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第十三章:要從宿州埇橋區趙孝、趙禮兄弟爭死談起

宿州埇橋區,位於安徽省的東北,屬於宿州市管轄,秦朝末年著名的陳勝吳廣起義就是在這裡發生的。人類的品行優劣,是要在嚴厲的外界條件下才可以考驗出來的,尤其是在一個人的基本生理要求都達不到的時候,比如飢餓,人在吃不飽的情況下還有沒有仁義道德,有沒有人情。在漢朝,我們宿州埇橋區的兩個兄弟趙孝和趙禮就做到了這一點,並被千古傳頌。而我們《三字經》第十三章就寫出這樣一種人類高尚的精神操守,下面我們先看一下這段的原文:

《三字經》第十三章:要從宿州埇橋區趙孝、趙禮兄弟爭死談起

宿州埇橋區

父子恩 夫婦從 兄則友 弟則恭

長幼序 友與朋 君則敬 臣則忠

此十義 人所同

我先把需要講解的字解釋一下:

(1)恩:恩情。

(2)從:跟隨。

(3)則:應該、必須。

(4)恭:恭敬。

(5)長:長輩。

(6)幼:晚輩。

(7)序:次序。

(8)友:志趣相投、情誼互通的人。

(9)朋:志同道合的人。

(10)敬:敬愛、尊重。

(11)忠:忠心、忠誠。

(12)義:義理。

為了幫助一些朋友的讀音,我把這個原文的拼音也寫出來:

父(fù) 子(zǐ) 恩(ēn),夫(fū) 婦(fù) 從(cóng),

兄(xiōng) 則(zé) 友(yǒu),弟(dì) 則(zé) 恭(gōng),

長(zhǎng) 幼(yòu) 序(xù),友(yǒu) 與(yǔ) 朋(péng),

君(jūn) 則(zé) 敬(jìng),臣(chén) 則(zé) 忠(zhōng),

此(cǐ) 十(shí) 義(yì),人(rén) 所(suǒ) 同(tóng)。

下面我把這一章的現代白話文的意思說一下:

父子之間要有恩情,父對子要慈愛,子對父要孝順;夫妻之間應該互相尊重體諒,和睦相處。至於兄弟姊妹之間,當兄姊的應該友愛弟妹,做弟妹也應該恭敬的對待兄姊。長輩、晚輩之間要有倫理次序,朋友相處也要誠實互信真心的交往。君王對臣子應該要尊重,自然地,臣子對君王也會忠心不二。這十條義理,每一個人都要遵守奉行。

講完三字經的這段原文,我給大家講一個有關兄弟情的故事:趙孝爭死,這段故事就是我在本篇開頭所說的在飢餓的狀態下,趙家兄弟所體現出來的兄弟之情:

漢朝有一個叫趙孝的人,表字常平,漢朝沛國蘄縣人。趙孝故里在今宿州市埇橋區蘄縣鎮故城東。他和弟弟趙禮非常友愛

有一年,鬧饑荒。一幫賊人佔據了宜秋山。一天,賊人把趙禮搶走了,要把他吃掉。趙孝跑到賊窩,說:“趙禮有病,又瘦小,不好吃。我體胖,願意代禮被吃掉。”趙禮不答應,說:“我被他們所捉獲,死了也是命,你有何罪呢?”兄弟倆相抱大哭。賊人被感動了,就放了他們兄弟。

《三字經》第十三章:要從宿州埇橋區趙孝、趙禮兄弟爭死談起

趙孝爭死

能讓一個殺人越貨的強盜動心的舉動,絕對是真情實感,這種精神世世代代都會傳遞的。

這件事後來被皇帝知道了,就下詔書,讓兄弟倆都做了官。

本章《三字經》還提到君臣的忠敬的問題,這個用劉備三請諸葛亮的故事就正好可以說明:

三國時代,蜀王劉備為了光復漢室,四處延攬人才。當他聽說諸葛亮精通兵法,智慧過人,便帶領關羽,張飛前往南陽去請他出山。他們連夜趕到南陽時,諸葛亮正好出遠門了,他們只好掃興而歸。

《三字經》第十三章:要從宿州埇橋區趙孝、趙禮兄弟爭死談起

劉備三請諸葛亮

不久,劉備聽說諸葛亮回南陽了,心裡很高興,便又帶著關羽和張飛,冒著大雪,直奔南陽,再去請諸葛亮。當他們來到諸葛亮門前時,僕人卻告訴他們:“先生昨天又出門了。”張飛和關羽因為兩次都沒有請到諸葛亮而不耐煩,但劉備卻不灰心。

過了幾天,他們三顧茅廬。僕人告訴他們:“主人正在睡覺。”關羽和張飛要立刻叫醒他,可是劉備不願意,一直靜靜地在茅廬外等候。此時正逢三九天,飄著鵝毛大雪,寒風刺骨,三人凍得受不了,關羽和張飛早已不能忍耐了,但劉備還是默不作聲地等待著。後來,諸葛亮醒來,聽說劉備三人已在外等候多時,他十分感動,連忙請他們進屋,共同商討國家大事。

劉備對諸葛亮精闢的見解十分佩服,而諸葛亮因感激劉備的誠意和知遇之恩,欣然同意輔佐劉備成就大業。甚至劉備死後,接受託孤,繼續輔佐他的兒子劉禪,最後過度操勞而死,真是應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最後希望宿州埇橋區的朋友都關注我一下,並提出寶貴意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