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統治與元青花的關係(一):青花瓷在元代得到極大發展和提升


元朝統治與元青花的關係(一):青花瓷在元代得到極大發展和提升

2005年7月12日,英國倫敦佳士得一件“鬼谷下山”元青花大罐的2.3億元人民幣拍賣,將國人的元青花研究、收藏熱給點燃了。歷史上,由於史籍缺載,又缺乏有明確的物證,世人對元青花的認識與瞭解一片空白,不僅普通民眾、收藏界、學術界,甚至一輩子與瓷器打交道的瓷器專家對它也知之甚少。直到1929年,英國人霍布遜在《東方陶瓷》上,率先披露了一對帶有“至正十一年”(1351年)銘的青花雲龍紋象耳瓶。這對大瓶子是收藏家大維德從一個叫吳賚熙的福建旅英華僑手中購買,據吳所說是來自北京智化寺的寺藏之物,不過琉璃廠的古董商們都拒絕收售。1950年代,美國一位博物館館長波普博士以這對帶款青花瓷為標準器進行對照研究,得出一個令世界文博界震驚的消息:伊朗阿特別爾寺與土耳其伊斯坦布爾舊皇宮託普卡比博物館秘藏著上百件令世人歎為觀止的中國元代青花瓷精品,正名曰“至正型”器。從此揭開了元青花的鍋蓋,對元青花的質疑和爭論也一直沒有間斷過。

且不管大維德的收藏和波普博士的研究到底有多大精準度,也不管學術界、業界到底還有多少元青花的疑惑沒有解開,但元青花大器的客觀存在是確鑿無疑了。

自從俺開始研究瓷器歷史,有個疑團一直在腦海中環繞,那就是,既然主要元青花誕生於元代,那麼元朝的統治,與元青花誕生到底有什麼關係?元青花是元廷引導下燒製的嗎?元廷有無官窯存在?

圍繞這個疑問,俺查看了一些書籍資料,讀了一些專家、學者、前輩的文章,包括尖銳對立觀點的文章,自己又進行了一番膚淺的研究之後,得出以下結論,歡迎拍磚:

  • 青花瓷在元代得到極大發展和提升
  • 元青花誕生與元朝統治無直接關係,即元青花不是在朝廷的扶持和引導之下發展起來的
  • 元代貴族特別是宮廷,對青花瓷既不崇尚,也較少使用

元青花誕生與元朝統治有間接關係,那就是疆域拓展、開放貿易、商路通暢

一、青花瓷在元代得到極大發展和提升

這一點是顯而易見的,也是普遍的共識。

景德鎮,原名新平,後名浮樑。因該地有瓷石、高嶺土、煤炭等特色資源,適合發展陶瓷業。

東晉人趙慨,先後在閩、浙、贛為官不順,被貶於贛,隱居新平,將其在浙閩瞭解的越窯青瓷製作技藝,引薦於此,導引新平師法越窯,又對胎釉配製,器物成型與焙燒工藝進行系列改革,成為新平製陶向制瓷進化之始。趙慨因此被尊稱制瓷祖師爺。到了唐代,新平生產的瓷器被稱為“假玉器”,開始進貢於朝。1004年,宋真宗時期景德年間,因產青白瓷質地優良,遂以皇帝年號為名置景德鎮,沿用至今。北宋後期在定窯的影響下,採用復燒法,產量和質量都有提高,獲得“南定”之稱。但此時,與汝、鈞、官、哥、定等宋代名窯相比,景德鎮窯的名氣扔不能躋身前列。

自北宋後期以來,北方百年戰亂不斷,金與北宋戰爭北宋滅亡,元金戰爭把金擠壓往南,元與南宋合作滅金,元滅南宋,這些連綿不斷的戰火,特別是蒙古大軍所到之處有屠城癖好,那些北方名窯一個個受到嚴重影響。隨著金人、蒙古人的南下,中原人口發生了多次大的由北向南的遷徙,其中河北、山西、河南等地的居民(包括窯工)大多遷到長江中下游地區。而景德鎮,地處長江以南的崇山峻嶺之中,交通當時不便利,是一處不錯的“世外桃源”,特別是景德鎮陶瓷窯口已小有名氣,是北方窯工的理想南遷之所。據乾隆四十八年版《浮樑縣志》記載,在全國人口銳減三分之一的情況下,浮樑在“宋鹹淳己巳(公元1269年),戶38832,口137053”,到了“元至元庚寅(公元1290年),浮樑地區人口增至“戶50786,口192148”,人口淨增五萬五千人。這就充分證明,在元朝與南宋的戰爭中,景德鎮不僅人口沒有減少,還大幅度增加,這是沒有遭到戰禍侵擾的有力證明。由於景德鎮人口激增和制瓷業欣欣向榮,元朝在完全統一中國的前夕——至元十五年(1278)在景德鎮設立了“浮樑瓷局”。

