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貨小小站
孝莊太后可謂是出色的女政治家,她一生經歷皇太極,順治,康熙三朝,這段時間政壇波詭雲翳,時局變化莫測,孝莊作為出色的政治家,一方面她盡心盡力,嘔心瀝血輔佐順治,康熙,令一方面她從不貪權戀政,這和後來的慈禧太后有著明顯的不同,總而言之,孝莊在清朝前期扮演了重要角色,為清朝初年穩定政權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子孫情深。
孝莊輔佐順治,康熙治理國家,為大清的天下,為兒孫的江山嘔心瀝血,因此孝莊和康熙的感情很深厚。
順治康熙時代,大清剛剛入關平定中原,此時滿漢矛盾,滿漢文化衝突尖銳,孝莊和多爾袞代表滿族文化,順治受漢文化影響比較深,因此這種滿漢文化的衝突在順治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順治的愛情,順治的治國理念,順治的君權思想都與滿族原有的制度,文化有著激烈的衝突,順治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這種衝突的犧牲品。
這種衝突延續到康熙時代,康熙為了彌合滿漢隔閡,為了籠絡漢人,他拜孔廟,祭明太祖朱元璋,康熙為了國家政權的穩定,個人不得已做出犧牲,滿漢文化的衝突使康熙很痛苦,因此康熙很能理解父親順治,理解祖母孝莊,對孝莊的感情也是更加深厚。
孝莊汙點
孝莊一生的最大汙點可能就是“太后下嫁”,雖然這事歷史學家上也有爭議,但是我認為孝莊和多爾袞有曖昧,這應該沒有爭議。
皇太極去世後,多爾袞三兄弟領有三旗,實力強大,是皇位有力的競爭者,另外一個有力競爭者是皇太極的兒子豪格,在這樣的局面下,雙方權衡自己得實力,沒有把握戰勝對手,雙方選擇了妥協,由年幼的福臨,也就是順治繼位當皇帝,由多爾袞任攝政王,實際是多爾袞有實無名的皇帝。
孝莊為了保住兒子的皇位,必須處理好與多爾袞的關係,做為政治家,孝莊必須權衡利弊做出選擇,而不是感情用事,在這種情況,無論孝莊有沒有嫁給多爾袞,但是兩者的曖昧,我個人認為是有的。
康熙是位出色勤政的帝王,他內心十分理解自己祖母(孝莊)的苦衷,因此康熙對祖母不但有著極深的感情,他崇拜自己的祖母,知道祖母犧牲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子孫,為了大清。
孝莊遺囑
“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未便合葬。若別起塋域,未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去,務必於遵化安厝,我心無憾矣。”
孝莊做為出色的政治家,留下這樣的遺囑應該是深思熟慮,為什麼留下這樣的遺囑?一方面是皇太極去世已久,而且皇太極生前最愛的不是她,是宸妃海蘭珠,所以說孝莊對皇太極的感情比較淡,不願葬在一起,另一方面是孝莊和多爾袞之間的事,這是孝莊的心痛往事,她自己也覺得對不起皇太極,也沒有臉面見皇太極。
還有就是孝莊認為順治,康熙最能理解自己的人,他們子孫三代都面臨著穩定大清政權的難題,都做出巨大的犧牲彌合滿漢的衝突,穩定大清政權,他們三人,特別是康熙和孝莊兩人的心是相通的。
由以上原因,所以孝莊才留下了這樣的遺囑。
遺囑難題
古代王朝也有家法制度,古代的皇上也不是可以為所欲為。孝莊的遺願也是康熙面臨的問題。
順治皇帝貴為皇帝,地位最為尊貴,他的陵寢也是最高規格,這是毫無疑問,因此孝莊的陵寢規格應該低於順治皇帝,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古代“以孝治天下”,孝莊貴為皇帝的母親,陵寢規格待遇應該高於順治,這樣就形成了兩難的局面,即使一代明君康熙也沒能解決這個難題。
還有就是孝莊不和皇太極合葬,這樣關於孝莊和多爾袞的私情又容易被後人反覆提起,這也是康熙所擔心的。
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在這種情況,康熙沒有將孝莊下葬,直到雍正年間,雍正對孝莊的感情就淡了多,因此就按孝莊遺願,建造陵寢,下葬。
我是一個小書蟲
說一部暴露年紀的電視劇——《一代皇后大玉兒》,不知道有多少小夥伴,小時候看過這部電視劇,反正這是我第一次知道有博爾濟吉特·布木布泰這號人物,也就是後來的孝莊文皇后、昭聖(太)皇太后。潘迎紫細膩而又大膽的表演將這一位清初傳齊女性的善良、隱忍、識大體演繹的淋漓極致。既有兒女情長,又有家國天下。為了家族利益,為了孩子未來,她多次作出艱難的選擇,成就了順治、康熙兩朝帝王,也成就了自己。
