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及時發現「降壓藥」的不良反應?

長期規律性地服用降壓藥物是高血壓治療以及併發症預防最有效的方法。由於長期用藥,某些人會產生一定的不良反應,這與服用藥物的種類和劑量以及個體對藥物的耐受力和反應程度有關。醫生很難預測哪些人會產生不良反應,哪些人不會產生不良反應。因此需要患者和患者家屬進行自我監測。降壓藥物常見的不良反應如下:

面紅、頭痛、心悸:這種症狀常常是服用了擴張血管的藥物造成的,如鈣通道阻滯劑(硝苯地平、尼群地平等),一些長效鈣通道阻滯劑(硝苯地平緩釋片、氨氯地平、非洛地平等)也難免會出現這種症狀,只是表現出的症狀可能輕一些。多數人服用這類藥物一段時間後會逐漸適應,症狀會減輕或消失,而有些人難以消失,需要找醫生調藥。

腳踝水腫:常常是由幹服用了擴張血管藥物而引起的,水腫主要出現在腳踝上,很少出現在小腿上,檢查腎功能和尿常規通常都是正常的,臥床休息後會消失。此種情況要檢查除外腎臟和心臟功能異常。

心率緩慢:服用β-受體膽滯劑(如美多心胺、氨酰心胺等)均會使得心率緩慢,一般心率在50~60次/分鐘,尚屬正常變異範圍,須加以注意,低於50次/分鐘,應該及時就醫調整藥物。

喉癢乾咳:喉癢乾咳、無痰,是在服用了轉換酶抑制劑(包括"卡託普利"、"賴諾普利”、”培哚普利”等)後可出現的主要不良反應,服用此類藥大約有百分之十左右的人會出現這種不良反應,有些症狀輕微的會隨著用藥時間的增加而消失,如果持續存在,應該找醫生調整藥物。

血鉀偏低:服用利尿劑的人出現明顯的肢體軟弱乏力症狀,可能是由於血鉀排洩過多引起低血鉀導致的,此時要檢查血鉀濃度查明原因。此外,還有些降壓藥會引起口乾、便秘、性功能減退等不良反應,有些人還會發生皮疹,另有些降壓藥對嘌呤等代謝、排洩有影響。因此,服藥的高血壓患者定期作生化測定(半年或1年)是有必要的。

降壓藥物引起一些不良反應是客觀存在的,然而高血壓患者對此大可不必過於擔心。因為,發生這些不良反應的只是少數人,只要更換了藥物,這些症狀就會消失。高血壓患者要了解藥物不良反應,進行不良反應方面的自我監測,也是高血壓自身管理的重要一環。要正確認識藥物不良反應,不要因懼怕不良反應而躲避用藥,也不要因忽視藥物不良反應而給人體帶來不利。要配合醫生,在取得良好治療效果的同時又能最大程度地避免藥物帶來的不良反應,這才是高血壓藥物治療的理想目標。希望通過我上面的介紹,可以對您在服用降壓藥物時有所幫助。

如何及時發現「降壓藥」的不良反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