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大雁塔,鐘鼓樓,兵馬俑……「十三朝古都」厚重的文化積澱

在中國歷史上,西安是建都時間最長,建都朝代最多的地方,並且留下了許多寶貴遺蹟,大雁塔,鐘鼓樓,兵馬俑...這裡的任何一個遺蹟都能讓你感受到“十三朝古都”厚重的文化積澱。

In Chinese history, Xi 'an has been thecapital for the most times and the longest time, and has left many preciousrelics, such as big wild goose pagoda, bell and drum tower, terracotta warriorsand so on. Any relic here can make you feel the profound cultural accumulationof the "thirteen ancient capitals of the dynasties".

西安:大雁塔,鐘鼓樓,兵馬俑……“十三朝古都”厚重的文化積澱

而今天我們要說的這個建築,它見證了西安城600多年曆史的變遷,它是中國古代建築的至美華章,它就是西安的地標性建築---鐘樓。它的背後又藏著哪些鮮為人知的故事呢。

Today, we are going to talk about this building, which has witnessed the changes of the history of xi 'an city for over 600 years. It is the most beautiful chapter of ancient Chinese architecture, and it is the landmark building of xi 'an -- the bell tower. What little known stories are hidden behind it.

首先掌聲有請我們今天的“嘉賓”閃亮登場!

鐘樓的日與夜

西安鐘樓位於西安老城區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始建於明朝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600多年過去了,這座古老的建築依然透露著莊嚴華美的氣息。鐘樓總高36米,每邊長35.5米,佔地面積1377平方米,在形制、規模、完整程度上,全國其它鐘樓無一能與之相媲美。大家大膽想象一下,在沒有現代化高層建築的洪武年間,西安鐘樓無疑是在城中無疑是氣派、高端大氣、上檔次的。

西安:大雁塔,鐘鼓樓,兵馬俑……“十三朝古都”厚重的文化積澱

100年前鐘樓舊照

說起鐘樓,不得不提起一個人,那就是“草根皇帝”朱元璋。

對於農民出身的老朱來說,他經歷了大元的肆虐壓榨,在腐朽的政權下被逼的家破人亡,最終不得已舉起了反抗的大旗。從一屆草民中,憑藉其出色的業務能力,走上人生巔峰。老朱深知江山來之不易,他的憂患意識也是很重的。

西安:大雁塔,鐘鼓樓,兵馬俑……“十三朝古都”厚重的文化積澱

朱元璋畫像

除了坐穩江山,他忙於在全國各大城市修築世界上最堅固的城牆,還計劃修建另一種建築---鐘樓。建成的鐘樓幾乎成為西安城的制高點,在軍事上也有了把控全城的作用。

西安:大雁塔,鐘鼓樓,兵馬俑……“十三朝古都”厚重的文化積澱

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西安鐘樓落成。西安的這座鐘樓與其他地方的卻有著本質的差別。可以說,它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鐘樓屋頂採用“重樓三層簷,四角攢尖頂”,這與北京故宮的“中和殿”單簷四角攢尖相比,等級都在其上,而西安在明朝時又並非國都,這在等級森嚴的大明是讓人匪夷所思的。

西安:大雁塔,鐘鼓樓,兵馬俑……“十三朝古都”厚重的文化積澱

這究竟有何緣起

這還是與我們當時這位明朝的最高統治者有關,在朱元璋晚年時,他曾想把都城從南京遷到西安來,並且在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派了自己最器重的兒子,當時的太子朱標來西安考察。朱標在西安待了一年有餘,在陝西各地巡視,說白了這都是為遷都在做前期準備。類似於現在房地產要落地選址,之前總要去選定的地方考察考察風水啊,競爭者啊七七八八的東西。

明眼人都能看出朱元璋想遷都是下定決心的,不然他絕不會讓太子朱標千里迢迢跑去陝西。

西安:大雁塔,鐘鼓樓,兵馬俑……“十三朝古都”厚重的文化積澱

朱標畫像

可是,之後的一件事改變了這一心願,甚至可以說改變了大明的歷史。

關於朱標的西安之行,《明史》記載:“比還,獻陝西地圖,遂病,病中上言經略建都事,明年四月丙子薨。”,

可惜的是,考察好了,地兒選好了,兒子沒了。當爹的悲痛不已,老朱仰天長嘆“朕經營天下數十年,事事按古有緒。惟宮城前仰後窪,形勢不稱。本欲遷都,今朕年老,精力已倦,又天下新定,不欲勞民。廢興有數,只得聽天。願鑑朕此心,福其字孫。”

這句話倒提到了朱元璋想遷都的原因,“宮城前昂後窪,形勢不稱”終究他對南京是不滿意的。但太子之死讓西安這座城一下子從未來的“皇城”變成了老朱的傷心之地,遷都之事就不了了之了。