就是這樣一位奇女子,卻給自己的最愛的孫子——康熙皇帝留下了一個大難題。昭聖太皇太后,在康熙二十六年逝世。根據大清祖制,昭聖太皇太后逝世後,應該和她的丈夫,也就是皇太極一同葬在瀋陽的清昭陵,但是她卻再生命的最後時刻,留下了一道遺旨:
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未便合葬。若別起塋域,未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去,務必於遵化安厝,我心無憾矣。
這一段簡單的話,說的是什麼意思呢?我的丈夫,太宗文皇帝皇太極已經去世很多年了,我如此的卑微,就不要因為我再去打擾他了,就不和他葬在一起了。如果為我單獨修建皇陵,必定勞民傷財,更不合適。我很懷念你們父子二人(順治和康熙),就把我葬在你們父子的陵墓吧。
位於瀋陽的清昭陵
這一下把康熙難住了。
按照祖制,祖母昭聖太皇太后和祖父太宗文皇帝合葬盛京的清昭陵,但是祖母的遺旨中,明確表達了自己的意思。
如果按照祖母的遺旨,葬在清東陵,和父親順治皇帝葬在一起,那麼清東陵中順治皇帝的陵寢已經是最高的的規制了,作為順治的母親,陵寢規模比兒子差也說不過去,而且也沒有單獨為太后建陵的先例。
左右為難的康熙,只好在清東陵修建了一處臨時建築——暫安奉殿,用於安置昭聖太皇太后的靈柩,期待會有更好的解決方案,可是這一停就是37年,一直也沒有想到更好的方法。知道康熙去世,昭聖太皇太后的陵寢還是安放在暫安奉殿內,這一難題也交給了隨後即位的雍正。
暫安奉殿
雍正即位後,不僅要為安排的父親康熙皇帝的後事,還要安排曾祖母昭聖太皇太后的陵寢問題。此時,康熙已經選址景陵,如果曾祖母還沒下葬,就將父親康熙帝下葬,於情於理都說不錯過去。彼時,眾大臣看出了皇帝的難處,就上書雍正,建議將暫安奉殿建成陵寢,在清東陵大紅門之外,建造昭西陵。
這一建,
首先符合了昭聖太皇太后的遺旨,不葬盛京的清昭陵,葬在兒子孫子陵墓旁邊。其次昭西陵不在清東陵之內,自然在規制上就沒有那麼多限制了,不用考慮怎麼協調昭聖太皇太后和順治帝的陵寢規模的問題。第三,昭西陵,寓意在清昭陵之西,與盛京的昭陵遙相呼應。建於清東陵大紅門之外的昭西陵,成了歷代祭祀清東陵帝王最先拜謁的地方,這一位置的安排,也無形中突出了昭聖太皇太后是清朝入關後,輩分最高的以為。
請大家關注愛玩的想公子,和我一起玩轉博物館,分享文博知識。
愛玩的想公子
因為是某些特殊事件的發生(先賣個關子),直到康熙去世,孝莊太后的陵寢問題都沒有得到解決,以至於孝莊太后的靈柩在暫安奉殿停放了37年,而最終攻克這一難題的是繼位康熙的雍正,並且處理得非常符合中國人向來固有的處世風格。
首先地,還是來談下清王朝皇室陵寢的大致情況,這有助於對孝莊太后陵寢的最終安排會有著很好的理解。
清朝從清太宗皇太極建清開始,總計延續了二百七十五年,在這過程中,清廷建立過三處皇家陵園,關外三陵、清東陵和清西陵,其中包含有皇帝陵十二座、皇后陵七座、妃園寢十座。
關外三陵是指葬有努爾哈赤祖輩的清永陵,安葬努爾哈赤的清福陵以及葬了皇太極的清昭陵,另外還有一座清東京陵,安葬的是努爾哈赤的胞弟及其他子孫,雖然不屬於關外三陵系列,但也是極其重要的。
清東陵在三大陵園中規模是最大的,建有順治帝的孝陵、康熙帝的景陵、乾隆帝的裕陵、咸豐帝的定陵、同治帝的惠陵五座皇帝陵墓,清西陵建有雍正帝的泰陵、嘉慶帝的昌陵、道光帝的慕陵以及光緒帝的崇陵四座皇帝陵墓。從雍正帝開始,清朝各代皇帝間隔分葬在東、西兩大陵墓中。
介紹完了清朝陵墓,那就來看下孝莊太后去世前所下達的那道遺囑,即致使她的靈柩停放37年的那個源頭。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孝莊文皇后因病去世,生前她曾特意囑咐過康熙帝說:“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未便合葬。若別起塋域,未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去,務必於遵化安厝,我心無憾矣。”
翻譯過來,大致意思是說,太宗皇帝皇太極的靈柩已經安葬很久了,我自覺得卑微不足以再次勞動他,所以並不合適一起合葬。如果在別的地方再次建立陵墓,就有點興師動眾、勞民傷財了,也不是很合適,違背了合葬的意義。我還是較為眷戀你們父子(順治帝與康熙帝)的,也不想著遠葬,就在遵化清東陵這個地方,給我找個地方安葬了,我心裡也就沒有什麼遺憾了。
從孝莊太后的角度來看,這樣做,她是可以沒有什麼遺憾的,對於康熙帝來說,這就是一個天大的難題。
因為按照清朝早期的葬制,不管皇后死在皇帝前還是皇帝后,都是要跟皇帝合葬的,那麼孝莊太后應該是被安葬在葬有皇太極的清昭陵,然而如果按照孝莊太后的意思來,顯然就是要違背這個祖制的。
