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劍》中哪一個軍事行爲有違軍事常識?

焦澤山




首先毫無疑問是蒼雲嶺突圍之戰。

當時正值日本人對八路軍根據地進行掃蕩,李雲龍率領新一團負責阻擊日軍坂田聯隊,掩護總部和其他機關撤離。

當總部機關撤退後,李雲龍違抗上級從敵人薄弱環節撤退的命令,堅決從坂田聯隊的正面突圍出去。

這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如果成功大概也只可能存在在小說和電視裡。

日本的陸軍是當時亞洲最強的陸軍,不僅是他們有配套的炮兵和機槍,更重要的是日軍訓練水平之高,遠超過中國軍隊。


日本陸軍中有一本訓練教材叫《陸軍操練寶典》,基本上人手一冊。它規定了陸軍在作戰中的每一個動作,以及相互之間怎麼配合,還包括槍支的保管和保養。然後就是在平時的訓練和實戰中,把這些規定落實到行動中。

當時八路軍和日軍作戰的實際情況是,上百日本兵就能把上千的八路軍趕得漫山遍野跑。如果李雲龍真的能從坂田聯隊正面突圍,那估計早就把日本人趕出中國了。



然後就是李家坡之戰。

這一戰在歷史上是有原型的,也就是關家堖之戰。

幾百個日本兵歪打正著,闖進了太行山八路軍腹地,甚至襲擊了八路軍的兵工廠,對八路軍總部機關威脅很大。

彭德懷命令劉伯承部,再加上總部的警衛團,合計1萬多人,把這夥日兵包圍起來打。原來計劃是把日軍消滅掉,打擊一下日軍的囂張氣焰。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連續攻打了幾天,八路軍損失了約一兩千人,這夥日本兵仍在堅守,援兵也近在咫尺,八路軍不得不撤退了下來。

也就是說這一場戰鬥,所謂的李雲龍的坑道作戰和幾千顆手榴彈同時扔向日軍,純粹是一場意淫。



最後我們來談一談,李雲龍和楚雲飛去縣城參加平田一郎的宴會,順手消滅掉了小日本和偽軍的軍官,直接粉碎了日軍的作戰計劃。

這個情節明顯是不符合常規的。

不管是國軍還是八路軍,基本上都不會允許自己的團以上軍官去做這樣的事。

隻身犯險,去殺幾個日本軍官,這是軍統和鋤奸小分隊的活。風險極大,搞刺殺的人一般都很難活著回來。

在軍隊中能培養一名優秀的團長是相當不容易的,如果兩個團長在行動中失手被日本人活捉了,這就不僅是笑話,而且成了一出大悲劇。

日本人馬上就會知道他們是誰,並快速派出自己的軍隊去消滅這兩隻沒有軍事主官的軍隊。

同時這也是嚴重違反組織紀律的事,在小說中只是為了突出主角的英雄氣概,看了大可一笑置之。如果相信了,那就變成傻子了。


新知傳習閣


我是兵說,我來回答!

《亮劍》無疑是近年來一部出色的有關戰爭題材的電視劇,但是也犯了不少有違軍事常識的錯誤。這裡指的《亮劍》為老版本,也就是李幼斌版的《亮劍》。

違背軍事常識錯誤之一:5噸炮彈。在電視劇中,換李雲龍撤離陣地的是4個炮兵團。當時我軍炮兵團裝備多為繳獲的美製105mm榴彈炮,一發炮彈重達15千克。五噸炮彈也才300多發炮彈,完全無法滿足四個炮兵團的火力輸出。

違背軍事常識錯誤之二:亂入的衝鋒槍。在電視劇中,華北日軍組建了一支特種部隊,大量裝備了美製M3衝鋒槍,時間上卻對不上。這把衝鋒槍最早出現時間為1943年,當時美軍也只少部分軍隊裝備了這款威力強大的衝鋒槍。然而在1941年日本與美國爆發戰爭之後,日本便很難獲得美式武器裝備。

違背軍事常識錯誤之三:捷克式輕機槍無限火力。抗日戰爭時期,捷克式輕機槍成為中國軍隊標配武器。在《亮劍》中也存在著捷克式輕機槍在不換彈夾的情況下,持續保持火力輸出的情況,事實上這款輕機槍彈夾容量只有20發。

以上就是《亮劍》電視劇中的軍事常識性錯誤,當時遠不止這些錯誤,歡迎大家評論補充:《亮劍》電視劇中違背軍事常識的錯誤。


兵說


亮劍電視劇是由海潤影視製作公司出品發行的一部關於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三個時期一位軍人李雲龍和他的部隊保家衛國的故事,這部電視劇非常好看,當年第一次播的時候,首播收視率為10.3 %,全年收視率為7.883%。而且在2017年,收視率達到了10%,這是很可怕的,因為這是一部2005年上映的電視劇,距2017有12年了,還能取得如此高的收視率,其選材優秀,特效精湛和很大關係,比現在很多抗日神劇好多了。但是畢竟是電視劇,還有很多不科學的,請看下文分析。

