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人聽人彈琴,有感而發寫下五言絕句,託物言志,一語雙關

春節放假本該是走親訪友,出門轉轉的時候。但是,今年的春節是一個特殊時期,病毒肆虐,疫情嚴重,所以大家只能閉門謝客,在家中享受一個安靜的假期。在家時間這麼久,我們究竟能幹些什麼呢?上網、看書、玩遊戲、看電視……我們不妨趁此機會學學古人,模仿一下他們的生活情趣。

唐代詩人聽人彈琴,有感而發寫下五言絕句,託物言志,一語雙關

古代沒有網絡,也沒有電腦,在那個時代他們也有自己的獨特娛樂方式:讀書、寫字、下棋、繪畫、撫琴等等。撫琴就是一種高雅且有情調的娛樂活動。琴是中國傳統樂器,音樂不分國籍,也不分年代,從古至今,人們就用音樂訴說著自己的故事。關於撫琴最有名的就是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了,俞伯牙和鍾子期,一為琴者,一為樵夫,卻因絃琴相遇,引發出一段感動人心的知己故事。“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從此之後,撫琴就和知音相關了。世無知音,一個人冰弦冷韻,古調獨彈,亦未嘗不可。若遇知音,或失散,或亡故,寧可絃斷琴毀,此生再不復彈起。

唐代詩人聽人彈琴,有感而發寫下五言絕句,託物言志,一語雙關

琴是古代的傳統樂器,琴本來是五絃,象徵五行,後來周文王加了一條弦,武王也加了一條,就成了七絃琴。唐朝詩人劉長卿曾經在聽到了七絃琴彈奏的古調之後,有感而作寫下了一首詩。

《彈琴》

泠泠七絃上,靜聽松風寒。

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

劉長卿,年少時就有才名,曾在嵩山讀書,玄宗天寶年間進士,適逢安史之亂,逃至江蘇一帶,在唐肅宗至德年間做了短暫的長洲尉和海鹽令。這首詩大約作於這個時期。其一生兩度遭貶,內心悲涼,自是難以言說。故借詩韻琴音,來傳達內心的聲音。

唐代詩人聽人彈琴,有感而發寫下五言絕句,託物言志,一語雙關

這首五言絕句就是詩人託物言志有感而發所寫的一首經典之作。通過慨嘆古調受冷遇,不為世人看重,以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悲憤,感慨世少知音的遺憾。詩人孤高自賞,不同俗流,他之心性如絃琴古調,沒有知音所賞。全詩意境清雅,志趣高潔,語言含蓄,一語雙關,瀰漫於字裡行間的寂寞情懷感人肺腑。

唐代詩人聽人彈琴,有感而發寫下五言絕句,託物言志,一語雙關

前兩句寫聽彈琴,突出一個“聽”字。首句便以清妙的琴聲入耳,彷彿將人帶入了一種優雅高格的音樂世界。開頭用“泠泠”來形容琴絃彈奏時聲音清越、悠揚。從“泠泠”聲中引入“松風寒”,用風吹過鬆林的聲音來表現淒涼的琴聲,十分的形象,引導讀者似乎也與作者一同領悟聽琴的妙趣,一同進入音樂的美妙境界,一同獲得美的藝術享受。恰好琴曲中有《風入松》曲,語意雙關。“寒”彷彿有寒氣襲來,這是一種形象的描寫,更是聽琴者或彈琴者進入音樂妙境的一種特殊感受。

唐代詩人聽人彈琴,有感而發寫下五言絕句,託物言志,一語雙關

後兩句寫由音樂而產生的情懷。“古調雖自愛”的“雖”字轉折,從對琴聲的讚美進入對時局的感慨。“今人多不彈”的“多”字反襯出琴客知音者的稀少。劉長卿通過對琴音的讚賞,古調的自愛和今人的不彈,抒發自己的身世之感,時風之嘆。作者才高氣清,但是一生兩次被貶官,有一肚子的不合時宜的情懷,這兩句寫來,正是表現了作者的現狀,從而表現了知音難遇,孤芳自賞的情懷。

唐代詩人聽人彈琴,有感而發寫下五言絕句,託物言志,一語雙關

劉長卿擅長五言詩,號稱“五言長城”,其詩風格含蓄溫和,清雅洗練,接近王維、孟浩然一派。他的詩充滿了空靈的禪意,自然清新,意境深妙。這首《彈琴》就是其中的絕佳,泠泠琴聲,清越高絕,若水流石上,風入松下,讓人覺得清幽雅緻,妙不可言。琴絃乃心絃,每一個人生命裡都有一張琴,掛在光陰的牆上,等候知音重逢。這個假期,不妨靜下心來,聽聽古琴曲,放鬆身心,在古老的曲調中尋找內心的聲音,找到自我的本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