另外地,順治皇帝死在孝莊太后前,他的陵墓是當時清東陵的最高規制,如果真是將孝莊太后葬入,規格上並不好安排,太高了沒有先例,低了不合適,並且地,清王朝還沒有出現過為皇太后單獨建陵墓的例子。
康熙帝一向對孝莊太后很是孝順,之於孝莊太后的囑咐也是不敢輕易否決掉,之於祖宗法制也是不想輕易違背,最終只能是在東陵邊大紅門外東側修建了暫安奉殿。當時孝莊太后的靈柩被葬在暫安奉殿的寶座上,用土掩埋後封閉起了殿門。
一直到康熙去世,孝莊太后的陵寢都沒有解決,一拖就是37年。雍正三年(1725年),也就是皇太極與孝莊成親100週年之際,雍正帝解決了孝莊太后的陵寢問題。他的方法很簡單,就直接將暫安奉殿改建為昭西陵,將孝莊太后的靈柩葬入到地宮。
當時雍正帝給出的書面官方原因是,自從孝莊太后的靈柩安排在暫安奉殿後,給予清王朝帶來了國運,以致使清王朝從此蒸蒸日上,因而地,暫安奉殿對清王朝來說是一塊風水寶地,能夠帶來吉運,所以就直接建成為孝莊太后的陵寢。
這其實是一個十分討巧的做法,符合中國人慣有的“中庸”思維。
昭西陵位於遵化昌瑞山一帶,與清昭陵遙相呼應,取名為昭西陵,意為昭陵之西,更是有著納入清昭陵體系的覺悟,畢竟也是沒有葬在清東陵內,雖然算不上遵循祖制,與祖制有著不小的差距,但也不算是違背得很離譜。
從地域上來講,昭西陵還是屬於清東陵範圍之內的,那麼也就算是沒有違背孝莊太后的意願,把她葬在了兒子和孫子旁邊,兩全其美,皆大歡喜。
級別上來講,昭西陵是清王朝所有皇后陵中級別最高的,皇后陵墓中也就只有昭西陵的大殿是古建築中最尊貴、最高級的形式——廡殿頂的,昭西陵還是清代陵墓中唯一一座有內外兩道圍牆的陵寢
清代後世帝王每次謁陵,必然也是最先拜謁清東陵大東門外的昭西陵,這也突顯出了孝莊太后的輩分尊貴,既然是在清東陵之外,所謂的規制也就不用去苛求了,也不用在乎孝莊太后與順治皇帝陵寢規格的高低了。地理上來說,大紅門是清東陵的正門,昭西陵又在大紅門東側,對於謁陵的人來說,未嘗不是一種極大的便利。
看到了吧,中國人的學問就是用在這樣的“刀刃”上,“學以致用”的高境界發揮也就這樣。
答疑人:今日頭條年度歷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約撰稿人菊花茶
菊花茶,本名鄭良,網名菊花茶163,天涯新浪論壇知名歷史作家,資深三國控。曾發表過《華山論劍》、《歷史原來是這樣的》、《三國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快意恩仇的人生》、《禍起蕭牆》等文集。
夜狼文史工作室
說起孝莊太后,大概無人不知。她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賢后,一生培養,輔佐了順治,康熙兩代皇帝。她是公認的明清之際最傑出的女政治家,也是古代皇族女性中極富人格魅力的一位傳奇女子。
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75歲的孝莊太后結束了她輝煌而操勞的一生,駕鶴西去了。出人意料的是,孝莊並沒有與他的丈夫皇太極合葬於關外昭陵,而是一直在宮中停放著靈柩,而且這一放就是37年之久。康熙帝這一出乎情理之外的安排,曾一度引發了多方揣測,更被稱為“清初疑案”之一。
這背後究竟有些什麼隱情呢?且聽有書君細細道來:
一、難以割捨的祖孫情。
看過《康熙王朝》的朋友,都會對康熙皇帝和他祖母孝莊太后的深厚感情很有印象。
康熙帝幼年即位,全憑老祖母為他殫精竭慮,籠絡朝臣,排除異己,一步一步,用心血將他培育成一個傑出的帝王,幫助他建立起清王朝第一個黃金時代。連康熙帝自己都說:“設無祖母太皇太后,斷不能有今日成立。”
康熙與孝莊太后的確是祖孫情深。有一年春天,皇帝出巡盛京,沿途幾乎每天派人捎書信問候起居,報告自己行蹤,並且把自己在河裡捕抓的鰱魚,鯽魚裝封好,派人送京給老祖母嚐鮮。
康熙陪祖母巡幸五臺山,一到上坡地方,皇帝每每下轎,親自為祖母扶輦保護;孝莊太后病危,康熙帝晝夜不離左右,親奉湯藥,並親自率領王公大臣步行到天壇,祈告上蒼,請求折損自己生命,增延祖母壽數。
晚年的孝莊太后對這個孫兒不僅傾注了全部的慈愛,更為孫兒的皇朝政權嘔心瀝血,盡全力扶持。
因此,孝莊崩逝之後,康熙的悲痛心情是可想而知的。據說康熙違反常規執意要在宮中為祖母守三年之喪,後因朝臣反對,又改戴孝兩年。
康熙不願意將老祖母過早下葬,於是將孝莊生前居住的慈寧宮東王殿五間拆建於昌瑞山下,稱“暫安奉殿”。其後,在他在位期間,康熙幾乎每年都去遵化祭拜祖母。因此清朝皇室對此事的解釋一直就是康熙與祖母感情太過篤深,不忍下葬。
但是,在中國的喪葬禮節中,“入土為安”是個特別被強調的重要環節。康熙三十多年不葬祖母,顯然僅憑感情篤深這一點是說不過去的。那麼純孝之外,康熙還有什麼迫不得已,無法示人的隱情呢?