最招吐槽的武器就是那日本特工隊的那把美國m3衝鋒槍了。這種槍服役於1942年,而特工隊出現的時間差不多為1941年後期,所以這是一把穿越了的槍。。。。不過比起別的電視劇那把awm狙擊槍,這把誕生於1年後的槍還算靠譜。

在一集中,李雲龍要求部隊在距離日本陣地80米處開始挖坑,一隻挖到30米處,但是,當時日本製式步槍有板38式步槍的瞄準器標尺射程為2600米,有效射程為460米,而80米日本軍隊完全可以輕輕鬆鬆打到李雲龍的軍隊,所以這是不科學的,而且日本軍隊的投彈筒也不是吃素的,30m處我軍可以把手榴彈扔進日本軍隊陣地,那麼日本軍隊也可以吧手榴彈扔進我軍的陣地,所以這是錯誤的。

日軍特種部隊首領山本一木向部下說1939年諾門坎戰役上千輛t34坦克衝鋒,但是t34坦克與1940年才服役,而且在諾門坎戰役中蘇軍才490多輛bt5和bt7坦克,如果一場戰鬥就幾千量坦克,那麼這場戰役應該有上萬量坦克吧。

但是亮劍電視劇在我國電視劇中還是非常良心的,最初的版本值得一看。


諸葛小徹


《亮劍》是我國軍事題材電視劇中較為優秀的作品,劇中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和演員超高演技的表演,都給這部劇帶來了不少看點,但是也有軍事專家指出,這部劇中也有一些有違軍事常識的一些軍事行為。

李雲龍帶領的四個炮兵團所配備的裝備是五噸炮彈,而就當時的炮兵裝備來說,炮兵團所配製的炮兵裝備,大多數是從戰場上繳獲而來的美製105mm榴彈炮,一發炮彈的重量就可以達到15千克,所以這樣算來,五噸炮彈相當於300多發的炮彈,這完全不能滿足四個炮兵團所需要的火力。況且,當值的中共軍隊已經控制了日本人苦心經營的大連軍工廠,當時的主力縱隊並不缺少炮彈,尤其是李雲龍所屬的第二野戰軍是絕對的主力,一場戰役動用了4個炮兵團才配發300發炮彈實在可笑啊!

電視劇中,華北日軍組建了一支特種部隊簡稱特工作戰隊,這批特種部隊訓練有素全部都是i經過德國山地作戰訓練的精銳軍人,且裝備精良全部配備了美製M3衝鋒槍,但是根據電視劇的背景時間,結合美製M3衝鋒槍問世的時間,兩個時間是有出入的。而且,事實證明日本為以大規模裝備過的衝鋒槍是仿製德國M18而來的百式衝鋒槍,因此就算是日本要組建全部使用衝鋒槍的特種部隊,也是使用百式衝鋒槍而不是美製的M3。

《亮劍》許多有名的戰役中“和尚”使用捷克式輕機槍,向敵人陣營掃射了很長一段時間、張大彪再撿輕機槍掃射過程中剛才發現沒有了子彈隨手撿起陣亡戰友身上的彈夾。而捷克式輕機槍的子彈容量只有20發,這一點也是有違常理的。因為20發機槍子彈只能連續開火幾秒鐘的時間,幾乎不存在抱著它衝鋒的可能,中國人在仿製捷克式輕機槍過程中引入了30發彈夾設計,增加了機槍的火力持續性但是效果很有限,他只能進行半分鐘不到的連續射擊或者10次3發點射。

在作戰方面,李雲龍指揮自己的部隊在和日本陣地相距80米處挖坑,一直挖到距離敵人30米處。而當時日本部隊所配備的武器是三八式步槍,三八式步槍的射程為2600米有效射程為460米,所以說,當李雲龍部隊和日本敵軍相距80米處,日本軍隊就完全可以把李雲龍的軍隊一舉殲滅。而且當時日本軍隊配備的武器裝備還有投彈筒,投彈筒是完全可以在80米的距離瞄準發射,所以說,這場戰役的作戰策略是不符合常規的。


利刃軍事


不少,影視劇嘛,為了突出英雄人物和主角李雲龍的光輝戰績,一些關於軍事和戰事的描述是有違常識和歷史史實的。

1,蒼雲嶺突圍戰。

真實的情況下,在抗日戰爭中裝備低劣和彈藥缺乏的八路軍一旦被日偽軍包圍,必須堅持到天黑趁夜幕從鬼子最薄弱的點突圍。大白天的,從坂田聯隊正面突圍,八路軍戰士就是日軍的靶子,這跟坂田大佐被炸死與否沒有關係,日軍的單兵作戰能力和小隊中隊的單位作戰能力都不低。



