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身革命:這位正師職幹部,也曾三過家門而不入!

獻身革命:這位正師職幹部,也曾三過家門而不入!

獻身革命:這位正師職幹部,也曾三過家門而不入!‖老家許昌

文‖葛國楨

供圖‖北京市海淀幹休所

他離家參軍以後,因為南征北戰,工作繁忙,到1968年一直沒有回過老家。在這20多年裡,他先後參加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很多次戰鬥,如襄樊戰役、苑西戰役等,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後,他又去了朝鮮戰場。據他後來回憶說,他一共在許昌的家門口路過三次,但都沒有機會回家看看。

他,就是正師職幹部馬惠卿。

馬惠卿(1927—2001年),河南省許昌市魏都區新興辦事處潘窯社區人。1927年2月出生,1945年10月入伍,1946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4年3月離職休養。正師職。

據北京市海淀幹休所一份資料,馬惠卿在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冀魯豫軍區六一四部隊副班長、班長、副排長兼司務長,晉冀魯豫軍區冀獨四旅供給處會計,二野十縱二十八旅政治部武工隊分隊長、中隊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南軍區獨四師後勤部科員,志願軍工兵供應站科員,志願軍工指供應科副科長、財務科副科長,工兵器材處組織計劃科科長,工兵器材部計劃處計劃科科長,軍委工程兵器材部組織計劃處副處長,軍委工程兵後勤部機械器材管理處處長、生產管理處處長,國家建材部軍管會軍管,軍委工程兵後勤部機械運輸處處長、機械處處長,軍委工程兵後勤部戰勤處處長,總參工程兵部機械檢修處處長等職。

馬惠卿親身經歷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對越自衛反擊戰等,參加過著名的襄樊戰役、苑西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挺進大別山等戰役戰鬥。榮立大功一次、三等功三次。榮獲解放獎章、勝利功勳榮譽章等。

2018年7月,馬惠卿的老家——許昌市魏都區潘窯社區整理村史,邀請彭春嶺、葛國楨、賈鳳翔、陳世杰等市區文史工作者走進社區,與社區居民座談,收集整理與潘窯有關的人文歷史資料。座談中,大家都不約而同談到馬惠卿。

馬惠卿是從潘窯社區走出的正師職軍隊幹部,他雖然長期離開家鄉,但家鄉情結很濃,能幫的忙從不推脫。鄉親每次去北京到他家,他都格外高興,熱情接待,非常親切地問長問短,很仔細地打聽著家鄉發生的一切變化,還不容分說讓來人在他家吃飯。他也回過幾次老家,看見村裡的每一個人特別是老年人都很親,問這問那。

居民李鳳岐,今年73歲,原籍在河北省鹽山縣常莊鄉三官廟村,1945年隨父親落戶到許昌市魏都區潘窯村,曾任村辦企業負責人,魏都區政協委員。上世紀七十年代以後,潘窯村裡興辦集體企業,李鳳岐作為村辦企業的業務負責人,經常到全國各地出差。為了給村裡辦事,也為了節省經費,到北京他經常去馬惠卿家裡,對馬惠卿的情況比較熟悉。

劉君霞是潘窯社區居委委員,婦女主任,馬惠卿的侄媳,也親耳聽到過許多關於大伯的往事。

另外,潘窯社區的多位居民也參與了座談,講述了不少和馬惠卿有關的往事,他們說起馬惠卿,許多情景好像昨天才發生的一樣清晰地浮現在眼前……

獻身革命:這位正師職幹部,也曾三過家門而不入!

