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中後期宦官爲何能完全控制禁軍?

zhutg0630



中國曆朝歷代都因各種各樣的原因覆滅,歸結起來不外乎地方動亂、外敵入侵、外戚干政、政治腐敗和宦官當權這幾個主要因素,其中宦官亂政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獨特的政治奇觀。強秦、大漢、盛唐、富宋和明朝的滅亡都和宦官之禍大有關係。


比較而言,唐朝和宋朝的宦官之禍最為特別,因為這一時期宦官掌控了軍隊。北宋末年大奸臣童貫雖然掌握大軍但畢竟還在宋徽宗的控制之下,而中晚唐時期的宦官已經掌控了禁軍,決定了整個中樞政局,隨意貶斥誅殺宰相,甚至是任意廢立皇帝。那麼為何唐代宦官掌握禁軍呢?

唐玄宗像


有唐一代宦官當權是從唐玄宗開元年間開始的。初唐時期內廷和外朝沒有嚴格界限,長孫無忌等重臣既可以為外臣,又入內廷參預機密。武周時期武瞾又擅長玩弄權術,任用酷吏、男寵,將朝廷置於鼓掌之間。直到玄宗當政,大宦官高力士因為得到李隆基信任,成為了宦官的領袖。


玄宗時期,每有四方進奏的文表,都直接呈給高力士再交給皇帝裁決,若有小事高力士便直接裁決,玄宗對此從未不滿甚至頗為高興,常常對人說只有高力士在身邊我才能睡得安穩。故而高力士也極少出宮,平時都歇在玄宗寢殿中,形成了事實上的“內朝”。

高力士墓遺址


玄宗時期出現過高力士和禁軍領袖王毛仲的鬥爭。王毛仲早年便傾心侍奉玄宗,也參與了玄宗奪取政權的軍事政變,後來勾結萬騎營進而成為了禁軍事實上的領袖人物,掌握了警衛京師的武裝力量。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寵臣後來卻遭到玄宗的貶斥和賜死。史書記載是有人進言認為王毛仲為小人,不可委以大權,而高力士小心謹慎,又是閹宦,便於驅使,這無疑對玄宗有重要影響。


王毛仲被除的過程今天不能詳知,但可以確定禁軍長官陳玄禮起了關鍵作用。後來馬嵬坡兵變,正是高力士指使陳玄禮發動兵變,誅殺了楊氏兄妹,這奠定了此後中晚唐時期宦官和禁軍勾結的基本結構。玄宗之後肅宗朝有宦官李輔國掌控軍隊,把持朝政,唐德宗時又明確以宦官為左右神策軍中尉,才從制度上確定了宦官的大權。

唐代大書法家柳公權的《神策軍碑》,碑文所記的神策軍正是宦官掌握的軍隊


縱觀唐朝前半段的歷史,軍事政變不斷,譬如李世民襲殺建成元吉、張柬之剪除張易之兄弟、李重俊剪除韋后、李隆基殺韋后和太平公主,都是利用禁軍而發動的,其勝敗也都取決於禁軍的態度。唐代宦官掌握軍隊從玄宗開始,在一開始確實避免了禁軍為皇子和宰相掌控的局面,減少了中樞政局的動亂,卻也埋下了宦官亂政的禍根。


參考文獻

《舊唐書》、《新唐書》

《資治通鑑》

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

黃永年:《六至九世紀中國政治史》


生猛歷史


唐朝宦官專權開始於安史之亂,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安史之亂之前宦官基本沒什麼權利,而且對朝政影響不大。安史之亂之前,唐朝的宦官主要負責宮內事務,不能參與政事。

為什麼安史之亂後宦官權利這麼大呢?

