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會被深圳超越嗎?

德琥


完全有這個可能。其實改革開放40年來,上海一直被超越!早在1978年,上海市的規模位於大陸地區省市區之首。這一點很多人都可能不知道。從1980年代開始,上海市在經濟上先後被江蘇、廣東、山東、浙江等一大批省份超越。到2017年,上海市GDP在大陸地區排位由1978年的第1位下滑到第11位。


(上海外灘)

當然有很多人不服。因為上海在土地面積和人口上遠遠趕不上一個省份,經濟總量被超越實屬正常。

但是按照上海的現在發展速度,被深圳超越也很正常。今天,深圳有一部分重要的經濟社會發展數據接近或者超過了上海。

比如,在世界500強企業的數量上,深圳已經追平上海。在2018年《財富》世界500強榜單中,上海和深圳都是有七家企業入圍。這是深圳第一次追平上海。而且深圳入圍的這七家企業中,有五家屬於民營企業,國有企業只有兩家。但上海卻剛好相反,國有企業佔大頭,民營企業但少數。在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的對比上,大部分的經濟研究者認為,民營企業的效率更高,國有企業效率更低。
(位於深圳的華為,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通信設備製造商,同時也是中國最大的民營企業)


再如,在人均GDP上,深圳已經遠遠領先上海。在我國的主要城市中,深圳市的人均生產總值和和土地產出率都是位居全國第一。2017年深圳市人均生產總值超過了18萬元,土地產出率超過了11億元/平方公里。上海方面,人均GDP12萬多元,土地產出率約為5億元/平方公里。以上兩者均低於深圳,尤其是後者,尚不及深圳的一半。

以上世界500強企業數量、人均生產總值和土地產出率等數據是從中觀層面衡量一個地區經濟競爭力的重要指標。深圳能夠在這方面趕上甚至超越上海,為以後全方位超越上海奠定了基礎


紅谷新視界


這個問題,沒有一個標準,題主的意思是深圳在哪些指標上超過上海呢?

單位面積經濟產出、人均GDP、城市競爭力、經濟結構優勢,專利申請數量、IPO企業數量、獨角獸企業數量、上市公司市值,這些指標深圳都超過了上海。

所以,你說上海會被深圳超越嗎?這層意思,應該說的就是GDP了。


我的觀點是:深圳GDP超越上海,從長期來看,有這個趨勢,但是短期不太可能!

未來十年,上海穩坐中國龍頭

考慮到GDP總量,最關鍵的是城市資源的承載力,和經濟結構,最後是經濟的效率。

我曾經多次在財經博客上寫到,中國城市分為三個維度,一個是資源型城市,第二個是結構性型城市,第三個是經濟效率城市。

典型代表:

山西大同是資源型城市,所以GDP總量和人均收入都會受到資源的限制

經濟結構型城市:杭州是以互聯網電商、高科技、以及旅遊業為主的輕工業城市。長春是以重工業、汽車產業為主的重工業城市。

經濟效率城市:香港、紐約、倫敦都是經濟效率城市,金融業發達。

弄清楚這個概念,我們再談為什麼十年後上海穩坐中國第一:

上海既有第一維度、又有第二維度,還有第三維度,且目前的比例是最好的,首先上海的面積是深圳的三倍,常住人口是深圳的兩倍多,在資源領先深圳,但是經濟結構優勢,上海不如深圳,最後是經濟效率,單位面積產出也不如深圳。

所以深圳要趕超上海,短時間內很那實現。

未來二十年,深圳有可能在GDP超過上海

2017年,深圳GDP增量位居全國第一,首次超過北京和上海,回顧2000年,深圳GDP只有上海的45%,到了2017年深圳GDP占上海的73.8%,18年時間,佔比提高了28.8%。所以,我們能夠預測到的是,再過18-20年時間,深圳GDP有可能趕超上海。

