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後A股怎麼走?「央媽」送來一個大利好……

十一長假期間,全球股市表現普遍疲軟,令股民戲稱停盤的A股“躲過一劫”。

上週恆生指數累計下跌近4.4%,創近8個月最大單週跌幅,而歐美股市同樣表現疲弱。與此同時,美國10年期國債利率創出2011年5月以來的新高。

10月7日中午,央行釋放了一則利好消息:從2018年10月15日起,下調各類銀行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這將是央行年內第四次降準,此次降准將釋放約7500億元增量資金。

节后A股怎么走?“央妈”送来一个大利好……

雖然長假期間的內外因素疊加讓下週市場面臨不少變數,不過僅從近10年十一長假後的市場表現來看,即將開啟的10月行情還是暖意更多。

據統計,近10年來,十一長假後5個交易日滬指的上漲概率為80%,整個10月滬指的上漲概率為70%,其中過去5年中僅2014年長假後5個交易日未上漲,其餘4年指數均飄紅。

長假期間外圍市場整體走弱

十一長假期間,與A股關聯度較高的港股市場歷來受內地投資者關注。

截止10月5日,恆生指數連跌四日,10月5日恆生指數收報26572.57點,下跌0.19%,本週累計下跌4.38%,創近8個月最大單週跌幅。恆生國企指數10月5日下跌0.16%,報10530.32點,本週同樣累計大跌近4.4%。

歐美股市方面,本週同樣表現疲弱,其中美國納斯達克指數本週收跌3.2%,創今年3月份以來最大單週跌幅;標普500指數收跌近1%,連續兩週下跌;泛歐斯托克600指數本週下跌1.8%,亦是連續兩週走低。

值得注意的是,10月4日,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快速大幅上行至3.2%左右,創出2011年7月以來新高。10月5日,美國10年期國債利率繼續攀升,最高曾一度突破3.23%,創下2011年5月以來新高。

节后A股怎么走?“央妈”送来一个大利好……

此外,當日,5年期美債收益率上漲2.2個基點,報3.074%,創2008年9月以來新高;30年期美債收益率上漲5.5個基點,報3.406%,創2014年9月以來新高。

中金公司海外策略團隊認為,隨著美國利率抬升疊加全球流動性拐點臨近,仍需關注部分“脆弱”新興市場的風險敞口。新興市場今年來之所以會面臨資產價格下跌和資金流出的麻煩,固然與自身基本面的“脆弱性”有直接關係,但如果外部美元流動性收緊和融資成本繼續抬升,也會加速風險敞口的暴露,那些自身基本面“脆弱”且抵禦外部風險能力較差的市場所承受的壓力會更大。

市場情緒回暖,央行送來利好

9月中旬以來,隨著A股行情的轉暖,市場情緒較之先前確有所好轉,記者甚至聽到市場中隱約傳來“牛市要來”的聲音。

“據我瞭解,有不少同行近期加倉了,我們也提高了一些倉位,現在是吃飯行情嘛。”上海某私募副總向記者表示,“不過長假期間外圍擾動較多,就看節後第一天A股能不能抗住壓力了。”

據該副總介紹,其所在私募此前的倉位較低,在今年6月左右就把倉位降到了兩成以下。“長假期間,港股、美股都跌了不少,雖然說現在是吃飯行情,但是否加大倉位還要再看看吧。”

7日中午央行突發利好,更給市場吃了一顆“定心丸”。

央行宣佈,從2018年10月15日起,下調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非縣域農村商業銀行、外資銀行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這將是央行年內第四次降準。據央行表示,此次降准將釋放約7500億元增量資金。

节后A股怎么走?“央妈”送来一个大利好……

不過央行也指出,降準釋放的部分資金用於償還中期借貸便利,屬於兩種流動性調節工具的替代,而餘下資金則與10月中下旬的稅期形成對沖,因此,在優化流動性結構的同時,銀行體系流動性的總量基本沒有變化。

對於此次央行降準,中信建投策略分析師張玉龍7日下午指出,將有助於對沖海外市場給A股帶來的風險,預計四季度A股市場將呈現震盪的狀態。

A股節後飄紅概率高

近期A股走勢彷彿進入了“金九銀十”。

最近兩週,市場一掃之前的頹勢,滬指呈現今年來罕見的連續拉昇態勢,從月K線來看,9月全月滬指的漲幅可排名今年第二。這樣的表現讓市場開始對10月行情抱有期待。儘管內外因素疊加,但縱觀以往的10月市場,多頭較之空頭的勝率確實更高。

據Wind資訊顯示,從近10年十一長假後滬指的漲跌情況來看,節後5個交易日滬指的上漲概率為80%(僅2008年、2014年長假後未能上漲),整個10月滬指的上漲概率為70%。其中2013年-2017年的近5年內,節後5個交易日滬指的上漲比率同樣高達80%,因此無論從節後五個交易日還是整個十月的滬指表現來看,滬指上漲次數居多。

聯訊證券認為,綜合歷史數據,考慮當前市場整體估值處於歷史低位,且前期政策效果正在慢慢顯現,疊加十一期間居民消費小高峰對相關板塊起到提振作用,節後市場大概率將紅盤運行。

(聲明:每經App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或者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每日經濟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