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店、转型、退出中国—外资商超为何集体掉队?

关店、转型、退出中国—外资商超为何集体掉队?

“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用这句话来形容外资商超目前在中国的境况一点都不为过。前不久,一篇名为《再见,家乐福!》的文章刷爆网络,究其原委原来是“家乐福与腾讯、永辉签订了中国潜在投资意向条款,将会把重心转向电商”,这场“被退华”的风波最终以官方辟谣收场。

不过,流言并非空穴来风,数据显示,从2009年开始,家乐福在中国的单店业绩就开始持续下滑,与95年刚进入中国市场的辉煌时刻相比,可以说是江河日下。无独有偶,据赢商网消息,今年上半年,30家关店的商超中,沃尔玛、家乐福、永旺以及美思佰乐这些外资商超就占去了25家,占比超过八成。而其中,沃尔玛更是首当其冲,占了16家。

想当初,这些外资商超刚进入中国时,在一二三线城市迅速扩张跑马圈地,各地甚至出现了门还没开就有一大批人在排队等候的场面,盛况一度可以用“躺着赚钱”来形容。只是,随着电商的冲击和零售模式的日新月异,传统商超集体进入了寒冬期,而外资商超因为广撒网体量大的问题,在“求变”的节骨眼上,行动会更加滞后而缓慢。

曾经,面对电商的虎视眈眈,并没有引起线下商超的足够重视,而今随着阿里、腾讯两大互联网巨头攻入线下,传统商超纷纷站队谋求转型。截至目前,全国性的商超中的大多数已经完成AT的站队,银泰、三江购物、百联集团、联华超市、新华都和高鑫零售“站队”阿里系,永辉、步步高、家乐福、华润万家、沃尔玛则加入京腾(京东+腾讯)系。从敌对到合作,“钱景”不好说,但却势在必行。

传统商超受电商冲击明显

正如家乐福“投怀”腾讯着力发展电商业务,传统商超自救的第一招就是跟随移动互联网大潮推出线上APP,例如大润发飞牛、家乐福商城、永辉APP、物美多点等。但是在全网线上流量基本上被天猫与京东垄断的环境下,商超们想要发力线上,必须以补贴来吸引流量,而补贴只能造成的短暂性繁荣。

与此同时,近年来无论是天猫超市还是京东超市,巨头们纷纷成立独立的商超部门来管理“线上商超”,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与运维能力很快将原本线下的一大批消费者吸引到线上,再加上原本就具优势的物流系统,哪怕是购买“柴米油盐酱醋茶”这样的生活用品,消费者已然养成线上购物的习惯了。所以传统商超想跳出阿里和京东包围独立发展线上,可以说的难上加难。

加之传统商超普遍存在品牌同质化、消费体验差、基础设施落后,来回时间成本高,停车难等问题的存在,更加速了消费者主动拥抱电商的步伐,对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来说尤其如此。

租金和人力成本升高,利润空间锐减

在上半年关闭的门店中,绝大多数经营的时间超过5年,最长的更是达到15年。虽然商超将关店的原因归结于租约到期或区域战略调整,但也难掩因租金上涨所陷入的窘境。除了客流减少,大卖场租金与人工成本的上涨也是迫使众多商超选择关店的因素之一。“租约到期,租金翻倍”,对于签约时间较长的大型商超来说,续约时租金翻两到三倍的情况并不罕见。

所以在实体商圈曾流行过一个段子,“七匹狼做地产、美的做地产、苏宁国美阿里巴巴都在做地产,神奇的地产啊,让72行最后都殊途同归”。房地产热火朝天,这要求商业实体经营必须跟上租金的涨幅,如果跟不上那就只能“关门大吉”了。早在两年前,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16 年中国连锁百强”榜单就已指出,虽然大型超市销售额整体增幅 1.5%,但是净利润连年亏损的比比皆是,而这与场地租金的刚性上涨不无关系。

除此之外,人工成本的上涨也成为阻碍大型商超扩张的因素之一。曾经的劳动力市场70后、80后是顶梁柱,但随着经济转型劳动力更新换代,90后、95后这些崇尚自由追求个性的新一代已经很难像他们的父辈的那样愿意从事重复枯燥的劳动,对于大型商超来说,想要用低劳动成本来留人已经是不可能的事。

新消费业态正处于爆发期

就在大型商超纷纷陷入关店潮,不转型不创新就得死的节骨眼上,“新零售第一样本”盒马鲜生横空出世。以盒马鲜生为代表的新零售颠覆了传统商超经营要素中“人货场”以“货”为本的原则,在马云抛出的新零售时代,一切以“人”为中心。新一代的核心消费群体更加注重消费的体验、消费的个性化和消费者主权的维护,所以新零售所搭建的场景必须是有温度、有诚意、有创意的体验和服务。

生鲜市场原本是传统商超有别于线上电商最大的优势所在,如今随着这些后起之秀们打通一小时快送等物流服务,原本就薄弱的超市客流又被抢走,传统商超们终于坐不住了。而以盒马鲜生为代表的新零售模式也让商超们似乎看到了起死回生的“灵丹妙药”,他们希望通过这一新业态来拉动自己的整体流量。

永辉的超级物种,天虹的sp@ce,新华都的海物会,步步高的鲜食演义、百联的RISO系食,大润发的大润发优鲜,物美的杭州近江店,联华的精选未来店……入局者仍在前赴后继,各大商超纷纷推出以盒马为版本的新零售业态。

是风险,还是生机?

马云曾说过,很多人输就输在,对于新兴事物,第一看不见,第二看不起,第三看不懂,第四来不及。根据QuestMobile发布的2018上半年报告显示,综合电商行业用户规模直逼8亿,行业渗透率突破70%,用户增速放缓,线上流量趋于饱和。对于传统商超来说,错过了电商红利的爆发期,现在入手已为时已晚。

而跟风新零售的结果也仍待商榷,至少目前来看不容乐观。根据永辉超市2017年年报显示,永辉云创(含永辉生活店、超级物种、永辉生活等新业态)2017年营业收入5.66亿,营业利润为-3.5亿元,净利润亏损2.67亿元。前有腾讯这个巨头加持,后有生鲜供应链这一优势业务,在如此地利人和的大环境下,如果连永辉的新零售业态都没能实现盈利,那只能归咎于“天时”不对,即新零售的风口也存在泡沫。

而新零售的“活样本”盒马鲜生除了公布过上海金桥首店2016年盈利之外,从未公布过其他店的盈利情况,可以说是是典型的报喜不报忧。传统商超们像抓住救命稻草一般地将其概念模式全盘照搬,渴望从新零售的风口中分得线下流量的大饼,到头来有可能只是画饼充饥。

固步自封被淘汰,贸然跟进有风险,传统线下商超的确是进退维艰,而对盘子大转型慢、不清晰中国零售环境的外资商超来说更是考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