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子與李斯爲何反目成仇?

韓非,戰國末期傑出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散文家。韓非被譽為最得老子思想精髓的兩個人之一。韓非將商鞅的“法”,申不害的”術“和慎到的”勢“集於一身,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韓非將老子的辯證法、樸素唯物主義與法融為一體。韓非是韓王之子,荀子的學生,李斯的同學。著有《韓非子》一書,共五十五篇,十萬餘字。在先秦諸子散文中獨樹一幟,呈現韓非極為重視唯物主義與效益主義思想,積極倡導君主專制主義理論,目的是為專制君主提供富國強兵的思想。韓非深愛自己的祖國韓國,但他的政治主張並不被韓王所重視,而秦王嬴政卻為了得到韓非而出兵攻打韓國。李斯因嫉妒韓非的才能,將韓非害死在秦國。但是,韓非的法家思想卻被秦王嬴政所重用,幫助秦國富國強兵,最終統一六國。韓非的思想深邃而又超前,對後世影響深遠,是毛主席最佩服的中國古代思想家。毛主席曾經說過:”中國古代有作為的政治家,基本都是法家。

韓非與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兩人同屬於法家,不同的是韓非才學遠高於李斯。韓非是韓王第九子,他學成之後回到了韓國,不過韓王昏庸,韓非不受重用。李斯先是拜在了秦國丞相呂不韋的手下,呂不韋死後他便成了秦國丞相,勸嬴政統一天下,兩人的路可謂是大相徑庭。

韓非子與李斯為何反目成仇?

李斯在歷史上多處被西漢儒家黑化,最出名的就是李斯誣陷害死韓非子這個事情。

西漢儒家為什麼要黑化李斯?最主要的考慮有兩點:一是政治性,李斯是秦朝丞相,黑李斯等於洗白西漢建國的合法性;二是價值觀,李斯是一個小吏,居然官職丞相,不符合儒家血裔出身論的人倫觀點——沒有高貴血統的小吏能做丞相,是人倫失常、君臣無序的表現。

公元前233年,秦王嬴政處死韓非子,即秦始皇十四年,韓王安六年。韓非是在公元前234年出使秦國的。韓非出使秦國的根本目的是存韓。

韓非出使秦國的大概內容,在《韓非子 存韓》一篇中有較為詳細的記載。

韓非於公元前234年出使秦國,當時李斯已經在秦國15年,年紀50多歲。

韓非進入秦國後,建議秦王嬴政不要滅韓,“韓事秦三十餘年,出則為扞蔽,入則為席薦”、“ 今日臣竊聞貴臣之計,舉兵將伐韓”。主要理由是:秦若滅了韓國,就明確表達了秦國消滅六國的決心,提前暴露秦國的真實戰略,致使其他趙、齊、楚、魏、燕等五國組成以趙國為核心的合縱,抵抗秦國。即《存韓篇》所說的“夫趙氏聚士卒,養從徒,欲贅天下之兵,明秦不弱則諸侯必滅宗廟,欲西面行其意,非一日之計也。今釋趙之患,而攘內臣之韓,則天下明趙氏之計矣。”

韓非為秦國提出計策:結盟楚國,安撫魏國,這樣,不需要出兵就可以滅韓國。

嬴政將韓非的建議進行廷議。李斯不同意韓非的看法。李斯的觀點是韓國就是秦國一統大業中的心腹之病,必須提前剷除,否則無從一統。即《存韓》中李斯的話語:“夫韓不服秦之義而服於強也,今專於齊、趙,則韓必為腹心之病而發矣。韓與荊有謀,諸侯應之,則秦必復見崤塞之患。”

