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末”技艺成就“顶上”功夫 陈一中成功挑战东阳木雕薄浮雕极限

毫末”技艺成就“顶上”功夫 陈一中成功挑战东阳木雕薄浮雕极限

陈一中

毫末”技艺成就“顶上”功夫 陈一中成功挑战东阳木雕薄浮雕极限

在1毫米的雕刻厚度内,层叠雕镂出多达七八个图像层次,画面富丽精深,令人叹为观止。近日,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陈一中的新作《江南春晓》和《江南佳丽地》相继完工。这两件作品的独特新颖之处,在于以丰富的画面景深,成功挑战了东阳木雕薄浮雕的“极限”,被业界称为“超薄浮雕”。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古人的这句话启发了我,粗大的树木都是由小芽苗生长而成。那么,我也不用好高骛远,只要把传统精华做到极致,一样可以取得成就。”出生于1976年的陈一中认真地说,对“超薄浮雕”的探索,证明了一个真理,那就是“毫末”技艺可以成就“顶上”功夫。

毫末”技艺成就“顶上”功夫 陈一中成功挑战东阳木雕薄浮雕极限

接续断层 越雕越薄

“在东阳说到薄浮雕,绕不开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经彬。”陈一中说起此事神色凝重,“遗憾的是,徐经彬大师于去年仙逝,很多人为再难目睹其文雅原创的薄浮雕而叹息。”

徐经彬对东阳木雕薄浮雕的主要贡献,在于他把薄浮雕从“方寸之地”扩展为“锦绣万里”,使薄浮雕不再局限于绦环板这种尺余见方的空间,可以制作成大型屏风。同时,他在“画工体”薄浮雕基础上,坚持自主原创,把东阳传统民居、江南人文风情作为题材,使作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浓郁的文人气息。

但是,因为薄浮雕创作难度大,创作时间长,徐经彬的薄浮雕作品存世量不多。他这一走,作品成“绝品”,技艺也几乎成了“绝技”。

陈一中自出道以来,就与徐经彬成了忘年交。频繁的交流加上聪颖的悟性,让陈一中很快掌握了大型薄浮雕的创作要领。2012年,首届中国木雕艺术大师评选,陈一中以一幅薄浮雕牡丹题材挂屏参选,让徐经彬刮目相看,给予高度评价的同时鼓励他拓展题材,走原创之路。

钟情薄浮雕的陈一中并非“雕薄”之人,他发誓要复兴这门绝技,接续徐经彬走后造成的断层,同时在前人基础上不断超越。

“徐经彬大师的薄浮雕极限是两三毫米,这是他考虑大型屏风的视觉效果,如果画面大而薄,在没有上色的情况下,看去很容易一团模糊。同时,可能与他年老而目力不济有关。”陈一中说,制作一幅长3米左右的大型薄浮雕屏风,一般需要3年时间,耗费精力财力无数。即便如此,陈一中还是不惮前行,他把自己的雕刻厚度设置为1毫米。这也意味着,此举需要更加精深的技艺,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

原创,是陈一中最显著的艺术标签。近年来,他的《喜上眉梢》《知足常乐》《红梅报春》系列原创作品,以新颖的形式、清新的题材,获得了市场高度认可。这次的超薄浮雕作品,他依然坚持原创,且从花鸟转向了山水界画题材。

最先完成的《江南春晓》是竖形条屏,高2.4米,宽0.6米,前景、中景、远景自下而上,逐层抬升,构成优美的S形。江河自顶部奔流而下,两青山隔流而峙,形成“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意境,画面右边,华屋高阁,水榭临流,人们正在观景台上观看春江丽景。对面山崖下,又是数座深宅大院,空寂无人。视线循山崖而上,层峦叠嶂间点缀着处处别业、寺观,几片帆樯正挨着崖壁顺流而下。江流迂回,岸芷汀兰,水绕孤村,人家数楹,一派春和景明气象。