2,李家坡之戰。

爭議比較大的是李雲龍土工作業的辦法是否合理有效,仰攻時是否能如此輕鬆,日軍是否如此菜雞,與關家堖戰史差別嚴重等等,這個網上有不少專門的帖子,不搬。



3,兩元負責制。

我軍實行的是軍政兩元領導制度,一般政委還是團黨委書記,有最後之決定權。《亮劍》裡獨立團快成了李雲龍私人武裝,政委職務被嚴重弱化了。



4,特種兵武器。

日軍的山本特戰隊和楚雲飛的358團使用了一水的美製M3衝鋒槍,而這款衝鋒槍是1943年才成為美軍的制式武器,出現在“百團大戰”的1940年,屬於嚴重穿幫。

還有其它的一些,歡迎大家補充。


度度狼gg


大家都說了那麼多,我補充一點個人的觀點:

有一個問題是我們大多數電視劇都會犯的,那就是人員扎堆,衝鋒陷陣的時候恨不得大家抱在一起往前衝,這在現實中是不可能的

根據實際的戰術需要,人與人的間距一般都要在10米以上的,主要也是為了減少傷亡,因為比如炮火襲擊的話,人與人離得近就會大面積的傷亡,甚至於敵人狙擊步槍、重機槍都能打個串糖葫蘆,所以說實際作戰中,人和人之間不會那麼密集地行動。

而且一般情況下,進攻的時候是採取交替掩護的方式進行的,比如一個班分三個組,兩個組掩護,另一個組向前移動,而後交替前進,這樣既保證對敵人火力有個壓制,同時能夠保證己方向前移動的安全性。

不過人員密集一些也是電視劇裡面的需要,不然一個鏡頭裡面就能拍到零零散散幾個人,可能視覺效果不好,但是美軍的演習經常都看不到人,實戰中也是這麼一種情況。


軍校和入伍指導


電視劇《亮劍》是大家最愛看的抗戰作品之一。個人認為《我的團長我的團》和《亮劍》是抗戰片中最優秀的代表作。然而金無赤金,人無完人。再好的作品也有瑕疵,並不是雞蛋裡面挑骨頭,只是希望以後的作品能精益求精,更進一步。

1、《亮劍》上過分強調美製M3衝鋒槍比日製三八大蓋好,這兩種槍作用都不一樣,一個是近戰,一個是遠距離,怎麼能比呢?M3衝鋒槍在中國被稱為三七衝鋒槍,即民國37年(公元1948年)引進的,在此之前,中國戰場上從沒出現過,劇中不應該忽視步槍的威力和作用。

2、山本特工隊全拿衝鋒槍,當時德軍特種部隊拿的栓式步槍都佔了很大比例,衝鋒槍射程太近!不知道為何李雲龍,張大彪硬說衝鋒槍比步槍好,翻閱資料記載日本人偷襲八路軍指揮部的是真的,但當時不是特種兵,是化裝成八路軍,但由於口音,及地理通訊等問題這個計劃就半途而廢了。

3、劇中李雲龍是解放軍將領眾多原型的集合體,我軍猛將王近山就是其主要原型,我還是比較喜歡王瘋子這個綽號的,呵呵~,但王近山可是一員儒將,尤其喜讀兵書,戎馬倥傯間也不曾間斷,並且於1951年參加抗美援朝,參加了上甘嶺戰役。和劇中李雲龍塑造的大老粗形象可是相差十萬八千里!

4、鄭重說明:《亮劍》我只看過老版的,以後翻拍的本人連片花都沒看過,也不忍直視,害怕破壞我心目中英雄形象!


偸芀


亮劍這部電視劇題材大多取材於真實事件,這是近些年少有的軍事類影視劇,如果說穿幫那地方太多了。

第一,軍事民主。這是我軍的特色,也是擊敗強敵的法寶。影片《大決戰》中毛主席與林彪關於打錦州,都沒有用命令的方式。這些情節都是有史料記載和電報原件證明的。有興趣的小夥伴可以看看,這部影片的考證

非常嚴謹,基本上可以當紀錄片看。

第二,特工隊。這個純粹是趕時髦硬加進去的。就像狙擊手這個概念是改革開放後我軍在引入特種作戰理念之後才有的。

當時的情況是我軍力量薄弱,武器彈藥嚴重不足。因此正面作戰極少,主要是游擊戰。日軍與我軍作戰也只能以反游擊戰為主,這就演變成了特種作戰。

現代戰爭我們說是信息戰,並不是現在才重視信息,而是重視技術獲取信息手段的進步。

知己知皮百戰不殆,這是老祖宗留下來話,也代表著那個時候我們已經開始重視作戰信息的獲得。

我軍一直處於裝備劣勢,通訊設備短缺較武器更甚。得益於我軍有發動群眾的光榮傳統,並限於當時的技術條件,我軍在老百姓的支持下戰場的透明度是高於日軍的。因此日軍也比較重視化妝偵查,這也是當時特工隊的主要作用。

