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田有這麼一位潮汕文化名人,是你家隔壁嗎?

潮汕文化名人——林劭賢

林劭賢(1921——2003),原名林祝秋,又名少賢,廣東省潮陽縣桑田(今河溪鎮西田村)人。1941至1947年在桑田林氏祖祠振先堂設立的育英學校任教,1948至1950年在汕頭市教育系統任教。1951年6月參加三正順潮劇團,任文化教員,後任編劇。1955年在三正順潮劇團任編劇期間,積極參加戲改工作,榮獲汕頭專區戲曲改革二等功;1962年被評為五好演職員。《鬧開封》、《趙寵寫狀》、《潑水成親》參加省、地匯演都得過獎勵。系廣東潮劇院編劇、廣東省戲劇家協會會員。

在幾十年的藝海生活中,他刻苦努力,邊學習邊實踐,孜孜不倦地對傳統劇目 進行推陳出新的工作。創作或參加移植的主要劇目有:《白蛇傳》、《杜十娘》、《春草闖堂》、《包公入獄》、《趙氏孤兒》、《釵頭鳳》、《素月孤舟》、《劉胡蘭》等。整理或與他人合作整理的傳統劇目有:《火燒臨江樓》、《告親夫》、《鬧開封》、《刺梁冀》、《趙寵寫狀》、《井邊會》、《掄傘》、《潑水成親》、《姐妹花》,現代劇有《澎湃》等。其中拍成電影的有《火燒臨江樓》、《告親夫》、《鬧開封》。錄像錄音有《澎湃》、《火燒臨江樓》、《掄傘》。

1983年退休後,他仍然積極創作整理潮劇《姐妹花》、《孫臏下山》、《梅花簪》、《牛郎織女》等劇目。


桑田有這麼一位潮汕文化名人,是你家隔壁嗎?


梨園筆折音容在,劇作長留夢不回

——緬懷劇作家林劭賢先生

陳華武 李志浦

2月7日,傳來劇作家林劭賢先生不幸逝世的消息。泣思林先生為潮劇事業勤奮耕耘的一生,堪為我輩同仁所敬佩。

林劭賢先生生於1921年,潮陽市桑田鄉人,1951年調進潮劇名班三正順為文化教員,及後轉為編劇。他邊學習邊實踐,刻苦努力,孜孜不倦地對傳統劇目進行“推陳出新”的工作。同時,他又把兄弟劇種的大量優秀劇本改編移植,搬上潮劇舞臺,如古裝戲《牛郎織女》、《白蛇傳》、《釵頭鳳》、《搜書院》、《杜十娘》;現代戲《劉胡蘭》等(部分與人合作)。

《告親夫》、《刺梁驥》、《鬧開封》、《趙寵寫狀》等四大新編傳統名劇,是林先生最先發掘整理的,後經其他文藝工作者協力加工,成了潮劇藝苑的保留劇目,汕頭戲曲學校的優秀教材。

1953年,他首先發掘整理的傳統潮劇《火燒臨江樓》出臺後,在潮汕城鄉以及海陸豐、興梅一帶引起轟動,香港華文(影業)公司於1958年7月搬上銀幕,成為新中國成立後拍攝的第一部潮劇藝術片,其劇本被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成單行本,廣為發行。繼之,由他首筆整理的《告親夫》、《剌梁驥》、《鬧開封》也先後被香港新聯影業公司、珠江電影製片廠等拍成電影,為潮劇擴大知名度、躋身電影界立下汗馬功勞。

為了寫好劇本,他經常與藝人們促膝談心,虛心向老一輩戲劇家請教,熟悉潮劇門道;記錄老藝人口述的傳統劇本,然後進行整理改編,既認真又嚴肅,加上他那不譁眾取寵,默默耕耘的編劇作風,使生產出來的每一部劇本都能得到觀眾的肯定,具有優秀劇目的紮實基礎。實踐證明,他筆下的每一劇本,經過後的精雕細琢,都成了傳世的經典劇目。如《告親夫》一劇,原是他1956年根據老劇本《戒自由》整理出來的,一經演出,便獲好評。1960年,該劇再經潮劇院新文藝工作者的加工提煉,精益求精,並在原有的劇情框架上添插上聖母廟“秋容臨終”的一幕慘戲,更是悽楚動人,既上銀幕,其劇本被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同行稱道《告親夫》能得享受如此殊榮,林老功不可沒。可是書及銀幕上的《告親夫》卻偏偏來個“陰差陽錯”,把第一作者林劭賢的名字遺漏了(直至1984年,潮劇院二團訪泰重演該劇時,才得到補正)。還有,上述提及的《鬧開封》、《趙寵寫狀》,於1960年9月參加汕頭地區戲曲匯演,雙雙獲獎,但兩劇在作者署名的欄目上,由於在特殊年代特殊的氛圍下,林劭賢的名字也被埋沒了,人們所看到的僅是“廣東潮劇院藝術室整理”而已,一向淡泊名利的林老,對此卻是無悔無怨,依然是滿腔熱情地為潮劇事業繼往開來,筆耕不止。

梨園筆折音容在,劇作長留夢不回。林老,你的名字將伴隨著你的佳作千古流芳。

原載《汕頭特區晚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