二、老祖母的遺囑給康熙帝留下了難題。
史書記載,孝莊太后在臨終時,曾給康熙皇帝留下了遺囑:由於太宗陵寢奉安已久,且已有孝端皇后合葬,不可因為自己而輕動土木。而且,自己心中還時刻惦念著順治與康熙父子,所以應當在順治孝陵附近安陵。
這個囑託成了康熙年間無法解決的一大難題。因為她留下話了,不要將她跟皇太極合葬,只能將她葬在順治帝孝陵附近。孝順的康熙自然不願意忤逆祖母的遺願。
那麼問題來了,順治帝乃是孝莊皇后的兒子,孝陵範圍內,最尊貴的地方已經建有順治帝陵寢,如果將孝莊太后葬入其中,是亂了輩分。因此在無陵可葬的情況下,康熙帝只好先在孝陵附近修建一座暫安奉殿,用以暫時放置孝莊太后的靈柩,也算是權宜之計吧。
話說到這兒,想必很多人會疑惑,孝莊太后為什麼會留下這樣的遺囑,不願意跟丈夫皇太極合葬呢?
三、康熙太瞭解祖母心中的隱痛。
這第三個原因,關乎孝莊太后一生唯一的一個汙點。那就是史學界爭議很大的孝莊太后下嫁攝政王多爾袞的傳言。
關於這段公案,民間一直多有流傳,雖然並沒有太后下嫁的可靠的史料佐證,但孝莊和多爾袞曾經相戀卻是事實。
孝莊太后生於萬曆41年,據說她最初入宮去投靠她姑姑——皇后哲哲時,還是個13歲的孩子。本沒有打算要成為太宗的妃子,只是想等到年齡合適時再擇偶婚配。
而多爾袞生於萬曆40年,當時由於政治利益鬥爭失去了母親,年幼的多爾袞和弟弟多鐸就由太宗撫養。
少男少女,情竇初開,共同生活在一個屋簷下,朝夕相處且年歲相當,滋生情愫是極為正常的事。
然而帝王家的愛情之花,從來只盛開在清宮劇裡。孝莊太后最終還是遵從公主們和親的共同宿命,作為一顆政治聯姻的棋子嫁入了皇宮,跟她的姑姑哲哲,姐姐海蘭珠一起侍奉同一個丈夫皇太極。
孝莊先後為皇太極生下了三位公主一位皇子。皇太極駕崩時,孝莊皇后6歲的兒子福臨被擁立為新皇。此時,作為攝政王的多爾袞,勢力已是今非昔比,說他是皇權的實際操控者也不為過。
然而在眾多皇子中福臨中選,手握兵權,黨羽密佈的多爾袞竟欣然支持,這不能不讓人想到關於孝莊和多爾袞的民間傳言。不僅如此,在現存的清宮檔案裡,還出現了對多爾袞“皇父攝政王”的稱呼。什麼樣的關係,可以讓小皇帝福臨稱呼為“皇父”呢?
