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五年級的教育是孩子一生至關重要的節點

家長們都很關注孩子的中考、高考,認為這些才是對孩子一生至關重要的節點。

但實際上,孩子這些大考中的表現卻是在小學兩個階段定型的,這就是孩子的四、五年級。

教育界有句諺語:一二年級相差不大,三四年級兩極分化,五六年級天上地下!

相信各位爸爸媽媽在生活中也經常聽見這樣的話。

如何才能讓孩子在每個階段都不“掉鏈子”?我們做家長的應該做點什麼呢?

今天,想給大家分享一位班主任提供的小學不同階段的學習策略。

01

一二年級該做些什麼?

小學階段是培養習慣的關鍵期,一二年級又是最佳期,一二年級打好基礎,將來就會輕鬆加愉快。要養成那些學習習慣呢?

✔ 認真準備的習慣

我們要求孩子根據每天的課表,開始可以在父母的幫助下準備好明天所需的學習用品、每節課所需的學習用品。

開始可以由我們提醒孩子準備,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相信孩子逐漸能獨立準備好所需的學習用品。

✔ 先寫作業再玩的習慣

一年級學生的注意隨意性強,他們往往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能集中注意,認真觀察,而一些在他們看來乏味的東西則不免會心不在焉。

如果孩子做作業喜歡邊做邊玩,所謂的日程安排就幾乎無從談起。每天光是做作業這一項,就幾乎佔去了所有的課餘時間,等到作業做完,就該洗了睡覺,孩子完全沒有時間做“自己的事”。

四,五年級的教育是孩子一生至關重要的節點


一旦孩子在一二年級的時候習慣了先玩後寫、邊寫邊玩,以後想要糾正就很難了。

✔ 生活中有意識引導

比如:在生活中讓孩子認識立體圖形,讓孩子感知每個面都是什麼形狀?組合在一起,又能得到什麼形狀?從不同的面觀察,看到的是一樣嗎?

有意識收集生活中的形狀,將來在課堂上遇到時,孩子能比較快的在腦海中浮現對應圖形。

要知道,應用題本就來自於生活,真實的生活體驗會加深孩子對於“應用題”的理解。

02

三四年級怎麼辦?

小學一二年級是學習比較平穩的時期,一般不會出現大的問題。只要學習努力,聽老師和家長的話,取得好的成績並不太難。

在一二年級,“語數雙百”司空見慣,90分以下一般就算差成績了。然而,就在這“美好”的背後,不少學生就已經種下了“三四年級分化”的種子。

不是孩子不聰明,而是視野太窄,思考問題的方式和習慣出了問題。

低年級是“形象思維”為主,到了中高年級就變成了“抽象思維(邏輯思維)”為主,突然轉變,孩子難免不適應。

孩子的“思維準備”沒能做好,年級不斷升高卻仍然按以往的思維方式去學習和思考,當然會變得很吃力,於是就被分化下來了。除了讓孩子保持好的學習習慣,我們孩子可以做些什麼呢?

➤ 學會利用內隱記憶

心理學家發現,大腦中除了存在可以明確表達出來的外顯記憶以外,還存在自己並不知曉的內隱記憶。

例如,在“再學習的節省”實驗中,讓學生接觸一遍幾十個偏僻單詞,幾天後,學生已經對這些單詞沒有任何外顯記憶,但讓學生來背誦曾經接觸過的單詞,花費的平均次數會比背那些沒接觸過的單詞更少。


內隱記憶告訴我們:僅僅是簡單地接觸,學習也會不知不覺地、內隱地發生。

比如說,孩子寫英語閱讀題題時,百思不得其解,以為做不出來,暫時放在一邊,卻突然間,想起某個單詞的意思,然後順利答題。

這就告訴我們,在生活中一定要讓孩子多學、多記。

四,五年級的教育是孩子一生至關重要的節點


例如:出門的時候,我們可以問問孩子廣告牌上的英語什麼意思?

看見桃花的時候,可以問問孩子是否知道關於桃花的詩。

生活中全是知識,孩子學起來並不累,為什麼不試試呢?

這些生活中無意學會的知識終有一天會成為孩子學習中的“金鑰匙”。

➤ 學習知識貪牢不貪多

學習的知識是環環相扣的,如果其中某個環節缺失,後面的就很難趕上來,越學越累。

小學分解質因數沒掌握紮實,分數加減必定夠嗆,到了初中更為抽象的分解因式就很難理解了,更不用說高中虛數的運算等內容。

“下雨天背棉花,越背越重”,形象地說明了這種情況。

所以在三四年級的時候,我們最需要做的是不讓孩子在某種概念、某類題上含糊了事,更不能讓孩子偏科。

一旦發現孩子某塊知識點掌握不牢固,一定要督促孩子弄清楚、學好它。

➤ 千萬不要依賴課外輔導班

這是很多爸爸媽媽會犯的誤區,孩子上課沒有聽懂我們就在課下為他補習,這是不正確的!

我們大部分學生,70%以上的知識都是在課堂上學習獲得的,不要想著課後自己去自學,自學的成本是很高的(特備是對於那些有難度的知識),那基本等於放棄了這些知識。

建議我們在生活中抓住小學生喜歡模仿的天性,留一項作業,模仿教師的講課,回家給爸爸媽媽當會小老師,複述所學的內容。讓孩子在講課的過程中把所學的內容進行了複習。

03

五六年級怎麼辦?

進入五六年級後,孩子的學習習慣等已經基本養成,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幫助孩子在學習中“錦上添花”。有一些提高孩子成績的小竅門,一起看看吧!

▣ 學習資料貴精不貴多

進入五六年級時,孩子作業增多,我們給孩子購買的課外學習資料也增多。

但是爸爸媽媽知不知道最好的學習資料是什麼呢?——是老師的教案!

老師有多年教學經驗,在上課前都會針對不同情況的學生做好了相應的教學準備,而且有的老師教案上有關於孩子課下作業的反思、學習的重難點。

有一位老師朋友曾告訴我,很多老師備課之前都會把世面上的輔導資料買來參考。

所以我們找老師,借老師的教案來學習,複印就好。

▣ 轉變學習思維

很多孩子明明很努力但是成績依舊得不到提高,為什麼?

因為孩子學習的時候還是“學生思維”,對題目的理解、考點的把握還停留在較低的水平。

而具有“教師思維”的孩子,往往能跳出題目來看問題,在考試的時候能一眼看出考點。

但是,講課的是一批人、出題的是一批人,而考試的又是另一批人。

孩子的知識、閱歷都有限,怎麼能準確揣摩出題者的想法呢?

很簡單,把思維向老師靠攏,老師看多的、寫的多,可以說出卷人肚子裡的“蛔蟲”。

孩子進入高年級後,對知識也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我們可以找一些小學老師的論文、發表的文章來讓孩子看。

一些更簡便的方法及具體考點下命題類型的總結常見於教師論文中,讀來收效很大。

有些孩子走著走著就跑起來了,勢如破竹;有些孩子卻跑著跑著就跑不動了,爸爸媽媽看在眼裡,急在心裡。

但是我們要明白:不同的孩子有著不同的成長道路和成長環境,最關鍵的是多和孩子相處,才能找到最適合孩子的“成長配方”!

要知道前方的道路漫長得很,跑多快不重要,能夠享受奔跑的感覺、跑的穩和遠才最重要。

四,五年級的教育是孩子一生至關重要的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