投筆從戎

馬惠卿出生於1927年2月,原名馬永慶,馬惠卿是他到部隊以後改的名。他自幼聰明好學,性情倔強,因為家境較好,從小學一直上到了中學。1943年前後,許昌縣槍桿劉附近有一所師範學校,據說是當時河南省僅有的兩所師範學校之一,馬惠卿當時就在這所學校裡讀書。

有一天,學校裡一位學生家裡不幸出事,這名學生面臨失學危險,情急之下,不少同學都想方設法捐款幫助他上學。馬惠卿手頭沒有錢,就把他伯(許昌一帶俗稱大)的一隻洋車內胎偷出家門變賣,資助同學了。他本以為這事兒做得神不知鬼不覺,誰知道很快就被家裡發現了。父親以為他不務正業亂花錢,一頓嚴厲呵斥之後,怒罰他跪在地上,半天之內不準起來。馬惠卿不敢違抗父命,在地上跪了整整一個下午。

第二天早起,父親讓馬惠卿去街裡的井臺上挑水。那時候,村裡人吃水不像現在,家家戶戶都有自來水,要吃水都是用鉤擔挑著水桶到公用的井裡去挑。馬惠卿挑水去了半天也沒回來,家裡人等急了就趕緊去找。發現鉤擔、水桶都在井臺上放著,人卻不見了蹤影。

家裡人害怕馬惠卿尋短見跳井,趕忙派人用繩子綁著抓鉤在井水裡打撈,打撈來打撈去沒有發現任何東西。大家又想他是不是跑到親戚家去了,趕緊派人到遠近親戚家裡尋找。馬惠卿有一個姐姐,遠在漢口,家裡也派人去找,結果都沒有找到他。

馬惠卿去了哪裡呢?原來,性情倔強的他,目睹當時國家危亡抗戰形勢,早就不想在學校唸書了。藉著這個機會,他約了幾個同學,有潘窯村的劉彬、劉慶、孫水中等,一商量瞞著家人離開老家當兵去了。那時候,他們打聽到有一個許昌老鄉彭國政(現許昌市東城區半截河街道辦事處李莊社區人)任抗日挺進軍第一縱隊團長,專門打小日本,在豫北湯陰、廣武、鞏縣等地守衛黃河,就投奔彭國政的部隊去了。

獻身革命:這位正師職幹部,也曾三過家門而不入!

三過家門

第一次是1949年大軍南下時,據說有一天晚上,一支解放軍部隊駐紮在許昌的槍桿劉附近。戰士們還沒安頓好,就開始幫助老鄉打掃院子挑水。忙碌中,房東聽見一個部隊首長說話的聲音很親切,就冒然對他說:“首長說話這口音,可像俺這一片兒的人。”誰知道那位首長笑著說:“老鄉,我就是咱這一片兒的,俺老家就在潘窯。”房東很感意外,連忙問他家裡現在還有誰,勸他抽時間回家看看。那位首長表情有些黯然地說:“我沒有時間回家,以後有機會再說吧。”

頭天晚上他們開了很長時間的會,第二天天沒亮部隊就出發了,房東後來遇到潘窯村的人,專門提到這件事。聽他描述了那位首長的相貌後,潘窯的人肯定地說:“他就是俺村早年出去的馬永慶。”

潘窯村緊鄰京廣鐵路線,每一趟列車都要從村邊開過。解放初期的一天,村裡不少人正在路邊的田野裡幹活,一列火車從人們面前呼嘯而過,一個車窗裡忽然有人扔出一封信來。有人撿到這封信,見信封上寫著讓潘窯村馬永慶家人收。

這封信據說是他從車上扔下的,信的內容大致是問候他多年以前的老朋友老同學的情況,問候家裡的情況,他因為工作繁忙沒有時間回家探望等等。在信裡他還說到,以前南征北戰沒有固定的地點,沒時間回家也沒有時間寫信,現在他已在北京安家了,家裡回信可以按地址寄給他了,有人到北京辦事也可以到家裡找他。

據說,他媽接到這封信以後,哭了好幾天。這是他第二次過家門而不入。

還有一次,據說是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期,有一次他陪同軍隊領導來濟南軍區檢查工作回過許昌,因為時間緊張,他不願意耽誤大家,再一次錯過了回家看看的機會。

