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末」技藝成就「頂上」功夫 陳一中成功挑戰東陽木雕薄浮雕極限

毫末”技藝成就“頂上”功夫 陳一中成功挑戰東陽木雕薄浮雕極限

陳一中

毫末”技藝成就“頂上”功夫 陳一中成功挑戰東陽木雕薄浮雕極限

在1毫米的雕刻厚度內,層疊雕鏤出多達七八個圖像層次,畫面富麗精深,令人歎為觀止。近日,中國工美行業藝術大師、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陳一中的新作《江南春曉》和《江南佳麗地》相繼完工。這兩件作品的獨特新穎之處,在於以豐富的畫面景深,成功挑戰了東陽木雕薄浮雕的“極限”,被業界稱為“超薄浮雕”。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古人的這句話啟發了我,粗大的樹木都是由小芽苗生長而成。那麼,我也不用好高騖遠,只要把傳統精華做到極致,一樣可以取得成就。”出生於1976年的陳一中認真地說,對“超薄浮雕”的探索,證明了一個真理,那就是“毫末”技藝可以成就“頂上”功夫。

毫末”技藝成就“頂上”功夫 陳一中成功挑戰東陽木雕薄浮雕極限

接續斷層 越雕越薄

“在東陽說到薄浮雕,繞不開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徐經彬。”陳一中說起此事神色凝重,“遺憾的是,徐經彬大師於去年仙逝,很多人為再難目睹其文雅原創的薄浮雕而嘆息。”

徐經彬對東陽木雕薄浮雕的主要貢獻,在於他把薄浮雕從“方寸之地”擴展為“錦繡萬里”,使薄浮雕不再侷限於絛環板這種尺餘見方的空間,可以製作成大型屏風。同時,他在“畫工體”薄浮雕基礎上,堅持自主原創,把東陽傳統民居、江南人文風情作為題材,使作品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濃郁的文人氣息。

但是,因為薄浮雕創作難度大,創作時間長,徐經彬的薄浮雕作品存世量不多。他這一走,作品成“絕品”,技藝也幾乎成了“絕技”。

陳一中自出道以來,就與徐經彬成了忘年交。頻繁的交流加上聰穎的悟性,讓陳一中很快掌握了大型薄浮雕的創作要領。2012年,首屆中國木雕藝術大師評選,陳一中以一幅薄浮雕牡丹題材掛屏參選,讓徐經彬刮目相看,給予高度評價的同時鼓勵他拓展題材,走原創之路。

鍾情薄浮雕的陳一中並非“雕薄”之人,他發誓要復興這門絕技,接續徐經彬走後造成的斷層,同時在前人基礎上不斷超越。

“徐經彬大師的薄浮雕極限是兩三毫米,這是他考慮大型屏風的視覺效果,如果畫面大而薄,在沒有上色的情況下,看去很容易一團模糊。同時,可能與他年老而目力不濟有關。”陳一中說,製作一幅長3米左右的大型薄浮雕屏風,一般需要3年時間,耗費精力財力無數。即便如此,陳一中還是不憚前行,他把自己的雕刻厚度設置為1毫米。這也意味著,此舉需要更加精深的技藝,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

原創,是陳一中最顯著的藝術標籤。近年來,他的《喜上眉梢》《知足常樂》《紅梅報春》系列原創作品,以新穎的形式、清新的題材,獲得了市場高度認可。這次的超薄浮雕作品,他依然堅持原創,且從花鳥轉向了山水界畫題材。

最先完成的《江南春曉》是豎形條屏,高2.4米,寬0.6米,前景、中景、遠景自下而上,逐層抬升,構成優美的S形。江河自頂部奔流而下,兩青山隔流而峙,形成“兩岸青山相對出”的意境,畫面右邊,華屋高閣,水榭臨流,人們正在觀景臺上觀看春江麗景。對面山崖下,又是數座深宅大院,空寂無人。視線循山崖而上,層巒疊嶂間點綴著處處別業、寺觀,幾片帆檣正挨著崖壁順流而下。江流迂迴,岸芷汀蘭,水繞孤村,人家數楹,一派春和景明氣象。

