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砚山县:高原特色产业挑起脱贫攻坚“大梁”

通讯员 彭显波

作为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的砚山,通过连续多年的产业扶贫,占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总数14847户91% 的1351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发展产业实现增收,贫困发生率由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15.2%降至2017年底的6.08%,走出了一条具有砚山特色的高原绿色产业扶贫之路。

高站位高起点谋划现代农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砚山县委、县人民政府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产业扶贫和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打好“绿色牌”的战略部署,立足县情、农情,高站位谋划推进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出台《砚山县产业精准扶贫规划》,突出“高原、生态、特色、绿色、有机、安全”的产业发展目标定位,把11个乡镇分片定位为稳定发展区、提速发展区和适度发展区,以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为核心,形成了规模化、精细化的高原特色水果、蔬菜产业带和畜禽产业带,一批种养殖基地逐步壮大,烤烟、辣椒、蔬菜、水果、食用菌、蚕桑、玉米制种、畜禽成为支撑砚山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八大支柱产业,全县11个乡镇79个贫困村呈现出“乡有主导产业、村有特色产业、户有增收项目”的产业扶贫发展格局。同时,为帮助贫困群众解决产业发展资金问题,砚山县紧紧围绕脱贫主体、产业带动主体,积极推进“小额信贷”发放,采取自贷自用和抱团发展两种方式,确保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应贷尽贷”,累计发放农户产业扶贫小额信贷31564户,金额16.76亿元。

特色产业激发乡村发展新动能

金秋时节,走进砚山县者腊乡千亩软籽石榴基地,挂满红红的高颜值软籽石榴把昔日的荒山妆点得格外诱人,成为六诏山脉里产业扶贫的一道亮丽风景。过去的这千亩高低起伏的乡野变美了,农民的钱袋子开始鼓了起来。者腊、六诏、羊革、布那4个村委会10个村民

小组3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成为这块改头换面的土地的直接受益者。

这是砚山县优化农业供给结构、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补齐农业现代化短板、打造“政府+企业+金融+合作社+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新机制推进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

2018年的中秋来临之际,者腊乡的千亩软籽石榴基地开始挂果,来自广州、北京的客商品尝后,一下子下了500吨的订单,并且明确提出只要砚山种植的软籽石榴。砚山县鑫珵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通过网络宣传小试牛刀,一时间引起了县内外众多“食客”的好评,包装精美的软籽石榴供不应求。

2018年初,在砚山县鑫珵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带动下,稼依镇补佐村民委包括156户建档立卡户在内的600户农户也携手建起了6000亩软籽石榴种植基地,全县软籽石榴种植基地目前已发展到8500亩。稼依镇党委一班人信心满满的表示,“现在我们想着在石榴地里开农家乐,建婚纱摄影基地,通过广泛的宣传,让更多的人来关注这片石榴地,我们将依托几千亩连片的石榴林发展旅游业,在石榴林地里套种其他农作物,发展全域旅游,打造软籽石榴的品牌,让稼依镇成为软籽石榴的代名词。”

者腊乡的建档立卡农户钟朝梅自己算了一笔账:家里流转1亩地每年租金800元,自己在基地做工,一个月工资性收入1800元以上,一年收入2.5万元以上。像钟朝梅这样与公司共同发展,通过“土地流转+务工”或者“土地流转+入股+务工”,在家门口就可以实现增收的农户有120户,年户均增收28000元左右,产生了一批可持续增收的“租金、股金、薪金”“三金”农户。2017年以来,砚山县鑫珵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直接带动70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入社分红和基地务工等形式增收脱贫。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群推动

砚山县始终坚持发挥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示范引领作用,夯实“第一车间”,持续培育绿色生态品牌,实现户均扶贫产业3项以上。在得到中国兵装集团、中石化云南分公司、上海市静安区等定点

扶贫帮扶企业和发达城市的倾力支持的同时,砚山县委、县政府全面动员组织包括全县40家产业化龙头企业、92个农村电商平台、70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和1个县级农技协联合会在内的新型经营主体,深入实施“引户入企”“引企入村”两项产业就业扶贫“双引工程”,与贫困村、贫困户搭建可持续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公司+合作社+扶贫再贷款+基地+贫困户”、“公司+行业定点帮扶+贫困户”“公司+集体经济+特色产业开发”、“土地流转+入股”、“公司+赠股+分红”、“公司+高校+产业基地+贫困户”、“合作社+委托加工+贫困户”等8种产业就业扶贫模式。

