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觀察|爲何每條賽道上,美團都能後發先至?

商業觀察|為何每條賽道上,美團都能後發先至?

一、何謂後發先至?

通俗一點說,後發先至是指,在強大的對手已經建立起地盤後,後來者選擇“建立長期優勢”的發展策略,並且在市場發生拐點的窗口,找到破局點,後發先至。比如華為手機算後發先至,不是指華為之前的功能機,是2014年開始的榮耀互聯網手機品牌和Mate系列。

二、美團的後發先至

王興領導的美團,至少完成了五次以上的後發先至。團購、電影票、酒店、外賣、景區門票這些業務他都不是第一個做的,但是至少在這五個領域裡,他連續做到了後發先至。

先來回顧一下美團的重要歷程。

商業觀察|為何每條賽道上,美團都能後發先至?

2003年,張濤開始做大眾點評。2008年,張旭豪創建餓了麼。2009年,格瓦拉開始做在線選座的電影票。2010年1月,中國第一家團購網站滿座上線。

王興2010年的3月創立了美團,無論是餐飲、團購、電影,還是外賣,美團都是後來者。2011年5月,國內團購網站已經超過了5000家,這就是名噪一時的千團大戰。但不過一年的時間,2012年的8月,團購網站就不到1000家了,市場拐點已經產生,剩下的團購網站事實上已經被判了死刑。

2013年,美團開始外賣業務,這個時候餓了麼已經做了5年外賣。

2014年,那是O2O最瘋狂的一年,各種上門服務,望京還出了掃碼“薅羊毛”一條街。點評也意識到外賣是個重要的流量口,還投資了餓了麼。結果,過了一年,2015年的10月美團和點評合併了。2015年,是互聯網合併大年,點評和美團合併,新美大整合後,美團就把資源全部向外賣傾斜了。並在2016年年底,超越了餓了麼,成為了外賣的第一。

三、千團大戰與美團崛起

商業觀察|為何每條賽道上,美團都能後發先至?

美團是怎麼從千團大戰中殺出來的呢?千團大戰是典型的由VC吹起來的風口。這股風的節奏,是由美國的一家叫Groupon的團購網站帶起來的。

2010年的1月,國內第一家團購網站滿座上線。2010年的3月到6月,千團大戰的主要玩家全都入局了,美團、拉手、24券、窩窩團、糯米糰、聚划算,包括聚美優品(團美網)這些都是在這個時間段成立的。

其實團購是個古老的交易方式,只不過突然之間有了一個清晰的樣板模式。所有人、所有的錢都抖擻了。瘋狂融資、瘋狂打廣告、瘋狂補貼、瘋狂開站,每天都有新爆單、融資記錄冒出來。

Groupon一路高歌猛進衝到IPO門口,突然遇阻了。一瞬間,中國的VC恐懼了,中國的投資風當即就小了,但當時很多人不明白原因。Groupon上市搞了半年,從6月到11月終於成功IPO,但上市發行價按當初估值腰斬,只有120億美金。幾乎是Groupon上市的同時,中國的團購網站第一名拉手網衝擊IPO失利。這兩家龍頭企業IPO受挫,VC收緊了錢袋,也就是風口是VC用錢吹出來的,現在他們把風口就像關水龍頭那樣給關了。於是漫天飛的豬,就都往下摔。至此VC的風徹底停了,千團大戰到此也已經結束了。而選擇了用戶價值驅動的模式的美團,則開始領跑這個板塊。

四、美團的做與不做

商業觀察|為何每條賽道上,美團都能後發先至?

我們看一下,美團做了哪幾個重要選擇,如何遵循用戶價值驅動,才換來後發先至的結果:第一個重要選擇,美團一開始就著重發展二、三線城市市場,這是在紅海之中搶藍海。所以2010年至2011年,美團在一線城市的市場份額並不是最高的,但是在不少二、三線城市,都形成了優勢。如果2010年美團在二、三線城市,開一個地方站需要的啟動成本是1萬塊錢的話,2011年競爭最白熱化那一年,點評團想進來得要100萬。1年的時間,100倍的代價。

第二個重要選擇,就是美團守住了什麼不做,什麼做。

1.實物電商不做,雖然這個東西能快速起量,但阿里聚划算做了,其他人實際上沒有機會了。

2.線下廣告不做,不做實物電商一時間就付不起廣告費。廣告能提升士氣,為此我付出的代價就是,營業額的增長不如競爭對手。團隊覺得不夠風光,人心動盪,100個人的團隊會整建制地被別人挖走了。但是我可以守住不做。

美團做什麼呢?

商業觀察|為何每條賽道上,美團都能後發先至?

五、美團的核心業務模型

很多人覺得美團沒有邊界,美團很複雜。其實美團挺清晰的,整個業務結構就是一橫一縱:

商業觀察|為何每條賽道上,美團都能後發先至?

這一縱是在餐飲這個領域垂直做縱深,把底盤做厚實。不僅有前端的順勢爆發,還要儲備後端的蓄勢,不斷地強化對這個產業的控制力。

一橫就是生活服務類業務的橫向展開,核心邏輯就是我說的“高頻打低頻”。

外賣作為頭部是極其高頻的,美團最極致的用戶一個月會點二十幾次外賣。有這樣高頻的業務帶動,就可以形成流量分發,分發到電影票、酒店、門票、娛樂這些領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