在这件作品里,陈一中雕刻可谓“无所不用其极”。“立孤台兮山岫,架半室兮江汀”,华丽丽的建筑是画面中的焦点,他在考察东阳、徽州、苏州传统民居的基础上,把具有代表性的民居精心统筹巧妙布局,楼台亭阁,高低错落,处处生姿。他说,这并非简单的绘画,而是融入了自己对传统造园艺术的思考。如此密集的传统民居,没有任何参考资料而要全部自创,需要较强的空间感知能力和环境艺术素养,为此他提前走访安徽和苏州写生以积累素材。“三年前曾应邀为一位朋友创作苏州园林木雕,专门去了一趟苏州,用了一星期时间完成了对留园、网狮园等几大名园的写生。所有这一切,都为今天创作山水园林题材超薄浮雕提供了借鉴。”在建筑的雕刻上,陈一中大胆脱离传统东阳木雕“主次分明”的原则,对每幢建筑的所有细节都精雕细刻,屋瓦、斗栱历历分明;每一扇花格门窗上的花纹更是着力刻画,精微可见。而在江面的空白处,全部雕刻出细细水纹,金丝楠木本身既有的金丝木纹经过此番处理后,显现出春日阳光下的粼粼波光。

薄浮雕的技艺特色在于“以线立骨,薄不伤肉”,超薄浮雕画面如果更复杂,意味着层次增多,平面保留和压缩就更加困难,因此需要工匠有强大的耐力和眼力以及手力,容不得丝毫差错。陈一中在1毫米的厚度内雕出六七个层次,多时八九个层次,雕刻时必须“屏息吸气”,生怕一走神就会伤及画面,往往做半个小时眼睛就吃不消。山石的皴法是此作的另一重点,计有十来种。各种皴法的搭配组合以及表现,陈一中说都是对传统的回溯与重温。

守望故乡 刀笔传情

“从这些山水和建筑里,可以看到东阳的影子。”陈一中说,年纪渐长,对故乡的眷恋愈发浓重,“美不美家乡景,亲不亲故乡人”在此际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在另一幅超薄浮雕作品《江南佳丽地》里,虽然题诗“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但他说描绘的并非南京风光,只是取意诗中的另两句诗“逶迆带绿水,迢递起朱楼”以及“凝笳翼高盖,叠鼓送华舟”。

所以,在这件作品里,陈一中以东阳传统的“十三间”为基本建筑单元,在纵横两个方向扩展,同时参考了江苏一带的官式建筑,更显绮丽繁华。画面表现的是人们在重湖叠巘献清嘉的江边,欣赏龙舟、尽情游乐的场景,显然借鉴了《圆明园十二月令图》的“五月端阳”构图,但重心更低,而人们驾船在临水人家门前搬物的场景也更亲民,带着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在构图上,他摒弃了传统的“满雕”,参考传统山水名画,大胆留白,疏密相间,把山水与建筑处于显要位置。

“你现在的容颜里,藏着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而我的木雕里,也同样藏着我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经历过的情感。”陈一中说,故乡南市街道下深村是他永远的原乡,但在城镇化的浪潮中,故乡的传统民居和风土人情逐渐消失。为此,他探索用木雕表现故乡,但又不拘泥于原貌,“东阳传统民居显然没有这么高大华美,画面上的建筑作了艺术化加工,就是为了迎合大多数人对传统建筑的印象,也让整体构图更加符合诗歌的情境。也许在这幅木雕里,你看到的建筑更像红楼梦中的大观园,但在生活细节上,我作了移植。”

变化的是环境,不变的是传统,是那份对原乡的初始印象。

让陈一中欣慰的是,他对超薄浮雕的探索成果,获得了良好反响,《江南佳丽地》已被友情收藏,《江南春晓》也有了意向者;而他的《江南秋意》正在创作中。“江南是个广大的地域概念,我不会局限于表现东阳以及东阳的农家生活场景,毕竟这已有前人作了演绎。”陈一中说,他要着力表现的,是江南富足安定的生活,这种生活有赖于江南的地理条件,既有“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的繁华,又有“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乘醉吟赏烟霞”的风雅,呈献更多的江南盛世图景。


毫末”技艺成就“顶上”功夫 陈一中成功挑战东阳木雕薄浮雕极限

人物简介

陈一中,1976年出生,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陆光正,16岁习艺,曾任东阳木雕技校校长;系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首届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擅长深浮雕、高浮雕和阴刻,作品雄奇中见高古,秀雅中见清新;曾参与了杭州雷峰塔、无锡灵山梵宫、北京APEC会议雁栖湖会议中心、杭州G20峰会会议中心等项目的木雕装饰设计制作。

毫末”技艺成就“顶上”功夫 陈一中成功挑战东阳木雕薄浮雕极限

(2018-09-26 东阳日报□记者吴旭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