安史之亂髮生時,唐玄宗逃亡四川,命令太子李亨留下平定叛亂,在平叛過程中宦官李輔國起了很大功勞,擁立李亨為帝,就是唐肅宗。唐肅宗很看重他,讓他做了中書令,這個官職相當於唐朝的宰相。從此宦官掌握大權。

李輔國掌權後囂張跋扈,排斥異己。唐肅宗死後,李輔國擁立太子即位,是為唐代宗。李輔國繼續掌握大權。他曾對代宗皇帝說“大家但內裡坐,外事聽老奴處置。”,實際上讓代宗把軍國大事都託付於他。這一舉動自然引起了代宗的不滿,後來派人刺殺了李輔國。接任李輔國的宦官程元振也一樣權勢滔天。

唐代宗在位期間,還發生一件大事,吐蕃攻打到長安,代宗逃亡陝西。此時趕來救駕竟不是武將,而是宦官魚朝恩率領的一支邊軍神策軍。代宗感激涕零重用魚朝恩,廢掉程元振,並且把神策軍作為禁軍的核心,讓魚朝恩掌管。從此宦官掌握了軍權,

唐德宗貞元年間,宦官竇文場、霍仙鳴分別就任左、右神策軍中尉,從而把持了中央禁軍的統帥權。以典掌禁軍為基礎,唐代後期宦官氣焰囂張,皇帝的人選都由他們決定。

唐順宗當了七個月的皇帝就是被宦官逼退位了,擁立其太子即位。

唐朝宦官當權的時間最長的是俱文珍,歷經三朝皇帝,分別是唐德宗、唐順宗、唐憲宗。俱文珍在唐德宗時期發跡,執掌了朝廷大權。順宗發動永貞革新,俱文珍密謀政變,廢唐順宗,另立太子李誦為帝。

唐朝宦官之所以權利這麼大,是因為安史之亂後,唐朝比較穩定的三省六部制被破壞了。唐朝統治者開始對武將不信任,逐漸親信身邊的宦官,導致宦官專權。宦官專權,排斥異己,官員被宦官控制,導致朝政腐敗,國家大事都由宦官決定,引起社會動盪。這也是唐朝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戴你看歷史


唐朝中後期,宦官掌禁軍,是得到天子許可的,原因很簡單:武將靠不住。

在唐德宗即位之初,德宗也覺得宦官權力大,於是貶抑宦官,重用文武百官,也就是所謂的外朝,頗有一番中興的氣象。

但是後來涇原兵變,德宗所信任的禁軍將領居然沒有護駕,自個先跑了,而當時忠心耿耿的護衛他逃亡的,是自己在東宮時的內侍竇文場和霍仙鳴,以及他們所率領的一百多名武裝宦官。這徹底的改變了德宗的態度。

因為皇帝日理萬機,不可能自己親自兼任禁軍主帥,所以皇帝只能選擇把禁軍交給自己信任的人。而如果外臣不足以信任,那麼皇帝就只能把權力交給宦官。等到德宗重返京師之後,德宗就改革了神策軍,把神策軍分為左右兩廂,以竇文場和霍仙鳴為神策軍監軍,這就是宦官監禁軍的先河。

這個時候,神策軍名義上的統帥依然是神策軍大將軍,宦官只是監軍而已。如此又過了十年,德宗正式設立了『護軍中尉』的職務,成為了口含天憲的神策軍真正的統領,而神策軍大將軍成為了護軍中尉的下級,從此以後,神策軍的軍權就基本上一直掌握在了宦官的手裡。

宦官掌握了禁軍之後,其和皇帝的關係就變得微妙了起來。作為個體的宦官,皇帝依然擁有廢殺之權,比如歷代皇帝在被宦官擁立之後,往往總是能夠把神策軍中尉換成自己所信任的人,把前任的神策軍中尉逼退;而當皇帝想要從整體上消滅宦官團體的時候——比如說唐文宗的甘露事變,想通過一次政變來全滅神策軍高層,那麼宦官們則會團結起來血洗朝堂,囚禁天子。而宦官能做到這一點,恰恰是因為皇帝所授予他們的禁軍統帥之權。


客官請留步,先贊再關注!