云南中康公司在者腊乡夸溪村发展了5600亩蔬菜种植基地,年可生产约300TAD葱叶,250吨混合葱白,种植基地新鲜蔬菜年产量约4500吨,带动维摩、江那、者腊、蚌峨、八嘎等5个乡镇建档立卡贫困户2453户、10847人参与发展蔬菜产业增收,贫困户在以每计地租1000元将土地流转给公司的基础上,以参与产业发展形式与公司入股合作,同时公司优先安排贫困户到公司基地务工,每人每天可获得工资性收入70元,公司还向贫困户免费提供中餐和晚餐。2017年上海扶贫协作香菇食用菌种植精准扶贫产业项目,项目总投资1500万元,其中,上海静安区扶贫协作资金814万元,公司自筹资金686 万元。在合作期限内,企业每满12个月按合作资本金8%的比例分给建档立卡贫困户合作收益金,户均每满12个月获得合作收益金为800元。合作期满后,企业将合作资本金足额退还给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综合示范园被省农业厅认定为云南省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入园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5272.27万元,带动就业人数9640人,支付农民工工资1038.65万元。

千树万树梨花开。砚山县认定种植业无公害产地面积71466.67公顷,“三品”认证企业8个,认证产品31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3个、绿色食品24个,有机产品2个,地理标志产品2个。以中澳、中荷、中康、鑫珵为代表的产业化基地和龙头企业以及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砚山县特色农业内强外联,促进全县农业供给侧改

革、挑起产业扶贫脱贫攻坚“大梁”的主力军和“龙头”,砚山逐渐培育起了自己的农业品牌,参与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竞争的实力不断增强;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规范化、精细化建设“第一车间”,在为农户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的时候,也培训和教育了思想保守、安于现状、保持传统生产习惯的贫困农户,在通过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利益过程中, 潜移默化、持续有效的帮助贫困群众树立了“脱贫靠勤劳、发展靠科技、致富靠创新”的自强自立自我发展思想,逐步增强了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

沪滇扶贫协作的“中康模式”、企户联动的“鑫珵模式”、市场直销的“松南模式”等,开辟了“砚菜”“砚果”入沪入粤走向全国的新渠道,建成了一批连接田间地头到市民餐桌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中澳生物资源可持续性研究与发展工程中心、中荷花卉产业双创示范园示范带动效应显现。全县贫困村、贫困户累计向龙头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土地11万亩,土地年租金收入超过8000万元,其中带动贫困户3835户16771人增收,同时,土地流转费用采取阶梯式增长,进一步盘活农户土地持续增收。依托文山学院的智力优势和万人集中消费优势,建设文山学院后勤保障基地,走出一条“高校+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行业扶贫新路子。

政府搭“平台”,企业舞“龙头”,产业大发展,群众得实惠。2018年,全县种植106.1万亩粮豆作物基础上,发展蔬菜18.93万亩,产值达10亿元,成为面向两广、京津沪、香港及东南亚国家、墨西哥、马尔代夫等地区和国家重要的蔬菜种植基地,带动贫困户4718户20408人年户均增收12000元以上;种植辣椒53.16万亩,继续保持了面向国内外重要的辣椒种植基地和集散基地优势,带动贫困户6986户发展种植1.54万亩,户均增收10000元以上;种植烤烟12.5万亩,带动贫困户585户发展种植8729亩,带动贫困户亩均增收4000元以上;经济林果72.33万亩,初步形成高原山地苹果、软籽石榴、红密桃、半边红李子、柑橘五大水果产业带,带动贫困户

8634户种植4.32万亩,户均增收4000元以上;全县发展生猪、肉牛、山羊、家禽畜禽养殖262.21万只(头、羽),中蜂养殖7750箱。实现贫困户户均覆盖种养殖扶贫产业3项以上,实现建档立卡户户均至少有1项稳定增收产业。全县79个贫困村实现每年村集体收入2万元以上的目标。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农村新能源建设、省级陡坡地生态治理等林业生态项目,设置“护林员”岗2618个,年工资性收入9000元以上,在有效推进“两山”发展的同时,快速有效改善了石漠化片区生态环境,在乱石窝里为百姓找到一条致富路。

根据综合测算,2018年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10730.5元,增幅10%,可高于全省平均增幅水平。预计2018年底全县农业增加值达到28亿元,同比增长8.8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