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餐飲店,想要把「產品」這個核心做好,就需要先弄懂這三句話

看這篇文章時,我們先明確一個問題:什麼是好產品?

有人說,好產品就是好吃的菜品;

有人說,好產品就是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菜品;

還有人說,好產品就是顛覆傳統,讓人們眼前一亮的菜品。

說得都對,但卻不夠精準。真正的答案其實很簡單,好產品就是能幫助餐飲店賺錢的菜品。

也就是說,那些即便再好吃、再有特色、再便宜的菜品,若不能幫你賺錢,也不能稱作是“好產品”。

開餐飲店,想要把“產品”這個核心做好,就需要先弄懂這三句話

所以經常會有人發出:

“我的菜品明明很好吃,可為啥沒人來吃?”

“我的價格很低了,可為啥還是沒顧客?”

“我添加了好多新菜品,為啥不能吸引更多人?”

諸如此類的疑問。

出現這些現象的根本原因,是他們對產品的理解不夠透徹,他們不是很懂得如何打造好自己的產品。

想要把“產品”這個核心做好,就需要通透地理解下面這三句話:

開餐飲店,想要把“產品”這個核心做好,就需要先弄懂這三句話

1、產品要“好吃”,而不是“正宗”

我有一次出差去鎮江,隨意進了一家賣涼皮肉夾饃的小店,點了份涼皮吃。

老闆是山西人,做涼皮放的是陳醋,對於我這個北方人來說十分滿意,我覺得很是好吃。

可這家店的生意卻十分冷清,我反覆琢磨,才發現,鎮江人喜歡吃稍帶甜味的香醋,而不是酸味很濃郁的陳醋,因此再好吃再正宗的涼皮,本地顧客也是不會買單的。

我不禁想起了2年內開出10家店的陳鵬鵬鵝肉飯店了,這家店的創始人當初把潮汕滷鵝帶到了深圳,就經過了多番改良,把老滷改成了口味更為清淡的鮮滷,因此生意迅速紅火。

很多餐飲店老闆,存在著一個誤區,他們認為正宗好吃的菜品,到哪裡都會受歡迎,實際上卻忽略了本地人的口味和習慣。

記住,“一招走遍天下”這句話,在餐飲行業裡是絕對行不通的。我們應當因地制宜,讓產品符合當地市場。

開餐飲店,想要把“產品”這個核心做好,就需要先弄懂這三句話

2、產品要“超值”,而不是“低價”

幾年前,麻辣香鍋剛火的時候,我們這邊的一個美食城裡就有七家店在賣。他們為了互相搶生意,於是便開始以“低價”的形式來提升性價比,他們認為價格越低,顧客越喜歡。

然而事實上是,生意最好的那家店,根本就沒有走低價的路線。因為低價往往伴隨著低品質,這不是顧客真正所需要的。而那家生意最好的店,也是因為食材更優質,味道更鮮美,從而讓顧客覺得多花錢也值得。

縱觀整個餐飲界,那些做得很大的品牌,也都沒有走低價路線。西貝的白領快餐店人均消費45元,海底撈去年的人均消費達到94.5元,星巴克一杯咖啡普遍在30元以上。

它們之所以如此昂貴還被顧客喜歡,就是因為它們給顧客帶來了好的餐飲體驗,讓顧客感覺花得值。

性價比真正的核心是讓價值超越價格,產品要“超值”,而不是“低價” 。

開餐飲店,想要把“產品”這個核心做好,就需要先弄懂這三句話

3、產品要“往深走”,而不是“往寬走”

這句話的意思是,產品要縱向延伸,而不是橫向延伸。

橫向延伸也就是增加經營品類,擴大產品線,其壞處是口味難以掌控,食材難以管理,顧客認知大幅降低。

縱向延伸則是精專產品,以及以主營產品為基礎,擴展與主營產品相搭配的新產品。

舉個例子,一家只賣麵條的餐飲店,與其增加水餃、涼皮、炒飯等產品,倒不如想法讓自己的麵條更好吃,或者增加一些與麵條相搭配的產品,比如涼菜等。

現實中,有很多小餐館因為經營產品過多,最終自己把自己給拖垮了。並且,我們也可以發現,當今餐飲店的主流趨勢,就是隻做一種品類。

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源於當今時代的兩個特點:信息易獲取、餐飲店供大於求。

信息易獲取,顧客的選項就非常明朗,所以顧客幾乎都會先想好吃啥,再去找相應的店,而並非到了某家店裡,有啥吃啥。

而餐飲店供大於求,顧客就會選擇更為專業的店。比如一家店專賣水餃,而另外一家店又賣水餃有賣烤肉,顧客若想吃水餃,幾乎都會去第一家店吃。

在當今這個拼認知的時代裡,餐飲店的產品應做精不做多,只有做的足夠精,才能讓顧客在想吃某個品類時第一時間聯想到你。

開餐飲店,想要把“產品”這個核心做好,就需要先弄懂這三句話

餐飲人做產品需要明白的三條道理,分別是:

1、符合本地市場

2、讓顧客覺得超值

3、產品應做精不做多

若能同時做到這三點,你的產品自然也就是能幫助你賺錢的產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