多爾袞從沒入關時就覬覦皇位,到此時具有壓倒性的優勢能奪皇位而不奪,其真實原因又是什麼呢?唯一可以解釋的就是孝莊。
孝莊太后為了保存兒子和皇位,這其間費了多少苦心,綢繆委屈,調護化解,箇中款曲也許只有她自己心裡知道。
根據這些細節判斷,孝莊太后下嫁多爾袞雖然無實據可考,但其為了保存兒子的皇位失身大概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孝莊太后留下遺旨不與太宗合葬,極大可能是認為自己白壁有玷之身無法與太宗同穴。
康熙皇帝完全瞭解祖母當年屈身以保全太宗一生奮鬥而來的天下這份苦心,所以孝養無微不至。
孝莊去世之時,尊重她個人意願不能葬於皇太極昭陵,但是康熙又不忍心讓祖母孤零零別葬他處,所以才會出現孝莊棺槨在宮中停37年無法下葬的局面。
綜上所述,孝莊太后去世後在宮中停屍37年而不下葬,這件事雖然乍一聽有悖於常理,但細究其背景因素,卻讓我們剝洋蔥般看到了令人唏噓感嘆的歷史真相。
即使白壁有瑕,孝莊太后在歷史上堪稱後宮楷模的正面形象也絲毫不受影響。她在清朝剛入關內憂外患的的情況下,維持了清皇室的團結,保護培養了歷史明君。她的賢德無私和高貴大氣,今天依然令後世人敬仰。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孝莊老年畫像】
看影視劇,我們總感覺孝莊是最美的——滿蒙第一美女!其實,她不是最美的,甚至還很女漢子——某作家很像老年的孝莊太皇太后。至少皇太極不認為她是最美的。
孝莊不是皇太極最愛的人,皇太極最愛的是孝莊(布木布泰,漢意天降貴人)她親姐海蘭珠。海蘭珠位居東宮(東宮不是太子嗎?這裡不是,皇太極沒立太子),寵冠五宮(不是六宮嗎?怎麼少一宮?六宮指代整個後宮,正寢一宮,燕寢五宮,最早一百二十人。五宮:中、東、西、次東、次西)。中宮(皇后☞大福晉)則是其姑姑哲哲。而天降貴人的孝莊則居五宮之末(次西宮),但不是最美的孝莊卻是最牛的!她對清朝入關、維持大局、育立兒孫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孝莊劇照】
孝莊不是皇太極最愛的人,卻是皇太極尤其是順治、康熙最愛的人、最重要的人——真的女漢子啊!也因此在其薨世之後,停屍了37年後才下葬!就連題主就擔心不下葬,玉體不會壞掉嗎?可下葬也會壞掉啊!再說了沒入土為安那也蓋棺定論了呀。那最愛祖母的康熙,為什麼直到其駕崩也沒下葬其祖母啊?說起來,是孝莊太皇太后給康熙帝出了個大難題——孝莊遺願!
以大清祖制,不管是皇帝生前還是薨後的皇后都要與駕崩的(丈夫)皇帝合葬。然而,孝莊(1688年去世)生前留下遺囑:不要驚擾太宗陵寢,她喜愛兒孫,想葬在福臨陵寢附近。千古一帝的康熙在祖制和遺囑間糾結、苦惱了一輩子也沒徹底解決,但還是給臨時處理了。
【清聖祖康熙帝】
康熙帝想遵從祖母遺願,可祖母遺願不合祖制,於禮不合。左右為難的康熙,想了看似個兩全其美但並不高明的辦法。將祖母靈柩暫時安放在順治陵寢附近,建暫安奉殿。這一停放就是37年。雍正三年,孝莊才下葬。那麼問題來了,最愛康熙的孝莊為何難為最愛孝莊的康熙呢?孝莊為什麼不跟皇帝合葬非要與子鄰葬呢?為什麼雍正就能解決好這一問題?雍正又是怎麼徹底解決的?
最愛康熙的孝莊為何難為最愛孝莊的康熙
孝莊最愛孫子康熙,孫子康熙最愛祖母孝莊。孝莊之所以“難為”康熙,是有難言之隱的。有什麼難言之隱呢?這得看下一段。可再有難言之隱也不至於這樣吧。怕驚擾皇太極,這謊言毫無技術含量。為什麼不給皇太極合葬?又為什麼非要與兒子鄰葬?
為什麼不跟皇帝合葬而要與子鄰葬呢?
【多爾袞】
對不起丈夫,有愧於兒。清軍入關前夕,皇太極崩。說起來皇位理應由長子豪格繼承,可比豪格小三歲大一輩的叔叔多爾袞與他爭位。兩人互不相讓互不相容,但多爾袞對皇太極的恨以及鏘鏘三(親)兄弟的團結,激發了他的勢力更強。當初多爾袞與皇太極爭位,亡了母親丟了位,兄弟三人對皇太極咬牙切齒。
福垊說兩虎相鬥猴子得勝,在大家的商議下,福臨成功撿漏成為最大贏家。對多爾袞來說他是攝政王,對豪格來說那是皇弟,明顯豪格吃虧,不久而死。沒有制衡的多爾袞,就想著在法地欺他孤兒寡母。孝莊為了孩子,失身份甚至失身都是在所難免的。但還是不能遏制多爾袞稱帝的野心:攝政王→皇叔攝政王→皇父攝政王。兔子急了會咬人,多爾袞暴斃,福垊懷疑是孝莊忍無可忍的結果。
【 順治帝與董鄂妃】
福臨娶孝莊侄女為大福晉,媽媽安排的婚姻再好也不如自己選擇的好。順治超喜歡董鄂妃,孝莊沒有因為順治喜歡董鄂妃而喜歡董鄂妃反而討厭董鄂妃,是她搶走了侄女婿——親兒子。母子關係緊張,甚至順治為了董鄂妃而要廢皇后。不久董鄂妃病逝,再不久順治也病逝了,這才是真愛!孝莊對此應該是愧疚的!
為什麼雍正能解決好這一問題?