————靠譜寫歷史,輕鬆聊經濟。

請關注經史通義,不負有深度的你。


經史通義


唐朝的宦官集團為何能夠那麼猖狂,就連皇帝的生死廢立都是他們在操控,這主要是宦官他們掌握了禁軍。唐代宦官專權不同於漢朝明朝,他的特點是掌握監軍和禁軍。唐朝最開始的時候禁軍是由大將擔任,在經歷了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張柬之的神龍政變搞掉武則天,都是先搞掉禁軍再搞政變的。李隆基也是靠先搞掉禁軍當了皇帝的。李隆基以禁軍殺了韋后和安樂公主,並徹底剿滅了韋氏集團。李隆基害怕他當了皇帝之後,害怕別人也學這樣搞掉禁軍再發動政變。於是就把禁軍交給了身邊最為信任的高力士和陳玄禮掌管了。這些人都在自己身邊,都是自己人也最為信任,稍微有點風吹草動,也容易掌握。

宦官

但是在皇權弱勢的時候,皇帝本人缺少足夠的強勢的時候就不容易控制好掌握軍權的宦官們。

宦官們在掌握軍權以後,皇帝就成了他們的傀儡,廢立和生死都由宦官決定。有點本事的皇帝會把宦官分成好幾個派別,支持一派,反對另外一派。或者聯合宰相搞掉那些比較過分的宦官。沒有本事的皇帝只能夠任人宰割。但是總的來說,宦官具有非常強大的勢力,皇帝動不了。或者有人認為不用他們不就可以了嗎?這樣還真的不可以,在藩鎮割據權臣肆虐,還需要這幫宦官給皇帝撐撐場面。求關注點贊。

宦官


文軒春秋


禁軍掌控權朝向宦官手中的轉移是與安史之亂後中央政府對於地方藩鎮和中央政權的結構調整聯繫在一起的。

大家都知道,安史之亂中唐王朝的勝利並不徹底,更像是與叛軍勢力的妥協。在安史之亂結束後,中央政府與地方藩鎮之間的戰爭還在或明或暗地持續著。



中央政府從安史之亂中得到教訓,努力將那些半自治的和朝廷管轄下的南方藩鎮中的職業武官比例縮小,而取代以文官集團。在叛亂結束時,合地的包括文職武職在內的全部長官有四分之三是軍人,而到了代宗末年,這一比例已下降到五分之三。到了雄心勃勃的唐德宗時,朝廷在恢復對地方高級官職的任命的控制和讓更多的官僚代替職業軍人擔任這些職務方面,取得了穩步的進展,到了804年,有一半的節度使已經是官僚而不是軍人了。但是隨著官僚群體比例的上升,雖說能減輕軍事的威脅,德宗又勢必會擔心這些精通政術的官僚會將地方的財政與稅收系統建設得更加獨立,出於這種考慮,在地方藩鎮上任用大批宦官組成的監軍使,用受皇帝親信的監軍使來加強與地方藩鎮的政務聯繫,並且對藩鎮內部節度使的任選加以干預。

除了在地方藩鎮內部結構上的調整,還有一點很關鍵的就是德宗個人關於稅收的私斂,以及固執推行兩稅制從而與中央官僚的衝突。由於曾經體會到經費拮据的困境,德宗不惜讓所謂的地方藩鎮向他進貢,這本質上是地方節度使的賄賂手段,這客觀上會加重百姓的負擔。另外就是兩稅法在通貨緊缺的情況下繼續以舊稅率繳納現金,這使得中央稅收和地方財政大受其益,卻加重了納稅人也就是百姓的負擔。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德宗日益依賴區別於正式文武官職體系的內廷勢力——翰林學士和宦官。後者更容易受到操縱,並且由於身份的限制其政治影響力更容易被皇帝掌控在可見的範圍內,起碼當時的德宗是這麼想的。皇帝更需要的是能代表其意志,維護其直接利益的親信,而這些無疑是傳統文武官僚所不能給予的。

