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田管理小知識

小麥高產的土壤條件

1.土層深厚,結構良好。高產麥田耕層的土壤容重以1.1~1.3克/釐米3為宜,要求固、液、氣三相比為50∶30∶20,且具有良好的團粒結構,土壤鬆緊適度,保水、保肥能力強。

2.土壤養分含量豐富。高產麥田沙土的有機質含量應達10毫克/克,輕壤土、沙壤土應達10~13毫克/克,重壤土和黏土應達15毫克/克以上。土壤全氮含量應為1毫克/克左右,有效氮、磷、鉀的含量分別在50~80毫克/千克、30毫克/千克、80~150毫克/千克。

3.土壤酸鹼度和含鹽量適中。小麥可在微酸性或微鹼性土壤上生長髮育,但以在中性(pH6.8~7.0)土壤上的生育狀況為最好。含鹽量高於2.5毫克/克時生長受抑,高於4毫克/克時植株逐漸死亡。植株的耐鹽能力隨著生育期推進而逐漸增強。

小麥冬灌技術要點

1.掌握好冬灌時間。若冬灌過早,氣溫過高,易導致麥苗過旺生長,且蒸發量大,入冬時失墒過多,起不到冬灌應有的作用。灌水過晚,溫度太低,土壤凍結,水不易下滲,很可能造成積水結冰而造成

嚴重死苗,對小麥根系發育及安全越冬不利。適時冬灌的時間一般在夜凍晝消、日平均氣溫3~4℃時進行。

2.看土壤墒情。凡冬前土壤含水量沙土地在15%左右、兩合土在20%左右、黏土地在22%左右,且地下水位高的麥田可以不進行冬灌;凡冬前田間持水量低於80%,且有水澆條件的麥田,都應進行冬灌。

3.看苗情。單株分櫱在2個以上的麥田,冬灌比較適宜,一般弱苗特別是晚播的單根獨苗,最好不要冬灌,否則容易發生凍害。

4.安排好冬灌順序。麥田冬灌一般是先灌滲水性差的黏土地、低窪地,後灌滲水性強、失墒快的沙土地;先灌底墒不足或表墒較差的二類、三類麥田,後灌墒情較好、播種較早、長勢偏旺的麥田。對墒情較好的旺長麥田,一般不澆越冬水。

5.掌握好冬灌水量。麥田冬灌的水量不可過大,以能澆透且當天滲完為宜。冬灌宜小水慢澆,切忌大水漫灌,以免造成地面積水,形成冰層使麥苗窒息而死苗。

6.冬灌後要及時劃鋤。澆過冬水後的麥田,在墒情適宜時要及時劃鋤鬆土,以免地表板結龜裂,透風傷根造成黃苗死苗。

7.冬灌看苗適量追肥。對於基肥較足、地力較好且麥苗生長正常的麥田,澆冬水時一般不必追肥。但對於沒施基肥或基肥用量不足、地力較差,或群體達不到壯苗標準(畝群體在50萬以下),可結合澆越冬水追施尿素75~112千克/公頃,以促苗轉化升級。除氮肥外,基肥中沒施磷鉀肥的麥田,還應在冬前追施磷鉀肥。

高產麥田“氮肥後移”施肥技術

高產麥田“氮肥後移”施肥技術是將一次性底施氮素化肥改為底施與追施相結合,底肥、追肥比例各50%,土壤肥力高的麥田底肥比例為30%~50%,追肥比例為50%~70%。同時,將春季追肥時間後移,一般後移至拔節期,土壤肥力高、採用分櫱成穗率高的品種的麥田可移至拔節中期至旗葉露尖時再進行追肥。這一技術可以有效地控制春季無效分櫱過多增生,塑造旗葉和倒二葉健挺的株型,單位土地面積容納較多穗數,開花後光合產物積累多,向籽粒分配比例大。同時,可促進小麥根系下扎,提高土壤深層根系比重和生育後期的根系活力,促進個體生長健壯,群體結構合理,有利於小穗小花發育,增加每穗結實粒數,延緩後期植株衰老,提高粒重和經濟系數。這一技術較傳統施肥一般可增產10%~15%,並可提高氮肥利用率10%以上。

小麥“一噴三防”實操技術

小麥“一噴三防”是在小麥齊穗至灌漿期,以防治四病三蟲(鏽病、白粉病、赤黴病、葉枯病、麥穗蚜、吸漿蟲、麥蜘蛛)為重點,選用殺蟲劑、殺菌劑、植物生長調節劑、葉面肥、微肥等混配劑噴霧,達到防病蟲害、防乾熱風、防脫肥早衰、增粒增重的一項關鍵增產技術措施。

1.以防治鏽病、吸漿蟲為主的麥田。每畝用15%三唑酮可溼性粉劑75克或12.5%烯唑醇可溼性粉劑40毫升加4.5%的高效氯氰菊酯乳油50毫升,再加98%磷酸二氫鉀100~150克或液體葉面肥50毫升對水噴霧。

2.以防治赤黴病、麥穗蚜為主的麥田。每畝用25%氰烯菌酯懸浮劑100毫升或25%咪鮮胺乳油100毫升或75%多菌靈水分散粒劑40克或70%甲基硫菌靈可溼性粉劑100克,加3%啶蟲脒乳油25毫升或10%吡蟲啉可溼性粉劑20克、25%吡蚜酮懸浮劑20克,再加磷酸二氫鉀100克噴霧。

3.以防治葉枯病、穗蚜為主的麥田。每畝用65%代森錳鋅可溼性粉劑150克或70%甲基硫菌靈可溼性粉劑100克加10%吡蟲啉可溼性粉劑20克,再加磷酸二氫鉀100克噴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