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第十三章:要从宿州埇桥区赵孝、赵礼兄弟争死谈起

宿州埇桥区,位于安徽省的东北,属于宿州市管辖,秦朝末年著名的陈胜吴广起义就是在这里发生的。人类的品行优劣,是要在严厉的外界条件下才可以考验出来的,尤其是在一个人的基本生理要求都达不到的时候,比如饥饿,人在吃不饱的情况下还有没有仁义道德,有没有人情。在汉朝,我们宿州埇桥区的两个兄弟赵孝和赵礼就做到了这一点,并被千古传颂。而我们《三字经》第十三章就写出这样一种人类高尚的精神操守,下面我们先看一下这段的原文:

《三字经》第十三章:要从宿州埇桥区赵孝、赵礼兄弟争死谈起

宿州埇桥区

父子恩 夫妇从 兄则友 弟则恭

长幼序 友与朋 君则敬 臣则忠

此十义 人所同

我先把需要讲解的字解释一下:

(1)恩:恩情。

(2)从:跟随。

(3)则:应该、必须。

(4)恭:恭敬。

(5)长:长辈。

(6)幼:晚辈。

(7)序:次序。

(8)友:志趣相投、情谊互通的人。

(9)朋:志同道合的人。

(10)敬:敬爱、尊重。

(11)忠:忠心、忠诚。

(12)义:义理。

为了帮助一些朋友的读音,我把这个原文的拼音也写出来:

父(fù) 子(zǐ) 恩(ēn),夫(fū) 妇(fù) 从(cóng),

兄(xiōng) 则(zé) 友(yǒu),弟(dì) 则(zé) 恭(gōng),

长(zhǎng) 幼(yòu) 序(xù),友(yǒu) 与(yǔ) 朋(péng),

君(jūn) 则(zé) 敬(jìng),臣(chén) 则(zé) 忠(zhōng),

此(cǐ) 十(shí) 义(yì),人(rén) 所(suǒ) 同(tóng)。

下面我把这一章的现代白话文的意思说一下:

父子之间要有恩情,父对子要慈爱,子对父要孝顺;夫妻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体谅,和睦相处。至于兄弟姊妹之间,当兄姊的应该友爱弟妹,做弟妹也应该恭敬的对待兄姊。长辈、晚辈之间要有伦理次序,朋友相处也要诚实互信真心的交往。君王对臣子应该要尊重,自然地,臣子对君王也会忠心不二。这十条义理,每一个人都要遵守奉行。

讲完三字经的这段原文,我给大家讲一个有关兄弟情的故事:赵孝争死,这段故事就是我在本篇开头所说的在饥饿的状态下,赵家兄弟所体现出来的兄弟之情:

汉朝有一个叫赵孝的人,表字常平,汉朝沛国蕲县人。赵孝故里在今宿州市埇桥区蕲县镇故城东。他和弟弟赵礼非常友爱

有一年,闹饥荒。一帮贼人占据了宜秋山。一天,贼人把赵礼抢走了,要把他吃掉。赵孝跑到贼窝,说:“赵礼有病,又瘦小,不好吃。我体胖,愿意代礼被吃掉。”赵礼不答应,说:“我被他们所捉获,死了也是命,你有何罪呢?”兄弟俩相抱大哭。贼人被感动了,就放了他们兄弟。

《三字经》第十三章:要从宿州埇桥区赵孝、赵礼兄弟争死谈起

赵孝争死

能让一个杀人越货的强盗动心的举动,绝对是真情实感,这种精神世世代代都会传递的。

这件事后来被皇帝知道了,就下诏书,让兄弟俩都做了官。

本章《三字经》还提到君臣的忠敬的问题,这个用刘备三请诸葛亮的故事就正好可以说明:

三国时代,蜀王刘备为了光复汉室,四处延揽人才。当他听说诸葛亮精通兵法,智慧过人,便带领关羽,张飞前往南阳去请他出山。他们连夜赶到南阳时,诸葛亮正好出远门了,他们只好扫兴而归。

《三字经》第十三章:要从宿州埇桥区赵孝、赵礼兄弟争死谈起

刘备三请诸葛亮

不久,刘备听说诸葛亮回南阳了,心里很高兴,便又带着关羽和张飞,冒着大雪,直奔南阳,再去请诸葛亮。当他们来到诸葛亮门前时,仆人却告诉他们:“先生昨天又出门了。”张飞和关羽因为两次都没有请到诸葛亮而不耐烦,但刘备却不灰心。

过了几天,他们三顾茅庐。仆人告诉他们:“主人正在睡觉。”关羽和张飞要立刻叫醒他,可是刘备不愿意,一直静静地在茅庐外等候。此时正逢三九天,飘着鹅毛大雪,寒风刺骨,三人冻得受不了,关羽和张飞早已不能忍耐了,但刘备还是默不作声地等待着。后来,诸葛亮醒来,听说刘备三人已在外等候多时,他十分感动,连忙请他们進屋,共同商讨国家大事。

刘备对诸葛亮精辟的见解十分佩服,而诸葛亮因感激刘备的诚意和知遇之恩,欣然同意辅佐刘备成就大业。甚至刘备死后,接受托孤,继续辅佐他的儿子刘禅,最后过度操劳而死,真是应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最后希望宿州埇桥区的朋友都关注我一下,并提出宝贵意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