外,也有外出到信徒家建醮的。

70、道教認為人死之後會發生什麼?鍊度是什麼?

人乃是氣聚而生,氣散而死。受魂於天,滯魄於地,死後魂魄分離。魂常使人行善,魄常使人行惡。所以,修行者必須調魂制魄,人常行善事則魂(陽氣)旺,死後魄隨魂上升天界;人常行惡事則魄(陰氣)滯,死後則魂隨魄沉,淪入幽冥,歷十八層地獄,六道輪迴受無量苦。

道教的超度科儀就是將沉淪於幽冥的魂魄通過高功法師的濟煉,將其化為輕清之氣上升,隨其生前所做善惡之業,往生不同的天界。

鍊度,是超度亡魂的科儀之一。道教認為,通過經功、符籙或內丹術可使亡魂受煉,消除罪業、重獲神形、獲得度化,故稱鍊度。

道教常識初識180問(64-7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