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店、轉型、退出中國—外資商超爲何集體掉隊?

關店、轉型、退出中國—外資商超為何集體掉隊?

“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宴賓客,眼見他樓塌了”,用這句話來形容外資商超目前在中國的境況一點都不為過。前不久,一篇名為《再見,家樂福!》的文章刷爆網絡,究其原委原來是“家樂福與騰訊、永輝簽訂了中國潛在投資意向條款,將會把重心轉向電商”,這場“被退華”的風波最終以官方闢謠收場。

不過,流言並非空穴來風,數據顯示,從2009年開始,家樂福在中國的單店業績就開始持續下滑,與95年剛進入中國市場的輝煌時刻相比,可以說是江河日下。無獨有偶,據贏商網消息,今年上半年,30家關店的商超中,沃爾瑪、家樂福、永旺以及美思佰樂這些外資商超就佔去了25家,佔比超過八成。而其中,沃爾瑪更是首當其衝,佔了16家。

想當初,這些外資商超剛進入中國時,在一二三線城市迅速擴張跑馬圈地,各地甚至出現了門還沒開就有一大批人在排隊等候的場面,盛況一度可以用“躺著賺錢”來形容。只是,隨著電商的衝擊和零售模式的日新月異,傳統商超集體進入了寒冬期,而外資商超因為廣撒網體量大的問題,在“求變”的節骨眼上,行動會更加滯後而緩慢。

曾經,面對電商的虎視眈眈,並沒有引起線下商超的足夠重視,而今隨著阿里、騰訊兩大互聯網巨頭攻入線下,傳統商超紛紛站隊謀求轉型。截至目前,全國性的商超中的大多數已經完成AT的站隊,銀泰、三江購物、百聯集團、聯華超市、新華都和高鑫零售“站隊”阿里系,永輝、步步高、家樂福、華潤萬家、沃爾瑪則加入京騰(京東+騰訊)系。從敵對到合作,“錢景”不好說,但卻勢在必行。

傳統商超受電商衝擊明顯

正如家樂福“投懷”騰訊著力發展電商業務,傳統商超自救的第一招就是跟隨移動互聯網大潮推出線上APP,例如大潤發飛牛、家樂福商城、永輝APP、物美多點等。但是在全網線上流量基本上被天貓與京東壟斷的環境下,商超們想要發力線上,必須以補貼來吸引流量,而補貼只能造成的短暫性繁榮。

與此同時,近年來無論是天貓超市還是京東超市,巨頭們紛紛成立獨立的商超部門來管理“線上商超”,強大的資源整合能力與運維能力很快將原本線下的一大批消費者吸引到線上,再加上原本就具優勢的物流系統,哪怕是購買“柴米油鹽醬醋茶”這樣的生活用品,消費者已然養成線上購物的習慣了。所以傳統商超想跳出阿里和京東包圍獨立發展線上,可以說的難上加難。

加之傳統商超普遍存在品牌同質化、消費體驗差、基礎設施落後,來回時間成本高,停車難等問題的存在,更加速了消費者主動擁抱電商的步伐,對伴隨互聯網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來說尤其如此。

租金和人力成本升高,利潤空間銳減

在上半年關閉的門店中,絕大多數經營的時間超過5年,最長的更是達到15年。雖然商超將關店的原因歸結於租約到期或區域戰略調整,但也難掩因租金上漲所陷入的窘境。除了客流減少,大賣場租金與人工成本的上漲也是迫使眾多商超選擇關店的因素之一。“租約到期,租金翻倍”,對於簽約時間較長的大型商超來說,續約時租金翻兩到三倍的情況並不罕見。

所以在實體商圈曾流行過一個段子,“七匹狼做地產、美的做地產、蘇寧國美阿里巴巴都在做地產,神奇的地產啊,讓72行最後都殊途同歸”。房地產熱火朝天,這要求商業實體經營必須跟上租金的漲幅,如果跟不上那就只能“關門大吉”了。早在兩年前,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2016 年中國連鎖百強”榜單就已指出,雖然大型超市銷售額整體增幅 1.5%,但是淨利潤連年虧損的比比皆是,而這與場地租金的剛性上漲不無關係。

除此之外,人工成本的上漲也成為阻礙大型商超擴張的因素之一。曾經的勞動力市場70後、80後是頂樑柱,但隨著經濟轉型勞動力更新換代,90後、95後這些崇尚自由追求個性的新一代已經很難像他們的父輩的那樣願意從事重複枯燥的勞動,對於大型商超來說,想要用低勞動成本來留人已經是不可能的事。

新消費業態正處於爆發期

就在大型商超紛紛陷入關店潮,不轉型不創新就得死的節骨眼上,“新零售第一樣本”盒馬鮮生橫空出世。以盒馬鮮生為代表的新零售顛覆了傳統商超經營要素中“人貨場”以“貨”為本的原則,在馬雲拋出的新零售時代,一切以“人”為中心。新一代的核心消費群體更加註重消費的體驗、消費的個性化和消費者主權的維護,所以新零售所搭建的場景必須是有溫度、有誠意、有創意的體驗和服務。

生鮮市場原本是傳統商超有別於線上電商最大的優勢所在,如今隨著這些後起之秀們打通一小時快送等物流服務,原本就薄弱的超市客流又被搶走,傳統商超們終於坐不住了。而以盒馬鮮生為代表的新零售模式也讓商超們似乎看到了起死回生的“靈丹妙藥”,他們希望通過這一新業態來拉動自己的整體流量。

永輝的超級物種,天虹的sp@ce,新華都的海物會,步步高的鮮食演義、百聯的RISO系食,大潤發的大潤發優鮮,物美的杭州近江店,聯華的精選未來店……入局者仍在前赴後繼,各大商超紛紛推出以盒馬為版本的新零售業態。

是風險,還是生機?

馬雲曾說過,很多人輸就輸在,對於新興事物,第一看不見,第二看不起,第三看不懂,第四來不及。根據QuestMobile發佈的2018上半年報告顯示,綜合電商行業用戶規模直逼8億,行業滲透率突破70%,用戶增速放緩,線上流量趨於飽和。對於傳統商超來說,錯過了電商紅利的爆發期,現在入手已為時已晚。

而跟風新零售的結果也仍待商榷,至少目前來看不容樂觀。根據永輝超市2017年年報顯示,永輝雲創(含永輝生活店、超級物種、永輝生活等新業態)2017年營業收入5.66億,營業利潤為-3.5億元,淨利潤虧損2.67億元。前有騰訊這個巨頭加持,後有生鮮供應鏈這一優勢業務,在如此地利人和的大環境下,如果連永輝的新零售業態都沒能實現盈利,那隻能歸咎於“天時”不對,即新零售的風口也存在泡沫。

而新零售的“活樣本”盒馬鮮生除了公佈過上海金橋首店2016年盈利之外,從未公佈過其他店的盈利情況,可以說是是典型的報喜不報憂。傳統商超們像抓住救命稻草一般地將其概念模式全盤照搬,渴望從新零售的風口中分得線下流量的大餅,到頭來有可能只是畫餅充飢。

固步自封被淘汰,貿然跟進有風險,傳統線下商超的確是進退維艱,而對盤子大轉型慢、不清晰中國零售環境的外資商超來說更是考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