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貨:軍轉考試及選崗攻略

乾貨:軍轉考試及選崗攻略

這個時間點,估計今年上岸的轉友們基本都已經離開單位,準備開啟新的人生階段了。去年的此時此刻,筆者和大家一樣,既有終於恢復“自由身”的興奮,又有前途未卜的忐忑。回望去年的經歷,寫下以下文字,是對自己的一個總結,同時給大家提供參考。

背景介紹:

本人情況:副Y滿兩年的行政幹部,檔案分不算高。考試結束後沒有進入行政編,但是在事業編(含司法編)前三分之一選崗,所選單位個人還比較滿意。

所在地情況:某中部人口、轉業大省,轉業安置壓力較大。指標提前公佈,選崗全程公開,個人覺得很嚴格很正規,也沒聽到什麼雜音。

安置辦法:團職(及以上):檔案分,行政編(因為沒參加,本文不涉及);營連職(含技術幹部):檔案分+考試,各50%,考試考申論和行測。

關於考試:

1. 需要報培訓班嗎?

報培訓班肯定會提高成績,但是花錢到底值不值就不好說了。這個時候估計也有不少培訓機構開始找上門來,他們說的話多半不可信。各種培訓班說的天花亂墜,價格高昂,一定要慎重,最好找往年的同城戰友諮詢一下,但是如果某人極力推薦某培訓機構,你懂得……

建議先買套教材自學一下,做一做省考的題目感覺一下再做決定。另外培訓班多半會說培訓費能找原單位報銷,某某文件專門說了國家下撥了培訓經費,要揀貴的班報,開好發票回原單位報銷云云。可是據我瞭解,文件中說的經費是指回到地方後軍轉部門組織的培訓,且周圍的轉友沒聽說誰培訓費原單位給報銷了的。

筆者自己的經歷:自學了一套本省的省考教材,覺得有些知識點沒明白。試聽比較後報了某培訓班的精幹課程,只講知識點,沒有所謂的刷題、講解,個人感覺足夠了。

2. 考試重要嗎?

重要!重要!重要!

檔案分基本確定的情況下,考試成績決定了你的選崗順序,如果你是第一名,所有崗位隨便挑(市直,單選)。從回到家到考試有幾個月的時間,別光想著好好休息一下—還沒到時候呢!也別急著彌補家人—以後日子長著呢!挑個理想的單位就是對家庭最大的貢獻!

不要說自己年齡大了,記憶力不行了,別人也一樣!

不要說自己軍齡短,沒立功,檔案分低,別人也一樣!

不要說自己學歷低,文化淺,行測申論考試知識點沒有超過高中的!

另外,行政編是按照級別分配指標的,只要你總分超過同級別的,就能進入行政編。

筆者身邊的例子:

A:連職,沒報班,考試成績不錯,成功進入行政編;

B:連職,報班,成績也不錯,0.17分之差未進入行政編;

C:營職,選崗順序比較靠前,心儀的單位指標不少,選前信心滿滿。可是選崗時心儀單位突然變成大熱門,還有兩人到自己時指標被選完,慌亂之下選擇了不甚理想的單位。

D和E:兩人選崗名次相差近兩百名,可是兩人進了同一個單位。

不到選崗那一刻,你永遠不知道你是A還B,是C還是D、E。

3. 如何準備考試?

首先建議自學一到兩套教材,對申論和行測有個初步的認識。這裡要注意,軍轉考試的試題是不公開的,某些培訓機構、網站號稱的“真題”是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的。學完一套教材以後做部分練習題,然後再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決定是否報班。這個時候覺得錯誤率比較高也不用擔心,首先剛剛開始你還沒用摸到門道,其次軍轉考試題相對省考、國考要簡單的多。

關於行測和申論的時間分配,個人認為要以行測為主,申論為輔。原因有二:首先行測是客觀題,對就是對,錯就是錯,分數差距極大;而申論是主觀題,據某參加公考的判卷老師說,申論是有分數範圍的,申論實際分數也確實差距不大。其次,行測的方法性比較強,掌握了方法分數就能上去,而申論的分數提升比較困難,掌握基本方法不拖後腿即可。

筆者自己的經歷:自學了一套教材,用時一個月(當時未離隊);參加培訓班,精幹課程,11天;手機APP大量刷題5000+(行測);考前十天,每天兩套題,用省考真題,按照考試的真實時間,上午行測,下午申論,找考試的狀態,真正考試的時候覺得時間非常充足。

4. 關於行測和申論如何準備?

行測:

1.掌握方法;行測方法非常重要,尤其是判斷、數量等題型,圖形無非點線面翻轉平移疊加等等,空間重構無非相鄰面相對面時針法座標法等等,數量運算沒必要徹底算出等等……,不掌握方法你會無從下手,掌握方法又快有準。

2.大量刷題;掌握基本方法大量做題進行練習強化,下載一個手機APP,有空就做,利用零碎時間大量做題。

3.研究解析;刷過的題要重點看錯題,為什麼錯,搞清楚。

4.不要糾結錯題;有的時候會出現看了解析還覺得自己做的對,尤其是言語題,不要糾結,直接放棄。

申論:

1. 字寫清楚;不需要多漂亮,但是一定要清楚明白;

2. 題要答完;利用模擬題訓練,提高自己的答題速度,申論要大量寫字,分配好審題和答題時間。先看問題,再看材料,然後答題。

3. 分條作答;除最後一題大作文外前面幾題一定要分條,便於找到關鍵詞,判卷是按關鍵點給分的。

關於選崗:

選崗這個問題比較複雜,筆者僅僅列舉一些自己親身經歷,供大家參考:

1. 看重位置的話一定要將單位的實際辦公地點弄清楚,尤其是二級機構。筆者參加選崗的有個單位給出的幾個二級機構辦公地點都不一樣,相距幾十公里。

2. 還要將單位的具體政策弄清楚再決定是否選擇。例如有的到了單位一律安排信訪,有的去搞大氣汙染防治,有的去扶貧,還有的一律去下面開發區……

3. 行政編自然好,但是大部分都是事業編,這個時候都想去省參公單位。筆者所在的城市指標並未明確哪些單位是省參公(有的城市明確),開會的時候有同志質疑為何不明示是否參公,工作人員解釋說是因為參公單位是不斷變化的。後來有高人說,即使單位是參公的,進去後也不一定能定參公,人家不標明是不給自己挖坑……

4. 選崗指標出來後到真正選崗有一定時間,建議自己做好預案。結合指標和自己預案,還有自己收集到的信息排列好優先次序,提高選崗效率,因為時間很短。

5. 回來後大家多半會組建一個微信群,大家互通消息,但是選崗前對其他同志提供的信息,比如說哪個單位多好多好,或者說哪個單位多不好不好,一定要慎重吸收,原因嘛,你懂得……

以上,就是筆者的一點簡單經驗,由於個人具體情況、各地具體情況、各單位具體情況千差萬別,筆者儘量寫了一些對大家都有用的內容,希望能提供一點小小的借鑑,最後,還是祝所有的轉友進入滿意的單位,開啟新的生活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