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岞歷史最悠久的學堂——后里社學

【后里社學】

小岞歷史最悠久的學堂——后里社學


“后里社學”遺址位於惠安縣小岞鎮後內村李文會故居內(古為泉郡惠邑卅一都黃坑鋪小岞后里),是明代惠安縣黃坑鋪(小岞巡檢司)六所社學之一。

小岞歷史最悠久的學堂——后里社學

小岞歷史最悠久的學堂——后里社學

據文獻《惠安政書(社學篇)》載,社學者,一社之學也。百又十戶為裡,裡必有社,故學於裡中者,名社學雲。

小岞歷史最悠久的學堂——后里社學

小岞歷史最悠久的學堂——后里社學

李文會故居在明隆慶四年(1570年)經創辦過學堂,俗稱"后里社學",直至解放初期,是小岞歷史最悠久的學堂,立“社學”以養蒙斂賢才,讓鄉民養成了良好的家風家教。

小岞歷史最悠久的學堂——后里社學

社學是官立的用於啟蒙的一種教育組織形式,始創於至元二十三年(1286),元制50家為一社,每社設學校一所,擇通曉經書者為教師,施引教化,農閒時令子弟入學,讀《孝經》、《小學》、《大學》、《論語》、《孟子》,並以教勸農桑為主要任務。

明承元制,各府、州、縣皆立社學,以教化為主要任務,教育15歲以下之幼童;教育內容更包括御製大誥、本朝律令及冠、婚、喪、祭等禮節,以及經史歷算之類。

清初令各直省的府、州、縣置社學,每鄉置社學一所,社師擇"文義通曉,行宜謹厚"者充補。凡近鄉子弟,年12以上,20以下,有志學文者,皆可入學肄業,入學者得免差役。

明清兩代,社學成為鄉村公眾辦學的形式,帶有義學性質,多設於當地文廟、宗祠。社學一直是為封建統治服務的地方文教機構,直至清末而終結。

小岞歷史最悠久的學堂——后里社學

“后里社學”民國時期改為國民小學,仍設在李文會故居里,直至解放後遷新址改為後內學校(含螺山、新橋),行政村設立後析分為三(後內、新橋、螺山)學校。

小岞歷史最悠久的學堂——后里社學

2018年中秋,李文會故居舉行“后里社學”遺址揭牌儀式,重現“社學”光輝歷史。結合“李文會歷史文化“研究,打造集李文會故居、后里社學遺址、南宋宰相李文會歷史紀念館、千年古井、閩南宗祠文化、民間信仰文化為一體的名人故居旅遊景點,推動小岞人文旅遊資源,共同繪就小岞生活藝術島美好藍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