總結

在深圳最新的GDP統計中, 把深汕特別合作區統計在內,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深圳已經陷入了無地可發展的局面,未來深圳的經濟的高速發展依然面臨很嚴重的考驗,就是人口的承載力,但是放眼全球,倫敦、紐約、乃至東京等國際城市,面積都不會很大,城市的 高度繁榮,跟面積沒有絕對的關係,而是怎麼樣資源高效利用起來,這一點深圳已經走在上海的前面了。


深圳觀察


如果從經濟總量上看,還是有可能的。上海和深圳是我國四大一線城市之一,2017年上海經濟總量為30133億元,而深圳經濟總量則是22438億元,目前深圳的GDP相當於上海的3/4左右。雖然看起來差距還不少,但是從發展勢頭上,深圳更加強勁。從今年上半年的經濟數據看,深圳名義增速高達13.39%,在全國GDP前十的城市中,速度是最快的。

當然,上海的體量比深圳大,所以,雖然經濟增速不如深圳,但是在經濟增量上看,兩座城市目前差距還是在擴大的。深圳經濟總量要超過上海未必容易。

改革開放以來,深圳的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980年深圳的GDP僅2.7億人民幣,到了2017年達到22438億元,近40年來,增長了8000多倍,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深圳速度”。所以,以深圳的發展速度看,未來其的經濟總量超過上海還是可能的。

當然,上海作為我國的經濟、金融、貿易、航運和科技創新中心,長江經濟帶的龍頭城市,上海的綜合實力還是非常強大的。即使未來深圳的經濟總量超過上海,也並不意味著其綜合實力就比上海強。


錦繡中源


上海是很有可能會被深圳超越的,我們都以為上海是不可能被超越,但是深圳已經創造了很多奇蹟,目前又把省裡的老大哥廣州超越了,又有什麼是不可能的了?

深圳超越上海的底氣在於創新,我們看經濟一般都喜歡看工業,看金融,看這些數字上的對比,但是從長遠看,決定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最根本東西就是創新能力。其實在知識經濟越發發達的今天,傳統工業幾乎不可能在為經濟增長提供多麼強有力的動力的時候,創新就成為這個城市崛起的一個法寶。

2013年,深圳受理專利申請80657件,比上海少了將近六千件。2014年,深圳就實現了反超,從此把上海甩開,到了2017年深圳受理專利申請量達到17.71萬件,比上海足足多了4.5萬件。

深圳的專利申請可不是灌水灌出來的,其含金量相當高。深圳去年PCT國際專利申請量2.05萬件,而上海的這個數字則遠遠不如深圳,只有2100件。

在創新能力上,深圳已經把上海拋在後面了,那麼很有可能,未來進一步在經濟實力上超越上海


海匯觀潮


深圳的人均GDP,人均收入早已超過上海了。當然,你也可以說,上海地域面積大,7000多平方公里,吊打深圳的2000平方公里。你也可以說,上海常住人2400萬,將近是深圳的一半。你可以說,上海靠國家政策不斷扶持,很多金融機構都放在上海,前段時間又弄個石油期貨。你也可以說,國家把第一個自貿區放在上海。但是,深圳,靠的卻是市場,靠的是華為,騰訊,中興,順豐,這些牛逼的公司,一點點拼出來的。若論企業市值,深圳是吊打上海的,而且牛逼如華為還沒上市。

深圳城市的活力,創新能力,是上海不能比的。隨著深港一體化的推進,粵港澳的深度融合,深圳必然更上一臺階。現在人均已超上海。只要給時間,總量也會超過上海。



俊世科客


同學,關於你的這個問題,我不想談論高大上的諸如gdp,創新力度,互聯網經濟,產品專利等從經濟專業角度分析的回答,我僅以小市民,農民工的切身體會角度回答這個問題。

簡單介紹一下自己,我1998-2008,2013-2014工作在深圳,前前後後大概12年左右的時間。2014至今在上海工作,以我的小角度看,深圳要超越上海有較大的難度,下面談談個人的切身小感受。

