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餐饮店,想要把“产品”这个核心做好,就需要先弄懂这三句话

看这篇文章时,我们先明确一个问题:什么是好产品?

有人说,好产品就是好吃的菜品;

有人说,好产品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菜品;

还有人说,好产品就是颠覆传统,让人们眼前一亮的菜品。

说得都对,但却不够精准。真正的答案其实很简单,好产品就是能帮助餐饮店赚钱的菜品。

也就是说,那些即便再好吃、再有特色、再便宜的菜品,若不能帮你赚钱,也不能称作是“好产品”。

开餐饮店,想要把“产品”这个核心做好,就需要先弄懂这三句话

所以经常会有人发出:

“我的菜品明明很好吃,可为啥没人来吃?”

“我的价格很低了,可为啥还是没顾客?”

“我添加了好多新菜品,为啥不能吸引更多人?”

诸如此类的疑问。

出现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他们对产品的理解不够透彻,他们不是很懂得如何打造好自己的产品。

想要把“产品”这个核心做好,就需要通透地理解下面这三句话:

开餐饮店,想要把“产品”这个核心做好,就需要先弄懂这三句话

1、产品要“好吃”,而不是“正宗”

我有一次出差去镇江,随意进了一家卖凉皮肉夹馍的小店,点了份凉皮吃。

老板是山西人,做凉皮放的是陈醋,对于我这个北方人来说十分满意,我觉得很是好吃。

可这家店的生意却十分冷清,我反复琢磨,才发现,镇江人喜欢吃稍带甜味的香醋,而不是酸味很浓郁的陈醋,因此再好吃再正宗的凉皮,本地顾客也是不会买单的。

我不禁想起了2年内开出10家店的陈鹏鹏鹅肉饭店了,这家店的创始人当初把潮汕卤鹅带到了深圳,就经过了多番改良,把老卤改成了口味更为清淡的鲜卤,因此生意迅速红火。

很多餐饮店老板,存在着一个误区,他们认为正宗好吃的菜品,到哪里都会受欢迎,实际上却忽略了本地人的口味和习惯。

记住,“一招走遍天下”这句话,在餐饮行业里是绝对行不通的。我们应当因地制宜,让产品符合当地市场。

开餐饮店,想要把“产品”这个核心做好,就需要先弄懂这三句话

2、产品要“超值”,而不是“低价”

几年前,麻辣香锅刚火的时候,我们这边的一个美食城里就有七家店在卖。他们为了互相抢生意,于是便开始以“低价”的形式来提升性价比,他们认为价格越低,顾客越喜欢。

然而事实上是,生意最好的那家店,根本就没有走低价的路线。因为低价往往伴随着低品质,这不是顾客真正所需要的。而那家生意最好的店,也是因为食材更优质,味道更鲜美,从而让顾客觉得多花钱也值得。

纵观整个餐饮界,那些做得很大的品牌,也都没有走低价路线。西贝的白领快餐店人均消费45元,海底捞去年的人均消费达到94.5元,星巴克一杯咖啡普遍在30元以上。

它们之所以如此昂贵还被顾客喜欢,就是因为它们给顾客带来了好的餐饮体验,让顾客感觉花得值。

性价比真正的核心是让价值超越价格,产品要“超值”,而不是“低价” 。

开餐饮店,想要把“产品”这个核心做好,就需要先弄懂这三句话

3、产品要“往深走”,而不是“往宽走”

这句话的意思是,产品要纵向延伸,而不是横向延伸。

横向延伸也就是增加经营品类,扩大产品线,其坏处是口味难以掌控,食材难以管理,顾客认知大幅降低。

纵向延伸则是精专产品,以及以主营产品为基础,扩展与主营产品相搭配的新产品。

举个例子,一家只卖面条的餐饮店,与其增加水饺、凉皮、炒饭等产品,倒不如想法让自己的面条更好吃,或者增加一些与面条相搭配的产品,比如凉菜等。

现实中,有很多小餐馆因为经营产品过多,最终自己把自己给拖垮了。并且,我们也可以发现,当今餐饮店的主流趋势,就是只做一种品类。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源于当今时代的两个特点:信息易获取、餐饮店供大于求。

信息易获取,顾客的选项就非常明朗,所以顾客几乎都会先想好吃啥,再去找相应的店,而并非到了某家店里,有啥吃啥。

而餐饮店供大于求,顾客就会选择更为专业的店。比如一家店专卖水饺,而另外一家店又卖水饺有卖烤肉,顾客若想吃水饺,几乎都会去第一家店吃。

在当今这个拼认知的时代里,餐饮店的产品应做精不做多,只有做的足够精,才能让顾客在想吃某个品类时第一时间联想到你。

开餐饮店,想要把“产品”这个核心做好,就需要先弄懂这三句话

餐饮人做产品需要明白的三条道理,分别是:

1、符合本地市场

2、让顾客觉得超值

3、产品应做精不做多

若能同时做到这三点,你的产品自然也就是能帮助你赚钱的产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