在這件作品裡,陳一中雕刻可謂“無所不用其極”。“立孤臺兮山岫,架半室兮江汀”,華麗麗的建築是畫面中的焦點,他在考察東陽、徽州、蘇州傳統民居的基礎上,把具有代表性的民居精心統籌巧妙佈局,樓臺亭閣,高低錯落,處處生姿。他說,這並非簡單的繪畫,而是融入了自己對傳統造園藝術的思考。如此密集的傳統民居,沒有任何參考資料而要全部自創,需要較強的空間感知能力和環境藝術素養,為此他提前走訪安徽和蘇州寫生以積累素材。“三年前曾應邀為一位朋友創作蘇州園林木雕,專門去了一趟蘇州,用了一星期時間完成了對留園、網獅園等幾大名園的寫生。所有這一切,都為今天創作山水園林題材超薄浮雕提供了借鑑。”在建築的雕刻上,陳一中大膽脫離傳統東陽木雕“主次分明”的原則,對每幢建築的所有細節都精雕細刻,屋瓦、斗栱歷歷分明;每一扇花格門窗上的花紋更是著力刻畫,精微可見。而在江面的空白處,全部雕刻出細細水紋,金絲楠木本身既有的金絲木紋經過此番處理後,顯現出春日陽光下的粼粼波光。

薄浮雕的技藝特色在於“以線立骨,薄不傷肉”,超薄浮雕畫面如果更復雜,意味著層次增多,平面保留和壓縮就更加困難,因此需要工匠有強大的耐力和眼力以及手力,容不得絲毫差錯。陳一中在1毫米的厚度內雕出六七個層次,多時八九個層次,雕刻時必須“屏息吸氣”,生怕一走神就會傷及畫面,往往做半個小時眼睛就吃不消。山石的皴法是此作的另一重點,計有十來種。各種皴法的搭配組合以及表現,陳一中說都是對傳統的回溯與重溫。

守望故鄉 刀筆傳情

“從這些山水和建築裡,可以看到東陽的影子。”陳一中說,年紀漸長,對故鄉的眷戀愈發濃重,“美不美家鄉景,親不親故鄉人”在此際也有了更深刻的體會。在另一幅超薄浮雕作品《江南佳麗地》裡,雖然題詩“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但他說描繪的並非南京風光,只是取意詩中的另兩句詩“逶迆帶綠水,迢遞起朱樓”以及“凝笳翼高蓋,疊鼓送華舟”。

所以,在這件作品裡,陳一中以東陽傳統的“十三間”為基本建築單元,在縱橫兩個方向擴展,同時參考了江蘇一帶的官式建築,更顯綺麗繁華。畫面表現的是人們在重湖疊巘獻清嘉的江邊,欣賞龍舟、盡情遊樂的場景,顯然借鑑了《圓明園十二月令圖》的“五月端陽”構圖,但重心更低,而人們駕船在臨水人家門前搬物的場景也更親民,帶著濃郁的江南水鄉特色。在構圖上,他摒棄了傳統的“滿雕”,參考傳統山水名畫,大膽留白,疏密相間,把山水與建築處於顯要位置。

“你現在的容顏裡,藏著你讀過的書,走過的路。而我的木雕裡,也同樣藏著我走過的路,看過的風景,經歷過的情感。”陳一中說,故鄉南市街道下深村是他永遠的原鄉,但在城鎮化的浪潮中,故鄉的傳統民居和風土人情逐漸消失。為此,他探索用木雕表現故鄉,但又不拘泥於原貌,“東陽傳統民居顯然沒有這麼高大華美,畫面上的建築作了藝術化加工,就是為了迎合大多數人對傳統建築的印象,也讓整體構圖更加符合詩歌的情境。也許在這幅木雕裡,你看到的建築更像紅樓夢中的大觀園,但在生活細節上,我作了移植。”

變化的是環境,不變的是傳統,是那份對原鄉的初始印象。

讓陳一中欣慰的是,他對超薄浮雕的探索成果,獲得了良好反響,《江南佳麗地》已被友情收藏,《江南春曉》也有了意向者;而他的《江南秋意》正在創作中。“江南是個廣大的地域概念,我不會侷限於表現東陽以及東陽的農家生活場景,畢竟這已有前人作了演繹。”陳一中說,他要著力表現的,是江南富足安定的生活,這種生活有賴於江南的地理條件,既有“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的繁華,又有“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乘醉吟賞煙霞”的風雅,呈獻更多的江南盛世圖景。


毫末”技藝成就“頂上”功夫 陳一中成功挑戰東陽木雕薄浮雕極限

人物簡介

陳一中,1976年出生,師從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亞太地區手工藝大師陸光正,16歲習藝,曾任東陽木雕技校校長;系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首屆中國工美行業藝術大師;擅長深浮雕、高浮雕和陰刻,作品雄奇中見高古,秀雅中見清新;曾參與了杭州雷峰塔、無錫靈山梵宮、北京APEC會議雁棲湖會議中心、杭州G20峰會會議中心等項目的木雕裝飾設計製作。

毫末”技藝成就“頂上”功夫 陳一中成功挑戰東陽木雕薄浮雕極限

(2018-09-26 東陽日報□記者吳旭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