元朝統治與元青花的關係(一):青花瓷在元代得到極大發展和提升

康熙年間景德鎮的手繪地圖

元代景德鎮以海納百川的胸懷吸引著天下窯工,如鈞窯汝窯定窯吉州磁州窯龍泉窯等,形成“匠從八方來,器成天下走”的局面,事實上已成為中國的制瓷中心。在綜合南北諸窯燒製技術工藝之後,景德鎮窯工們在繼續燒製青白瓷的基礎上,開始了青花瓷和釉裡紅的摸索。如擅長繪畫的磁州窯、吉州窯窯工,來到景德鎮後,把繪畫材料由褐料創新為鈷料,在漂亮的瓷胎上重新開始作畫,繪畫技藝變得進一步精細;在鈷胎土方面,對制瓷工藝進行了重大改進,從原有的瓷石一元配方改為瓷石加高嶺土的二元配方,增加了胎土的硬度,為製造大型陶瓷器物創造了條件。

元朝統治與元青花的關係(一):青花瓷在元代得到極大發展和提升


我們從元青花早期器物中不難看出窯工們在當時元青花燒成過程中的經驗積累。元青花早期產品不僅鈷料與胎、釉搭配極不協調而且釉與鈷料、胎的搭配也存在著不合理,胎與鈷料和釉搭配更是不到位。所以元青花早期器物燒成溫度的偏低除了對鈷料氧化、釉面玻化、胎土硬化有影響外,還在於“三者”缺乏有機完美的統一,所以我們用肉眼即可觀察到該器物的鈷料在提煉過程中氧化鈷偏低、錳偏高和其它氧化元素比例不恰當所造成的塔式蓋罐青花鈷料灰暗、淺淡,甚至會造成鐵元素的錯覺。在胎土的配方上,元青花早期產品較為粗松,有的器物胎土 “二元”配方不夠合理,高嶺土偏多,瓷石偏少,詳細觀察可發現其密度不夠。


元朝統治與元青花的關係(一):青花瓷在元代得到極大發展和提升


元中期以後,經過長時間的摸索,景德鎮少數窯口在技術、人才、物力和財力充裕的條件下,總結出了一些成熟產品燒造技法,走上了產品定型量化生產的道路,使元青花的燒製日趨成熟,在繼續燒青白瓷的基礎上,開始兼燒元青花。


元朝統治與元青花的關係(一):青花瓷在元代得到極大發展和提升


到了元末明初,景德鎮的青花瓷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其特點主要包括:在工藝成形方面,有的如大盤、高足碗、匜等,一改手工拉坯傳統技法而大量採取刻花模印成型工藝,然後再飾以青花料進行繪畫創作。器物種類從瓶、罐、高足杯、匜發展到執壺、盤、碗、小口杯、盒等,種類豐富;紋飾特徵從較為簡單的民俗化題材如雲龍、牡丹、菊紋、如意、花鳥、荷花、卷草、火珠、雜寶等,發展到鳥獸、海水、蓮池、鴛鴦、魚藻、束蓮、人物故事等圖案,進一步豐富了元青花晚期產品的文化內涵,可以說元青花晚期作品繪畫風格在早中期基礎上,轉變成為更具鑑賞價值的藝術品。其中有些產品為適應廣泛的國外市場,在裝飾藝術上注重融匯吸收外國曆史文化元素。表現在形體創作和繪畫風格上,則是儘量迎合異域民族生活習俗、審美情趣的需要。題材靈活、創作多種多樣,呈現有有眾多的來料加工、按圖設計、西域畫工執筆等跡象。我們從土耳其和伊朗兩國博物館館藏元青花大盤、壺、罐、碗等裝飾圖案上就不難得出結論。


元朝統治與元青花的關係(一):青花瓷在元代得到極大發展和提升


元朝統治與元青花的關係(一):青花瓷在元代得到極大發展和提升


元朝統治與元青花的關係(一):青花瓷在元代得到極大發展和提升


從目前有確切紀年出土的元青花器物分析,元青花從真正創燒、定型到相對成熟,在元代不過50年左右的時間,上線應為1314年,下線應至1368年(進入明朝),即:延祐元年到至正二十八年之間。

有了元朝的發展基礎,到了明代,景德鎮的青花瓷就大大發展起來,同時還燒製釉上彩、鬥彩、五彩、素三彩和各種單色釉瓷。此時,明代的景德鎮已成為中國名副其實的瓷都。


本文來自《老程家的業餘生活》,作者:程彥林,“品瓷中國”略微編輯修改,版權歸作者所有,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 關注頭條號“品瓷中國”,學不一樣的陶瓷知識,瞭解最新陶瓷資訊! ~點贊收藏 轉發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