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過「上山下鄉」年代的人,才知道當時女知青究竟是什麼樣子!


毛澤東早在1955年就曾提出:農村是一個廣闊天地,在那裡是可以大有作為的。到1958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做出了《關於動員青年前往邊疆和少數民族地區參加社會主義建設的決定》,很多有志青年,他們自願報名來到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條件是艱苦的,尤其對城市女知青,但收穫季節,豐收的喜悅還是掛在每個女知青的臉上。

在那個激情飛揚的青春歲月,我們每個人都能自己動手,洗衣服,做飯,縫縫補補。沒有任何困難能夠嚇倒她們。

為了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標,我們走到一起來了,每一個知青都是一個有故事的人,“村裡有個姑娘叫小芳”,拔動了多少男青年的心絃。

貧下中農教我們農業知識,我們女知青就教他們識字,幫他們掃盲。

理想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在那個年代能有一塊烙餅放在嘴裡,幸福的喜悅早已掛在這位女知青的臉上了。

農村的條件是艱苦的,特別是醫療,缺醫少藥。我們的女知青當起了赤腳醫生,走村穿戶,為貧下中農看醫治病。

我們離開父母,離開家鄉,來到祖國邊疆,我們是女子突擊隊,我們開荒植樹。男知青能做的,我們女知青也能做。

上山下鄉是個偉大的壯舉,鍛鍊了很多人意志和毅力。如今的主席、總理、外交部長、紀檢書記······他們都經歷了上山下鄉的磨練。

光陰似箭,歲月如歌。知青早已成為美好的回憶了,但是我們的知青情懷越來越濃,知青情是那一代人最不捨的情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