【孝莊皇后的陵寢昭西陵】
37年後,即1725年,雍正帝將孝莊無上皇太后(福垊參照無上皇而造的詞)下葬。雍正講述了孝莊一生豐功偉績,講述了孝莊與皇太極墓葬相望與福臨陵寢相鄰的重要性。怕驚擾皇太極,陵寢地處父子間,象徵家庭和美,女性獨立。大臣們山呼萬歲,孝莊得以下葬。孝莊的陵寢是皇后中規模最大的,這是雍正對其一生偉大最好證明。雍正將其下葬的原因是時間淡化甚至改變了所謂祖制的重要性,這就是孝。
謝謝大家。
福垊
人死為大,入土為安。康熙是個孝子賢孫,為何給孝莊太后停屍37年?這確實是一個令人費解的現象,其中原因,聽我給您說一說。
孝莊太后死於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康熙在清東陵外建了一個暫安奉殿,將孝莊太后停屍其中,直到雍正三年(1725年)才正式安葬,其陵墓稱昭西陵,並不屬於清東陵。
康熙為何將孝莊停屍37年不下葬?雍正為何不把孝莊葬在清東陵中?這是兩個疑問。
大家最津津樂道的說法是孝莊在皇太極死後,下嫁給多爾袞,已經不是皇太極的皇后,因此沒有資格也沒臉葬入皇太極的昭陵,更沒有資格葬入清朝皇室的清東陵。
這無疑是野史胡說八道。
清廷官方從未有孝莊下嫁多爾袞的記載,而且始終將孝莊稱為清太宗皇帝的皇后。
記載康熙事蹟的《聖祖仁皇帝實錄》明確記載,孝莊病重時曾多次親口告訴康熙說:
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 不可為我輕動,況我心戀汝皇父及汝,不忍遠去,務於孝陵近地擇吉安厝,則我心無憾矣。
記載雍正事蹟的《世宗憲皇帝實錄》也記載說:
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慈馭升遐。先期再三面諭我聖祖仁皇帝曰:‘我身後之事,特以囑汝: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未便合葬。若另起塋域,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離,只於遵化州陵塋近處安厝,我心無憾矣!’
很明顯,孝莊曾專門叮囑康熙說,太宗皇帝(皇太極)已經安葬許久(皇太極墓為昭陵,不在河北的清東陵,而在關外),不能因為安葬我,再去打擾他,何況我不捨得遠離你們父子(指孝莊的兒子順治和孫子康熙),你就把我葬在清東陵附近,我死而無憾。
康熙是個大孝子賢孫,對祖母的遺囑不敢違抗。在召集大學士和內務府總管等佈置孝莊的安葬事宜時,康熙親口說:“諄諄降旨,朕何敢違?……今於孝陵近地,擇吉修建暫安奉殿。”
可見,康熙嚴格遵從孝莊遺囑,專門在孝陵附近建“暫安奉殿”,用於供奉祖母棺槨。
但“暫安奉殿”的地址很難選擇。孝莊是順治的母親,如果安葬在清東陵,地位要比順治更高,但整個清東陵中,順治皇帝的孝陵是第一座陵,已經建在位置最尊崇的昌瑞山主峰下。
沒有辦法,康熙只好決定把“暫安奉殿”建在清東陵陵區大紅門外的左側,這裡是不屬於清東陵的,算是迴避了地位尊卑這個棘手問題。
既然叫“暫安奉殿”,說明康熙只是臨時將祖母棺槨安奉於此,今後應該會有調整。
但事與願違,後來康熙政務纏身,晚年又面臨諸子爭儲和廢立太子等事,導致他身體虛弱,精神恍惚,無暇顧及,孝莊的棺槨就這樣停留了37年,一直到康熙駕崩,也沒有安葬到地宮。
▲(昭西陵圖)
雍正即位後,決定解決這個歷史遺留問題,他明確就在“暫安奉殿”的位置修建陵墓,然後把孝莊正式安葬在陵墓地宮中,取名為“昭西陵”,孝莊歷經38年,終於“入土為安”。
皇太極的陵墓在關外的盛京,叫做昭陵;孝莊作為他的皇后,雖然沒能合葬,而且兩地相去甚遠,但其陵墓叫“昭西陵”,表明這與“昭陵”是一個系統,甚至是昭陵的一部分,一定程度上也算是讓孝莊和皇太極“合葬在一個陵墓”中了吧?
雍正對自己的決策十分滿意,認為既遵從了孝莊遺囑,完成了康熙遺願,又一定程度遵循了皇帝和皇后合葬的禮制,因此完成這件大事後,他親自告祭康熙的景陵,向老爹彙報此事,至於民間各種傳說,無非是牽強附會,不足為信。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1,康熙與孝莊感情深,康熙捨不得將其下葬
2,孝莊臨終前吩咐過,不願與皇太極合葬
3,史學家認為孝莊皇后下嫁多爾袞,沒臉再和皇太極合葬,但是這種說法是個謎團,歷史上也沒有證據。
究其具體原因其他道友也說的很清楚了,小逸就仔細說說第二個問題吧。
提問者在問題簡介裡又問了一個,屍體就不會腐爛嗎?我們都知道,屍體會因為細菌、溼度、溫度等因素而發生腐爛,孝莊皇后停屍37年,康熙暫時將其安葬在“暫安奉殿”,那這37年裡,屍體有沒有腐爛?