西安:大雁塔,鐘鼓樓,兵馬俑……“十三朝古都”厚重的文化積澱

西安舊照

就這樣西安在歷史上最後一次喪失了重溫國都舊夢的機會。而鐘樓則成為了朱元璋遷都的伏筆見證。

西安:大雁塔,鐘鼓樓,兵馬俑……“十三朝古都”厚重的文化積澱

咱們話說回來,若是朱標這樣有才幹的太子沒有病死,那麼中國的歷史很有可能改寫,後來的朱棣起兵謀反,把自己的侄子朱允炆趕出南京,或許都不會發生,而西安極有可能成為帝都。但是,一切終成了歷史的風煙。

鐘樓不僅在形制、建築等級上有別於其它,“鍾”也格外的與眾不同。

現在鐘樓上大家所見的鐘名為“景雲鍾”,這是件複製品,而真品在西安碑林博物館珍藏。

西安:大雁塔,鐘鼓樓,兵馬俑……“十三朝古都”厚重的文化積澱

西安鐘樓上的複製品

西安:大雁塔,鐘鼓樓,兵馬俑……“十三朝古都”厚重的文化積澱

“景雲鍾”真品

“景雲鍾”與眾不同在何處

其一,相傳唐景雲二年(公元711),唐睿宗李旦巡遊周至,夜宿行宮,夢見霞光滿天,祥雲繚繞,以為吉兆,遂下令鑄鐘以志。

其二,傳說景雲鍾每當敲響之時,整個西安城裡就響徹猶如鳳凰般清越的鳴聲。

其三,明神宗萬曆十年(公元1582)鐘樓搬遷,景雲鍾曾掛於鐘樓之上,可是原來響徹西安城的鐘聲卻消失了,怎麼敲也沒有聲音。至今這件事依舊成謎。

這麼一件“神物”我帶大家去好好看一看?

西安:大雁塔,鐘鼓樓,兵馬俑……“十三朝古都”厚重的文化積澱

“景雲鍾”正面

鐘身周圍鑄有紋飾,自上而下分為3層,每層用蔓草紋帶分為6格,共18格。格內分別鑄有飛天、翔鶴、走獅、騰龍、朱雀、獨角獨腿牛等圖案,四角各有4朵祥雲,顯得生動別緻。鐘頂端坐一蹲獸,喚作“蒲牢”,蒲牢為“龍生九子”之一,喜好音律,善於嘶鳴,充作洪鐘提樑的獸鈕,助其鳴聲遠揚。鐘身正面下段中央有一段駢體銘文,此銘文為鮮有傳世字跡的唐睿宗李旦親自撰文並書寫,內容描述道教的神秘玄妙,闡述景龍觀的來歷,景雲鐘的製作經過以及對此鐘的讚揚,是李旦傳世極少的珍貴書跡,故此銘文也為研究書法者所珍視。

相信全中國的人都曾聽見過這千年的鐘聲,每年中央電視臺聯歡晚會的“新年鐘聲”就是景雲鐘的錄音。這鐘敲響了中華民族歲歲年年的奮進輝煌的樂章。

這麼看來,中國最高等級的鐘樓配上這景雲鍾,簡直稱得上珠聯璧合了。

西安:大雁塔,鐘鼓樓,兵馬俑……“十三朝古都”厚重的文化積澱

北廣濟街

在鐘樓內壁上的一塊碑文《鐘樓東遷歌》碑,此碑為明萬曆年間,陝西巡撫龔茂賢所述,引人注意的是這麼一句:“自於始樓,維築基外,一無改創”,也就是說鐘樓是整體搬遷過來的,它的原址在鼓樓以西200米處,就是現在西大街以北廣濟街口的迎祥觀。


西安:大雁塔,鐘鼓樓,兵馬俑……“十三朝古都”厚重的文化積澱

《鐘樓東遷歌》碑

那麼好端端的為何要興師動眾搬遷這麼一個龐然大物,而整體搬遷又是如何做到的?

話說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鐘樓建成時在西安城中心的位置,後來大明朝在英明神武的老朱家人的帶領下,出現了太平盛世,城市發展擴建,鐘樓漸漸偏離城中心,為了更好地進行集中報時,所以明神宗萬曆十年在陝西巡撫龔懋賢主持下鐘樓搬遷於現址。

西安:大雁塔,鐘鼓樓,兵馬俑……“十三朝古都”厚重的文化積澱

迎祥觀一角舊照

西安鐘樓整體搬遷,聽起來不可思議,但是操作據說還是挺簡單的。

鐘樓是拆零搬遷重新組建的!聽起來這波操作是不是很牛!其實細想也是有根據的,西安鐘樓為土木工程,榫卯結構,拆零組裝完全可操作!當時遷移時將整體拆散並給零件編號,然後在新址工匠根據圖紙和相應的材料編號進行組裝,如發現損毀立即進行更換,從而達到整體遷移而不改變原貌。現在的古建遷建採用搬遷都是這種方法,所以說西安鐘樓搬遷可謂現代文物搬遷的開山鼻祖了。

西安:大雁塔,鐘鼓樓,兵馬俑……“十三朝古都”厚重的文化積澱

鐘樓榫卯結構圖

這裡有講不完的故事,

藏著說不盡的秘聞。

若你在西安,一定要去一次鐘樓,

這裡你能聽見西安歷史的悸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