公元783年的長安居民暴亂,由於統帥神策軍的官僚以商人和店員充數來填滿名額,所以軍隊在真正的警報面前一觸即散,緊急集合在德宗身邊的部隊是竇文場和霍仙鳴這兩位宦官帶領的一小股軍隊。事後在783年讓這兩位宦官掌控新成立的左右廂神策軍,從此,宦官的影響在中央部隊神策軍中永遠延續下去了。


當宦官的權力和禁軍掌管權緊密結合在一起時,前者的野心伴隨著影響力也迅速提升了。高級宦官有時也想以家族形式延續他們個人的政治影響,辦法是收養其他年輕的宦官當作義子,後期甚至可以收養女與軍人聯姻,或者直接收軍人當義子。當朝廷791年時正式批准這種收養方式時,養子制度在當時的影響已經不受控制,並形成了眾多實力不俗話的宦官家族。


大唐安西節度使


唐朝中後期宦官為何能完全控制禁軍?

因為歷朝歷代,往往是開國之君勇猛無比,往往能親冒矢石,堅毅果決。但是一代代傳下來,就變得腐朽不堪,上不得馬,提不動刀。



看唐文宗時的甘露之變,本身唐文宗已經有了周密的計劃,準備在鳳翔趁各個大太監為王守澄送葬時將他們斬殺。

但是實際操作時,卻變成了唐文宗手下的文官勸文宗在宮內埋伏金吾衛殺掉這群太監。臨事反覆,是唐文宗在甘露之變中失敗的原因之一。

然後是唐文宗識人不明,安排做事的人能力不足。比如具體操作的文官韓約做事時汗出如漿,引起了大太監仇士良的懷疑。

再之是唐文宗也膽小無力,被太監們搶入轎子後控制起來,根本沒有做出應用的反抗。



用曹孟德評天下英雄的話就是“做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義”。

而宦官集團,他們可就比唐文宗這樣的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強多了。比如那個仇士良,殺了四個宰相,還利用唐武宗殺了安王李溶、太子陳王李成美,捎帶著還殺了楊賢妃。



所以說,唐末的宦官集團有著如此狠辣的手段去斬除異己後,再掌握了錢糧與禁軍將士的遷調之權後,掌握禁軍那真是易如反掌。


王斌兔斯基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捋一捋唐朝宦官掌權的緣由:

眾所周知,唐朝宦官掌權源於安史之亂,由李輔國擁立肅宗繼位而開始,到後來的程元振、魚朝恩、俱文珍、仇士良、田令孜……之後終唐一世,宦官亂政始終是唐朝的心腹之患。

為什麼會出現宦官掌軍這種局面?還要從安史之亂說起:因為安史之亂,中央權威不再,神策軍因迎駕有功成為天子禁軍。德宗時期,接連遭遇地方叛亂,自己心腹——控制神策軍的白志貞也令德宗深深失望。反觀太監忠心耿耿護衛,因此在屢遭正常人叛亂的情況下,德宗義無反顧的選擇了走心的宦官,正式使宦官入職神策軍,自此之後一發不可收拾。之後,宦官集團本身已經軍閥化了。
皇帝和文官集團不是不想奪回軍權。可是皇帝和文官集團經常鬧朋黨之爭。但是神策軍和宦官之間關係牢固,軍人在當時是屬於濁流,和清流文官根本合不攏,只有和同樣出身卑賤的宦官,才能走到一起。宦官可以保障神策軍軍官和士兵的最大利益。

神策軍而言:必須藉助皇帝的牌子,不然會遭到其他藩鎮高舉大義名分聯合討伐,但是皇帝又總是希望掌握實權,可是皇帝如果親自管理軍隊,沒有這個能力和精力,交給親信,沒有比太監更加不會篡位的親信了。

以上。


星城搞機娃


唐朝皇帝認為武將不可靠,安祿山,僕固懷恩,李懷光。其實這三人都是番人。但番人可靠的亦有,李光弼,張孝忠,渾緘,李光顏。但好太監幾乎沒有,只有一個楊復光。壞到極端太監有李輔國,邊令誠,王守澄,仇士良,田令孜,劉季述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