知道這件事以後,不少人說他正直得有些過了,怎麼幾十年都不回家看看呢?何況家裡還有自己的親爹孃呢!他說:“每個人都有七情六慾,離開老家幾十年,說我不想家那是假的。自古忠孝不能兩全,相對於革命工作來說,回家看看是私事,我不能因為私事而耽誤自己的工作。”

兩袖清風

馬惠卿參加革命工作大半生,南征北戰幾十年,參加過大小戰役戰鬥幾十次,為黨和人民的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但他從未想過自己的功勞,向黨要待遇,要享受,搞特殊。幾十年來,他工作幾經變換,職務不斷提升,但始終保持艱苦樸素的優良作風,對黨忠誠,工作努力,生活儉樸,兩袖清風。

作為軍委工程兵後勤部的主要領導之一,馬惠卿經常與陳士榘、楊得志等軍隊領導人見面,向他們請示彙報工作。馬惠卿幹練的作風,過人的才能,經常受到首長們的誇讚。

1979年2月17日,對越自衛反擊戰打響,戰爭有云南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兩個作戰方向,分為三個階段進行。雲南省作戰由臨時調任的熟悉越軍戰法的昆明軍區司令員楊得志指揮;廣西壯族自治區作戰由當時的廣州軍區司令員許世友指揮。

期間,馬惠卿作為軍委工程兵後勤部機械運輸處處長(後改任戰勤處處長),跟隨楊得志司令員奔赴前線,連續翻山越嶺視察陣地,從不言疲乏,始終保持旺盛的精力。據說,楊得志司令員在不同場合多次誇他:“還是人家老馬,都這麼大歲數了,身體還這麼好,工作這樣繁忙,從沒見他喊過累,他的精神特別值得大家學習。”

上世紀七十年代的一年春季,潘窯村拖拉機的一個齒輪壞了,那時候拖拉機就是村裡的半個家業,種地運輸全靠它。為了儘快修好拖拉機不耽誤使用,村裡派李鳳岐去東北買配件,在北京換乘列車時有兩天空隙,李鳳岐沒地方去,就去了馬惠卿家裡。李鳳岐的姥姥家是潘窯的,按輩分李鳳岐喊馬惠卿舅舅。到馬惠卿家裡時,正碰上馬惠卿跟一個人發脾氣。

原來,那個人是給馬惠卿送戲票的,馬惠卿問他:“戰士們有沒有?”當得知這戲票只送給領導們時,馬惠卿堅決地說:“戰士們沒有,我也不要。這戲票還請你拿回去吧!”那個人滿面羞愧地走了。

馬惠卿的愛人曹淑英對李鳳岐說:“你舅就這脾氣,幹啥事都是先想著戰士,想著別人,工作幾十年從來不佔公家一分錢便宜。”

馬惠卿曾經在長沙高等工程兵軍官學校學習,在北京定居後,不斷有昔日的同學和老家的鄉親來找他敘舊、辦事,馬惠卿雖然負責後勤工作,但從來沒有以公家的名義招待過客人,都是在自己家裡弄幾個小菜,自己做餡包餃子。他曾經對李鳳岐說:“經常來找你舅的人多,我這裡也沒啥好飯,四個菜,一頓餃子,親親熱熱拉家常。我的工資雖然不少,但家裡還有兩個孩子,開支很大,招待客人我就這標準,不講檔次。”

當有人背後說他有權不用太傻時,他說:“當年我們在大別山打仗時,一天只吃一把黑豆,比起那時候,現在的日子不知道要好多少倍。”

有一年,村裡又派李鳳岐等人到北京辦事,他們又很自然地到了馬惠卿家裡。每次去他家又是吃又是喝的,老家人也覺得不好意思。去的時候就想給他帶點什麼。當時老家也沒有什麼好東西,李鳳岐他們給馬惠卿帶去了兩魚鱗袋紅薯粉條、兩塑料壺小磨香油。誰知道馬惠卿見了東西以後,立刻就發火了,他說:“你們咋拿來的東西,回去時咋給我拿走!咱們共產黨不興送禮收禮這一套。”沒辦法,李鳳岐他們走的時候只好把東西又帶回來了。

獻身革命:這位正師職幹部,也曾三過家門而不入!