李斯提出了滅韓方略:自己先出使韓國,要求韓王來咸陽入見秦王,從而扣押韓王,然後慢慢的詔韓國大臣來咸陽而扣押,最後在以重兵駐紮韓國邊境而滅韓。

對於韓非的秦國滅韓導致趙國等堅定合縱決心的後果,李斯則有相反意見:秦滅韓國可以:威懾趙國、楚國狐疑、魏國不足患。即《存韓》中的“趙氏破膽,荊人狐疑,必有忠計。荊人不動,魏不足患也,則諸侯可蠶食而盡,趙氏可得與敵矣。”

嬴政聽從了李斯的建議,扣押韓非,並以李斯出使韓國。韓王安拒絕接見李斯。幾天後,李斯上書給韓王安,威脅他不接見自己就是和秦國開戰。即《存韓篇》中的“秦王飲食不甘,遊觀不樂,意專在圖趙,使臣斯來言,願得身見,因急於陛下有計也。今使臣不通,則韓之信未可知也。夫秦必釋趙之患而移兵於韓,願陛下幸復察圖之,而賜臣報決。”

韓非子與李斯為何反目成仇?

最後韓王安估計是接見了李斯,並聽從了李斯的建議。《史記 六國年表》秦始皇十四年記載“桓齮定平陽、武城、宜安。韓使非來,我殺非。韓王請為臣。”

“我殺非”,指的是嬴政處死韓非。韓王請為臣就應該是李斯出使韓國的成果。

從《韓非子》一書來看,韓非和李斯只是政見之爭,而且以李斯的勝利而告終。李斯出使韓國的成果就是韓國向秦國稱臣,幾年後被滅。韓非被處死和李斯並沒有什麼關係。

而《史記 韓非列傳》中則構陷李斯是怕韓非被秦王嬴政重用導致自己失寵,進而構陷殺韓非,完全忽略李斯出使韓國的事實。《史記》中的邏輯是:韓非寫成《韓非子》一書——嬴政看到了很喜歡,就不斷攻打韓國以得到韓非——韓非入秦、李斯怕失寵而構陷韓非——秦王聽信李斯而殺韓非。

這個邏輯的唯一明顯的錯誤就是《韓非子》一書開頭就是《初入秦》、《存韓》。韓非還沒入秦就能寫《初入秦》、《存韓》這兩篇,豈非未卜先知?從這個邏輯錯誤上就知道韓非入秦前並沒有所謂的《韓非子》一書,最多是一些散亂的手稿,《韓非子》一書是韓非的弟子在韓非死後編著成書的,因此才有開首的《初入秦》、《存韓》來紀念他們的老師。

西漢儒家構陷李斯誣殺韓非更可能來自於韓非對被嬴政封為上卿的姚賈的諷刺話語:“賈,梁監門子,盜於梁,臣於趙而逐。取世監門子梁大盜趙逐臣與同社稷之計,非所以勵群臣也。”——簡單來說就是:不忠不義的反覆小人。

韓非子與李斯為何反目成仇?

姚賈是看門人的兒子,和李斯是小吏一樣都是出身卑賤的人。加上李斯和韓非都是荀卿的學生,是同門。李斯是出身低賤的小人,韓非是身份高貴的君子,小人出賣、構陷君子難道不是天經地義的嗎?這就是西漢儒家的觀點所在。

李斯沒有誣陷殺害韓非的理由有三:1、《韓非子》一書在韓非死後才出現,秦王嬴政怎麼可能因為看了《韓非子》一書才要得韓非?2、如果李斯是因為韓非諷刺姚賈是小人而被激怒,那麼李斯和韓非同學多年,為何不早殺他?3、當時李斯已經是長史、客卿,姚賈也是上卿,韓非即便能夠得到秦王重用,對他們威脅也不大,官職最多也是和他們一樣。

事實上,李斯和韓非只是在滅韓上存在不同的政見。嬴政採納李斯的意見,李斯贏了,沒有殺韓非的需要。韓非被殺,更多的是死在李斯的這句話下:“辯說屬辭,飾非詐謀,以釣利於秦而以韓利窺陛下。”即:韓非不可能為秦國出力,不殺他就只有被敵國所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