在深圳呆的時間真的好長,那時覺得深圳好牛,高樓大廈到處都是,馬路整潔寬敞筆直,一年四季綠樹成蔭,花團錦簇,從東邊的龍崗區到西邊的寶安區竟然要坐高速公交。環境及交通便利上看是很不錯的,缺點是深圳的南北距離太短,群山阻隔,沒有縱深的腹地作進一步的發展,房租便宜,居住環境較好。地鐵線路較少,高校資源不足。

來看看上海,上海的城市建設給我一種比深圳大氣,洋氣,有歷史底蘊的感覺,而且上海的行政面積是深圳的3倍多點,有廣闊的縱深發展潛力,而且是一馬平川的平原水鄉,環境優美,綠樹成蔭,冬季偶爾下雪❄️,居住條件很不錯,前提是要有銀子💰,房租比深圳高出一大截,地鐵線路太多了,深圳地鐵線路未來20年估計都追不上上海,高校資源比深圳強大太多,復旦,交大,同濟,東華等等一大批優秀的高校都在上海。

以上是對兩地的整體市容環境,交通出行居住,高校數量等方面做的比較,我看是上海毫無疑問比深圳要優秀。

現在看看企業方面:深圳是民企主導,騰訊,華為恆大等民營企業,民企當然不太好,國民印象中是這樣。上海不一樣,太多是國企,央企,外企總部的聚集地,至少大飛機,船舶重工,芯片等國之重器都在上海,央行總部在上海,給人大氣穩重的感覺,單單這些就足以輾壓小深圳了。

外企方面,比如LVMH,也就是路易威登酩軒集團中國總部也在上海,人家為什麼選擇落戶上海而不選擇落戶深圳?至少深圳的消費水平還達不到上海的水平,我是這樣看的。

人口方面看,官方數據是深圳1200萬,上海2400萬,上海這邊上下班高峰那真的是人山人海,人潮洶湧,令人不由自主感嘆大上海的工作崗位是多麼的龐大,支撐了千千萬萬的家庭生活生計。反觀深圳,上下班高峰人流明顯不如上海,這從地鐵車輛的發車間隔可以看出:上海的8號線在高峰期幾乎沒有間隔,大約20秒左右,下一班列車就到站,而在深圳是不敢想像的所以在工作崗位的提供上面,上海也是勝出的。

最後看看工資待遇:說句內心話,深圳的工資待遇真比不上上海的,我的切身體會是這樣。不貶低深圳。然後是法律法規的執行力度,上海也比深圳徹底得多。這方面沒有具體的數據提供,是個人的工作感受。

綜上所述,雖然我看問題的角度比較小,但是作為深滬兩地均有工作經驗的我來說,沒有必要貶低深圳抬高上海,畢竟目前事實就是這樣。如果深圳的網友覺得我在貶低深圳,那麼,我的建議是請他(她)們來上海看看。

再說,我是廣東人,我沒必要貶低深圳抬高上海。

所以,深圳有沒有可能超越上海?我看未必能。在繁榮的上海面前,深圳是年輕的小夥子,還稍顯稚嫩。不要再說什麼上海失去什麼,是杭州的幾環了,因為,人氣說明了一切!

謝謝閱讀!


Vichung


這種可能性很小,因為兩者目前的差距是鴻溝級的,即使是深圳最引以為傲的經濟層面,至少經濟規模也相差一個東莞,所以在兩者經濟增速沒有形成十分懸殊的差距之前,深圳能夠縮小差距都實屬不易,畢竟基數差很多。

好吧,我們假設深圳經濟已經超越上海,但是經濟以外的領域呢?比如科教文衛等方面,這個差距可就不是經濟層面這麼簡單了。上海的一眾名牌高校,一堆國字號科研院所,頂尖的醫療機構和團隊,國際級航空交通樞紐地位,龐大的軌道交通網絡,一流的重工業基礎,這些都是靠時間和底蘊慢慢發展和沉澱出來的,不是靠金錢堆積起來的。所以深圳未來如果真的超越上海,也不可能是全方位的。何況經濟型強市壓根沒必要去和綜合型強市去比,深圳的優勢在於人均經濟更強,民眾幸福指數更高,這就很好了。


子夜的風


我一直都感到非常奇怪,為什麼在評論國內大城市的時候大家總喜歡是做出了“某某城市會不會被某某城市”,“某某城市何時被某某城市超越”的話題?而為什麼不把眼光放長遠或說腦洞大開,把話題轉換成“某某區域的幾座城市合併後會成人類史上和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呢?

