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雲南大理概況

大理市,隸屬於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位於中國雲南省西部,地處雲貴高原上的洱海平原,蒼山之麓,洱海之濱;介於東經99°58ˊ至100°27ˊ,北緯25°25ˊ至25°58ˊ之間;屬低緯度高原季風氣候。全市總面積1468平方公里,下轄10個鎮,1個民族鄉,共有20個居委會、109個行政村,常住總人口673400人,戶籍總人口 630466人(2017年末)[1]。 東漢時隸屬於永昌郡。三國時臣服於諸葛亮的南征軍,設立了蜀漢雲南郡。南北朝時先後屬河陽郡、西河郡。當時,白族已大致形成,並在洱海邊建築了多座城邑。建國後,裁撤大理府,太和縣則改名為大理縣。1950年,析置下關市。1983年,下關市與大理縣合併設立縣級大理市。 大理被列為第一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境內名勝古蹟有:巍山風景區、太和城遺址等。 2018年9月,大理入選2018城市文旅新引力排行榜,排名第70位。

中國雲南大理概況

西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刺激漢武帝探索從西南方前往印度的“蜀身毒道”,經營西南邊疆。前109年(漢武帝元封二年)在大理地區遙置葉榆縣,是中原王朝最早在雲南設縣的地區。

東漢時隸屬於永昌郡。三國時臣服於諸葛亮的南征軍,設立了蜀漢雲南郡。南北朝時先後屬河陽郡、西河郡。當時,白族已大致形成,並在洱海邊建築了多座城邑。

唐初,洱海周邊有6個部落,稱為六詔。唐高宗時,蒙舍詔以外的五詔均被 吐蕃征服。737年(唐開元二十六年),蒙舍詔首領皮邏閣兼併了其他五詔,建立起南詔國,並將都城從蒙舍(今 巍山)搬遷到了太和城(今太和村),並以此為基地,繼續征服周邊地區,控制今天雲南省的大部分地區。

750年( 天寶九年)到754年,唐朝先後三次派 鮮于仲通、李宓率大軍攻打南詔國,南詔王閣邏鳳與吐蕃結盟,三次大敗唐軍,史稱天寶戰爭。

779年(唐大曆年間),皮邏閣之曾孫將都城遷至羊苴咩城,即今大理舊城。南詔國在大理境內定都時間共達163年。唐德宗貞元十年,派遣節度使前往南詔,與南詔王異牟尋會盟於蒼山,兩國再度恢復和平。

902年(唐昭宗天覆二年),南詔權臣鄭買嗣奪權,建立“大長和國”。927年,楊幹貞扶持趙善政建立“大天興國”,隨後又自立為王,建“大義寧國”。937年( 後晉天福二年),段思平也於羊苴咩城定都建國,國號大理。段氏自稱是漢人後裔,立國後,大力推行漢文化,並與南宋遣使通商。

大理國曆經了316年後,在1253年,為元世祖忽必烈親征所滅。1274年,元朝為便於統治,在押赤城(又名中慶路,今雲南省昆明市)設置了雲南行省,同時設立大理路及太和縣,隸屬於雲南行省。從此雲南的中心城市便由大理轉移到了昆明。

1381年,明軍攻佔大理,大理路改為大理府,仍治太和縣,並築新的府城,即今大理古城。1659年,清軍攻入雲南。清代沿襲明制。1856年(清咸豐六年)爆發雲南回民起義,建立杜文秀穆斯林政權,控制雲南大部分地區。

中華民國建立後,裁撤大理府,太和縣則改名為大理縣。1950年析置下關市,1983年,下關市與大理縣合併設立了縣級大理市。現為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州府駐地,大理市人口中約三分之二是白族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