或許腐爛,或許沒腐爛,小逸也沒有找到明確資料,但是在查資料的過程中,發現了一件有趣的事,而這件事或許可以說明,孝莊太后的屍體並沒有腐爛。
2001年,安徽碭山某建築工地上,出土了一座清代古墓,這座古墓的主人是一具女屍。
想必大家會問,這個女屍跟屍體不腐爛有何關係,那就有很大的關係了。
專家揭開棺木的時候一片呆滯:
整具女屍完好無損,身材修長,一頭烏黑亮麗的頭髮,還有那塗著紅色指甲油的芊芊細手,更讓人大為驚歎的是,女屍的皮膚細膩,光滑有彈性。
這讓專家大為驚歎,因為這是出土的第二具不腐女屍了。
辛追復原圖
早在1972年,湖南長沙馬王堆就出土了一具不腐女屍,是漢文帝時期長沙國丞相利蒼的妻子,叫辛追,在出土時,棺槨中還有大約80公斤的紅色棺液,專家們認為這紅色棺液極有可能是保持屍體不腐化的重要物品,解剖學家羅學港曾經對棺液進行鑑定,最後得出的結論是:
棺液的組成很複雜,主要成分是汞(水銀),棺液呈紅色是因為含有硃砂,硃砂中含有大量的砷和汞,另外棺液中還檢測出了許多中藥的成分,例如麝香、燈芯草等。
而汞的性質很烈,可以殺滅細菌。另外在女主人的身體裡也檢測到了大量的重金屬元素,可能是吃多了丹藥殘留在身體裡的。
所以棺液的重金屬能在外部殺菌,女主人身體內部的重金屬也能殺菌,再加上棺槨密封性良好,才讓屍體保持千年不腐。
那麼我們再回到清代這具女屍,女屍的棺槨非常厚,分為外槨、中槨、內槨,外槨和中槨是用柏木製造的,外槨已腐爛,呈現古銅色,表面還用釉狀瓷粉和油漆混刷;再就是硃紅色的中槨,長291cm,寬218cm,光是厚度就有17cm,內槨是最堅實的楠木製作的,長214cm,寬70cm,高75cm。
並且當專家打開棺槨時,還有一股清香撲來,專家們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乾隆皇帝身邊那位自幼有奇香的“香妃”,然而事實並不是這樣。
根據文獻記載,古代貴族死後要用香草熬製的香湯和藥酒給屍體沐浴,以達到香美去穢的目的,並且棺槨中還有大量的麝香等中草藥,這也是香味的來源之一。
這具清代女屍的身份隨著考古的發掘也逐漸明瞭,是清朝一位一品誥命夫人,姓名不詳,大約死於康熙晚期。
而蕭縣博物館館長蘇肇經過研究得出女屍幾百年不腐爛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葬具好,使用柏木,楠木等名貴木料
2,密封嚴實,裡外三層棺槨,用糯米汁和生石灰銜接縫隙,吸水防潮再加殺菌消毒,內槨用燕尾槽密封,隔絕空氣。
3,埋葬深度約為4米,溼度、溫度適宜屍體保存。
4,屍體進行過防腐處理,棺槨中加入了耐腐蝕中草藥,如冰片、燈芯草、麝香。
5,下葬時間為冬季。
6,死前體內水分大量流失。
那麼問題就得出結論了,康熙捨不得將祖母下葬,但也要把孝莊安頓好,一品誥命夫人的棺槨就做的這麼好,那孝莊皇后的自然要好上千倍萬倍,所以小逸認為其屍體並沒有腐爛。
逸聞軼事
孝莊文皇后卒於1687年,死後靈樞沒有運往盛京與皇太極合葬,而是暫安在清東陵大紅門東側,並將孝莊生前居住的慈寧宮東王殿五間拆建於昌瑞山下,稱“暫安奉殿”,停靈其中。直至雍正三年(1725),才在暫安奉殿原處就地起建陵園,葬入地宮。
為什麼孝莊太后的屍體會停放了37年不下葬呢?直到雍正的時候才下葬,是因為康熙不孝嗎?當然不是,康熙是順治帝的兒子,他非常尊敬孝敬他的祖母孝莊太后,孝莊病危時,他晝夜不離左右,親奉湯藥,並親自率領王公大臣步行到天壇,祈告上蒼,請求折損自己生命,增延祖母壽數。
康熙在誦讀祝文時涕淚交頤,說:“憶自弱齡,早失估恃,趨承祖母膝下,三十餘年,鞠養教誨,以至有成。設無祖母太皇太后,斷不能致有今日成立,同極之恩,畢生難報……若大算或窮,願減臣齡,冀增太皇太后數年之壽。”文中我們可以知道康熙從小就失去父母,是孝莊一手帶大的,孝莊陪伴幫助康熙三十多年,康熙才有了現在的成就,康熙對孝莊是心懷感激的,他甚至願意減壽來祈求祖母的平安。所以康熙並不是因為不孝沒有安葬孝莊。
原因到底是為什麼呢?孝莊37年沒下葬的原因:
1.孝莊有遺囑,臨終前她囑咐康熙說:“太宗(皇太極)山陵(北陵位於盛京古城)奉安已久,不可為我輕動,況且我心中也捨不得你們父子,就將我在你父親(指順治帝)的孝陵附近擇地安葬。”意思是不要把自己的遺體運往盛京和皇太極合葬,而且我心裡很捨不得你和你父親,就把我葬在你父親的孝陵附近。
那為什麼康熙還不遵照遺囑把孝莊葬入清孝陵呢?這麼做的原因,並非是康熙不孝。而是因為順治帝乃是孝莊皇后的兒子,孝陵範圍內,最尊貴的地方已經建有順治帝的陵寢,如果將孝莊皇后葬入其中,是亂了輩分。而孝莊皇后生前又不願意於丈夫合葬,因此後世子孫只能重新尋找合適的地址,再建造一處陵寢。
所以孝莊的遺體就暫時安放在東陵邊修建暫安奉殿(位於清東陵大紅門外東側),雍正三年(1725年)世宗以孝莊文皇后暫安以來國家昌盛,聖祖在位歷數綿長、子孫蕃衍為由,認為此地頗吉,故將暫安奉殿改為昭西陵。雍正三年初二月初三日動工,同年十二月初十日將孝莊文皇后葬入地宮。
所以為什麼孝莊在死後37年後才得以安葬就很清楚了。並不是子孫不孝,而是情有可原。
2丫頭1998
孝莊皇后在漢人儒家的筆下是有爭議的人物,因為她不僅是下嫁多爾袞的問題,她還和多人有性關係,包括洪承疇。但在蒙古旗人眼裡,性慾比較野性粗曠,比漢人開放。因她是皇太極的側福晉,1639年生福臨(順治),是順治皇帝的母親,1643年順治即位封她為聖母皇太后。順治出家是個謎,她繼而又輔佐康熙做皇帝,康熙即位後又封她和多爾袞為太皇太后。她死後和誰合葬呢?
不過當她在1688年75歲崩逝前己經想到這後事,所以她提出不和皇太極合葬,與順治合葬。如果順治真的出家了,康熙幾次上五臺山又沒有找到父皇,如果是順治早己病死,出家只是孝莊皇后宮中的虛構。那康熙又上哪裡尋母子合葬。再加之她是大清朝的大功臣,怎肯簡單。
快樂人生40206654
看過《孝莊秘史》的人,對孝莊皇后這個人物肯定不會陌生。電視劇把孝莊皇后刻畫的可謂是淋淋盡致,與孝莊有著莫大關係的多爾袞皇太極等人,也被描寫的惟妙惟肖。
Δ孝莊皇后
孝莊皇后在十三歲的時候,就嫁給了皇太極。一生可謂是如履薄冰,從後宮眾多妃子中脫穎而出,憑藉自己的能力籠絡了一大批人。皇太極死後,又經過了腥風血雨,扶持著自己的兒子福臨登基。
但是福臨太不爭氣,當了十幾年的皇帝,臨了卻要去做和尚,最後福臨究竟是怎麼死的,可能也只有孝莊知道。接下來孝莊皇后雖已年邁,但是硬生生的輔佐小孫子康熙繼承大統,從此開創康乾盛世。
孝莊皇后也就成為了歷史上少有的賢后,一輩子輔佐了順治、康熙兩位皇帝,逃過了一次又一次的迫害,但是終究逃不過病魔。1688年,這位輔佐了三代帝王的皇后,沒能戰勝病魔,撒手人寰。
Δ康熙
臨死前,孝莊囑咐康熙:自己死後,不要和皇太極葬在一起,只需要把我葬在順治陵附近就好了。也許是出於年輕輔佐順治登基,對自己這個兒子念念不忘,亦或者是對順治心有慚愧。才留下了這樣的遺囑!
輔佐了自己一生的孝莊皇后,康熙當然不想違揹她的遺願。但是現在無陵可葬,只好把孝莊先行安置在“暫安奉殿”。但是一放就放了37年,這個不怪康熙,實在是沒有辦法。
順治帝是孝莊皇后的兒子,但是在孝陵裡面,最為尊貴的位置,已經是埋葬了順治。如果現在再把孝莊安葬在裡面,是亂了輩分。但是孝莊之前不願意和皇太極合葬,自己作為孫子不能違背遺囑,只好出此下策。
Δ雍正
一直到了康熙去世,孝莊還是沒有下葬,這就把事情留給了雍正。自己父親康熙的陵墓已經選擇好了,定址在景陵地宮,但是自己祖奶奶的地址還沒有下落。下面就開始有大臣上書,要給孝莊皇后修建陵寢。
自己父親康熙都沒有解決,自己一個處理不好就會背上不孝罵名。雍正將大臣聚集起來,先歌頌了孝莊皇后的豐功偉業。然後引經據典,講述了合葬的情況。又指出現如今大清國力蒸蒸日上,說明祖奶奶的停放地方是一塊風水寶地,而且祖奶奶也留有遺旨要與順治合葬,我們還是從了祖奶奶。
能在朝廷值班者,都是精明之人。雍正的意思已經很明確了,群臣商量之後就請求在“暫安奉殿”建陵,雍正當即同意。至此停留了37年的孝莊皇后,才算是真正的安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