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子黃埔生抗戰赴前線,抗日八年絕無僅有的一支女子連

周詠南,1900年出生於祁東縣,家境殷實,是個文武雙全的知識女性。

母子黃埔生抗戰赴前線,抗日八年絕無僅有的一支女子連

七七事變之後,日寇入侵各地,無數難民家破人亡,背井離鄉,正如《流亡曲》中所唱:“百萬榮華,一剎化為灰燼,無限歡笑,轉眼變成淒涼”。周詠南認為日寇不滅,難以為家,身為教師的她遂立志投筆從戎,號召學生共赴國難。

這年冬天,兒子黃天高中畢業,周詠南突然決定母子一起報考軍校!兒子說:“國家規定,獨子不得從軍。”她十分嚴肅說:“日寇並沒有規定,不準屠殺寡婦孤兒!”這讓兒子無言以對。

母子黃埔生抗戰赴前線,抗日八年絕無僅有的一支女子連

1938年冬,母子雙雙報考黃埔軍校。招生處負責人說:“你超齡太多,不能報考。”周詠南含淚說道:“我帶著獨生子來報考,他9個月失去了父親,我吃盡千辛萬苦,把他拉大成人,難道我捨得把他送到血肉橫飛的戰場上去嗎?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我是教員,應以身作則。今送子參軍,我亦決心以身許國,報名投考,共赴國難,您忍心拒我於報國門外嗎?”負責人被感動了。

接著,母子雙雙考取。周詠南本有武功,經過正規的軍事訓練,到畢業時又練成了“雙槍將”,且槍法精準。後被分配到第九戰區湖南前線的五十三軍,任該軍政治部中尉幹事,駐守津市。周詠南不願在後方,要求上戰場,得到批准後把隨軍家屬組成女兵參加抗日,在津市組建135人的女兵連,進行軍事訓練。

母子黃埔生抗戰赴前線,抗日八年絕無僅有的一支女子連

1943年冬天,常德會戰爆發。會戰前,黃天在湖北前線,收到母親的來信:“吾兒悉知,常德戰事,一觸即發,爾我母子,既以身許國,勿以安危繫念,母如馬革裹屍,志所願也,希繼承吾保國之志,激勵士卒奮勇殺敵,是所願也。”

11月14日,連長周詠南率女兵連參加了津市保衛戰。在中渡口戰場中與日軍激戰,以羸弱之軀與強壯之敵展開肉搏戰。周詠南衝鋒在前,憑著自幼練武之身,連殺5敵,不料被流彈擊中大腿倒地,眼看鬼子衝向連長,年僅14歲的女兵見狀立即與敵拼殺,不幸身亡。援軍趕到時,女兵連傷亡四分之三,一排和三排排長李克寒、金妮陣亡,周詠南腿負重傷,卻仍然指揮女兵抗擊日軍。後來,周詠南送到醫院搶救,清醒後她作詩自勉:

胡馬縱橫澧水邊,倭頭未盡懶昇天。

昨宵又得從軍樂,橫枕沙場骷髏眠。

母子黃埔生抗戰赴前線,抗日八年絕無僅有的一支女子連

抗戰結束後,周詠南認為報國之志已償,便毅然提出解甲歸教的要求,在家鄉啟蒙後代,一直到60年代去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