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關對:一語雙關,言在此而意在彼

雙關對:一語雙關,言在此而意在彼

唐伯虎和陳白陽之間有一個問答:眼前一簇園林,誰家莊子?壁上幾行文字,那個漢書?

這副對聯問而不答、提出反問,是藉助雙關手法得以實現的,上聯的“莊子”、下聯的“漢書”都是雙關語,暗寓《莊子》《漢書》兩本書名。

什麼是雙關

陳望道在《修辭學發凡》中這樣說:“雙關是用了一個語詞同時關顧這兩種不同事物的修辭方式。”比如說劉禹錫的《竹枝詞》有這樣一名句——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這裡的“晴”就是一個雙關語,表面上是指天氣的陰晴,卻暗含情感的情。

雙關對:一語雙關,言在此而意在彼

可見,雙關,多是運用漢語的一音多字或一字多義的特點,而造成“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達效果,使一句話涉及兩件事情或兩種內容,一語雙關地表達作者所要表達的意思。

雙關在對聯中的使用

運用雙關手法的對聯,常常被稱為雙關對。雙關對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兩種:

01

意義雙關對聯

即利用漢語的一字多義或一詞多義,有意地使語句具有雙重意義。如:雖雲毫末技藝,卻是頂上功夫。

這是一副廣為流傳的理髮店的對聯。毫末,既指這種技藝之小,又指髮梢。頂上,既指功夫最佳,又指頭頂。利用雙關,整副對聯不見“理髮”一詞,卻緊扣理髮之事,用詞精到,先抑後揚,暗含對精湛技藝自豪。

雙關對:一語雙關,言在此而意在彼

再如:未出土時便有節,及凌雲處尚虛心。

這副對聯,出自宋代徐庭筠的《詠竹》中的一句:“未出土時先有節,便凌雲去也無心。”對聯與詩句一樣,都是借寫竹,詠物言志。節,表面上是寫竹子的竹節,其實是指風骨節操之節,是高風亮節。虛,表面上是指竹子的內空,實際上是寫謙虛之虛,是虛心豁達、謙和有禮。明寫竹子,實以竹子喻為人處世,言說志向。國畫大師李苦禪就有《勁節圖》一畫,下面就寫有:“未出土時便有節,待到凌雲尚虛心”。

雙關對:一語雙關,言在此而意在彼

02

諧音雙關對聯

即利用漢語的一音多字,有意使語句具有雙重意義叫諧音雙關。在此前我們已經談到,在這裡就不再贅述了。

雙關的作用

雙關的修辭,使得詞語表面是一種意義,裡面又是一種意義,並且往往裡面的意義才是主要的。這樣一來,使用雙關手法,就可以產生一種諧隱的效果。

諧,即詼諧幽默,強調的是幽默感;隱,即內涵深隱,強調的是神秘感。諧隱,就是在幽默之中寄託嘲諷或勸諫或自省或言志之意。

雙關對或諧或隱或諧隱均有,如上面提到的“未出土時便有節,及凌雲處尚虛心。”是自省言志。如“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須梅。”是幽默應答。再如“二猿斷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對鋸;一馬陷足汙泥內,老畜生怎能出蹄。”則是詼諧嘲諷。“店老聲高,坑人無算;鋒長刃薄,惟利是圖。”(寫王麻子剪刀店)則是寓褒於貶。

可見,雙關對引人琢磨,含蓄、幽默,易給人留下深刻印象,適用範圍非常廣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