故土情深

馬惠卿參加革命20多年沒有回過老家,心裡始終充滿了對故土的懷念牽掛之情。

1968年秋,馬惠卿和濟南軍區的首長一起到許昌城南一個部隊駐地視察工作,這個部隊駐地緊鄰潘窯村。開了一夜的會,第二天早上,馬惠卿老早就起了床,自己一個人悄悄回到了久別的老家村莊。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當他見到熟悉而陌生的村莊,見到分別多年的父老鄉親,那種發自內心的激動之情可想而知,他拉著親人的手問短問長,好像有說不完的話,全然忘記了時間。

後來因為找不到首長,可把警衛人員嚇壞了,當他們焦急萬分四處尋找時,馬惠卿回來了。聽完警衛人員的話,馬惠卿哈哈一笑說:“我到自己家了,你們還不放心嗎?有啥好緊張的?”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為方便犁地耙地打場運輸,潘窯村群眾想買一臺拖拉機。那時候還是計劃經濟時代,買一斤煤油都要憑票,何況一臺拖拉機?縣裡、鄉里都沒有指標。為難之際,村裡人想到了馬惠卿,託人找到他說明了來意。

面對此事,一向沒有開口求過人的馬惠卿很是為難,但最終沒有拒絕。他後來託在河南省委工作的同學王輝批了一臺拖拉機的購買指標給了潘窯,據他說,這是他唯一一次開口求人辦事。

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馬惠卿到了光榮離休的年齡。時間充裕了,他回老家的機會也多了。潘窯村的人至今都還記得,馬惠卿每次回來,都很平易近人,不管見了誰都問長問短。看見別人下地幹活,他也要去,和大家一起拉耬耩地,給大家講述趣事,有說有笑。

辦事儉省節約是馬惠卿多年養成的習慣,回到家鄉也不例外。那一年,他母親因病去世,他接到信後特意從北京趕回來,心情很悲痛。操辦喪事時,聽家人說準備安排一班國樂隊,馬惠卿堅決反對,他說現在各級政府都在倡導勤儉辦事,既然別人家辦事都沒搞,咱家裡也不要搞這個特殊。

1995年前後,馬惠卿因病住院,被醫生診斷患了肺癌。他非常樂觀,以積極的心態和病魔作鬥爭。後來癌細胞擴散到身體的其它部位,導致他的一隻眼睛失明。之後因為身體條件每況愈下,他再也沒有回過老家。病床上,馬惠卿依然惦掛著家鄉的一切,每逢老家來人總是問這問那,精神煥發,根本就看不出是一個大病在身的人。

2001年10月,馬惠卿因病情復發,醫治無效,不幸在北京去世,終年74歲。馬惠卿的愛人曹淑英,山東蓬萊人,他有兩個女兒,都在北京工作。

獻身革命:這位正師職幹部,也曾三過家門而不入!

(文中圖片由北京市海淀幹休所提供,版權歸北京市海淀幹休所所有,在此表示誠摯的感謝。)

【作者簡介】葛國楨,常用筆名柯崢、草木、野草等,河南鄢陵人。曾任鄉村教師、基層通訊員、企業政工師等,現為許昌人民廣播電臺編輯、記者,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出版有《冷暖人生》、《燕子飛來》等個人文集,主編出版5卷本的《天下庾氏文化之根》叢書,曾獲全國報告文學優秀作品獎、河南省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作品獎、首屆“茅山杯”全國微型文學大獎賽優秀作品獎、中國鄉土文學獎等。

愛許昌老家,看“老家許昌”。 老家許昌,情懷、溫度、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