要知道,珠江三角洲的深莞廣佛中珠整合成一座超級巨型的城市已經具有可以操作的基礎。

我記得以前有一位重慶的市長在形容上海和重慶時有了一個很好的比喻,說上海是摩登女郎,重慶是村姑。因為本文的問題核心的兩個城市是上海和深圳,那延伸那位重慶市長的話再為上海和深圳做個對比,那就是上海是摩登女郞,深圳是小蘿莉女生。

上海做為一個摩登女郎妖媚、成熟、渾身上下散發著一股濃濃的讓人著迷的魅力;深圳做為一個小蘿莉女生呆萌、前衛、可愛,讓人有一種強烈想衝上去擁抱的感覺。

這就回到了問題的本身了,上海更加大氣和成熟,事實上也恰恰如此,上海委實比深圳更加典雅一些。但深圳卻透露著前衛和清新,前景不可估量。不錯,深圳的前程比上海更加錦繡,上海已經渡過了生命的輝煌,而深圳的生命輝煌才剛剛開始。是的,深圳未來極可能會超越上海,但現在真的就說深圳超越上海還為時尚早。

不過,在深圳趕上上海與超越上海的時候,我們可能已經見到了一個合併的珠江三角洲城市,因為現在在這幾座城市之間,我們已經見不到城市的邊界了,這幾座城市之間已經漸漸形成了事實上的一座巨型城市。

顯然,珠江三角洲合併成一座城市,在地球上都是引領級別的了,逞論上海就沒什麼意義了!




林岱基


酒越醇越香,上海就是這樣的城市!

不管深圳GDP2017年超過上海,那沒有用,不確實。

來點實際的先在稅收上交國家超越上海吧!無可非議上海是歷年第一!

上海是一個全世界公認的國際大都市,海納百川,看看官方怎麼說上海的。

上海GDP居中國城市第一位,亞洲城市第二位,僅次於日本東京。上海是全球著名的金融中心,全球人口規模和麵積最大的都會區之一。上海被全球最權威的世界城市研究機構之一GaWC評為世界一線城市。

這就是上海,經過歲月的洗禮,歲月的沉澱,就像上海的市花白蘭花一樣,更加幽香撲鼻迷人陶醉。

看看上海的標誌物,他們怕被超越嗎?





飄零詆楓166293875


現在是深圳的,但未來不是深圳的。

深圳的優勢是新是活力,是包容是不排外。但這些因素都是建立在深圳四十年年齡的基礎上。

深圳不需要改革,因為一切都是從無到有;深圳不可能排外,因為都是外地人。

但是,再四十年後呢?深圳就肯定會走向別的城市的老路,階級固化制度固化,沒有哪個城市可以避免這是歷史的必然趨勢。

如果沒有了這個優勢,深圳還有什麼?

深圳是四大一線裡發展最受限的,北上廣分別是中國北中南的三大中心。在華南地區沒有任何一座城市可以取代廣州。所以深圳在區域位置上就處於劣勢。

最後談城市發展,深圳只有0.1萬平方公里,只有上海的1/6,這意味:就算深圳全部發展成城區也沒上海市區大。沒有城區的體量就沒有經濟體量。

深圳是扇貝型城市,與北上廣的中心往四周發展截然不同,拓展城區和發展經濟非常受限。上海可以發展浦西對岸的浦東,廣州可以在越秀旁邊建天河新城,深圳福田羅湖對面是香港,南山旁邊是海。

我是一個廣東人也是一個深圳人,廣州和深圳之間我選了深圳,就是選擇了他的活力,至少在未來三十年深圳還是可以期待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