現代特種作戰的鼻祖是英軍,很多作戰模式和理念都是他們增加進去的。

我軍也有類似的作戰經歷,而且非常豐富,比英軍只多不少。只是這些結果僅僅作為經驗總結,並未上升到理論的高度。

亮劍有這樣那樣的瑕疵,但是和許多神劇相比,它還是基於當時的歷史環境和條件的。

神劇是什麼?用現在的理念去套歷史,用和平時期的眼光去看戰爭。不懂戰爭的殘酷性,一味的宣揚人性。這就是神劇最大的漏洞。

西方的影視劇的高明之處在於他們意識到了這種殘酷性,並有意識的加以引導,而不是生拉硬拽。


我的團536


作為文藝作品,《亮劍》無疑是最成功的抗戰片。

但是,無論再優秀的文藝作品,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不合常理的地方。

一、伏擊華北觀摩團。

當時的鬼子意圖很明顯,師長已經強調,有一夥不一樣的鬼子可能會對八路軍總部發動襲擊。要知道,保護總部指揮中樞那是不容半點差池的。那可能關係到整個戰局的成敗。即使是李雲龍膽子再大,再不按常理出牌,在這個問題上作為一個征戰多年的指揮官,我相信此時也不敢有絲毫異想。同時,作為華北觀摩團這麼重要的一個團隊,鬼子的防護卻在李雲龍一個營的攻擊下幾個小時解決戰鬥,這太不合理。要知道,即使是伏擊,在抗戰期間,消滅一個鬼子的小分隊都很困難。別說是一個觀摩團,豈是一小丁點兵力輕而易舉地被消滅。當然,老總在總部危險時堅持不轉移也是一種文學上的渲染,即便彭總脾氣再倔,相信在總部受到危險的時候,也不可能意氣用事。

二、殲滅坂田聯隊隊

一炮幹掉坂田聯隊指揮所,那是亮劍中最大塊人心的。但是想想就好了。

小鬼子並沒有那麼囂張,李雲龍部反衝鋒至鬼子陣地前沿五百米的地方,為了給山炮贏得有效的射擊距離。但是,如果你攻擊到敵方指揮所500米的距離了,而敵人的指揮所還不轉移的時候,這樣的敵人也太愚蠢,莫說坂田聯隊是日寇精銳,就連普通的偽軍也知道,要把指揮所後撤吧。

三、山本無功而返

山本率領特種部隊與八路軍指揮所近在咫尺,而收到觀摩團被殲滅後主動回撤。似乎說的過去。但是如果是真正的戰爭,山本真的會如此輕易放棄嘴邊的肉嗎。不可能,箭在弦上,一個沒有觀眾,不可能成為他後撤的理由。


大嘴大師


《亮劍》電視劇中有違軍事常識的大家基本都說了,我說下小說中的吧。小說中山本一木有一段是回憶日軍在諾門坎戰役中被蘇軍痛揍的經歷,他說:“(戰役中)上千輛T-34型蘇聯坦克鋪天蓋地而來,坦克的履帶毫不留情地碾碎了日本士兵的精神和肉體,把日本帝國狂妄的北進野心埋葬在風沙茫茫的蒙古大戈壁,是役,日軍陣亡五萬餘人,蘇軍傷亡則不到三幹人。”

首先諾門坎之戰發生於1939年的6-9月,而蘇聯的T-34坦克是1940年1月才出廠的,到1941年6月蘇聯衛國戰爭爆發時也不過生產了1000多輛。T-34原型車T-32是1939年研製出來的不假,但只有少數幾輛參加了諾門坎之戰,以檢驗效果,所以不可能有上千輛T-34參加此役。

其次,日軍在諾門坎之戰中雖然戰敗了,但傷亡人數其實是比蘇軍要少的,陣亡失蹤了8440人,受傷了8766人,遠沒有《亮劍》中山本一木說的五萬多人,而蘇軍方面是陣亡失蹤9703人,受傷15251人,也遠超出了3000人。

書中還有一個地方說1940年百團大戰後,八路軍與朱懷冰部在太行山打得難解難分,閻錫山的晉綏軍中的舊軍與新軍也幹了起來。實際歷史中,兩方確實有過沖突,但其實是在百團大戰之前的1939年,晉綏軍的新軍脫離閻錫山,併入八路軍,閻錫山的勢力隨即被趕出了晉西北,另外129師也先後鹿鍾麟、石友三、朱懷冰等部隊發生衝突,並將其打垮,殲其兩萬餘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