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管理小知识

小麦高产的土壤条件

1.土层深厚,结构良好。高产麦田耕层的土壤容重以1.1~1.3克/厘米3为宜,要求固、液、气三相比为50∶30∶20,且具有良好的团粒结构,土壤松紧适度,保水、保肥能力强。

2.土壤养分含量丰富。高产麦田沙土的有机质含量应达10毫克/克,轻壤土、沙壤土应达10~13毫克/克,重壤土和黏土应达15毫克/克以上。土壤全氮含量应为1毫克/克左右,有效氮、磷、钾的含量分别在50~80毫克/千克、30毫克/千克、80~150毫克/千克。

3.土壤酸碱度和含盐量适中。小麦可在微酸性或微碱性土壤上生长发育,但以在中性(pH6.8~7.0)土壤上的生育状况为最好。含盐量高于2.5毫克/克时生长受抑,高于4毫克/克时植株逐渐死亡。植株的耐盐能力随着生育期推进而逐渐增强。

小麦冬灌技术要点

1.掌握好冬灌时间。若冬灌过早,气温过高,易导致麦苗过旺生长,且蒸发量大,入冬时失墒过多,起不到冬灌应有的作用。灌水过晚,温度太低,土壤冻结,水不易下渗,很可能造成积水结冰而造成

严重死苗,对小麦根系发育及安全越冬不利。适时冬灌的时间一般在夜冻昼消、日平均气温3~4℃时进行。

2.看土壤墒情。凡冬前土壤含水量沙土地在15%左右、两合土在20%左右、黏土地在22%左右,且地下水位高的麦田可以不进行冬灌;凡冬前田间持水量低于80%,且有水浇条件的麦田,都应进行冬灌。

3.看苗情。单株分蘖在2个以上的麦田,冬灌比较适宜,一般弱苗特别是晚播的单根独苗,最好不要冬灌,否则容易发生冻害。

4.安排好冬灌顺序。麦田冬灌一般是先灌渗水性差的黏土地、低洼地,后灌渗水性强、失墒快的沙土地;先灌底墒不足或表墒较差的二类、三类麦田,后灌墒情较好、播种较早、长势偏旺的麦田。对墒情较好的旺长麦田,一般不浇越冬水。

5.掌握好冬灌水量。麦田冬灌的水量不可过大,以能浇透且当天渗完为宜。冬灌宜小水慢浇,切忌大水漫灌,以免造成地面积水,形成冰层使麦苗窒息而死苗。

6.冬灌后要及时划锄。浇过冬水后的麦田,在墒情适宜时要及时划锄松土,以免地表板结龟裂,透风伤根造成黄苗死苗。

7.冬灌看苗适量追肥。对于基肥较足、地力较好且麦苗生长正常的麦田,浇冬水时一般不必追肥。但对于没施基肥或基肥用量不足、地力较差,或群体达不到壮苗标准(亩群体在50万以下),可结合浇越冬水追施尿素75~112千克/公顷,以促苗转化升级。除氮肥外,基肥中没施磷钾肥的麦田,还应在冬前追施磷钾肥。

高产麦田“氮肥后移”施肥技术

高产麦田“氮肥后移”施肥技术是将一次性底施氮素化肥改为底施与追施相结合,底肥、追肥比例各50%,土壤肥力高的麦田底肥比例为30%~50%,追肥比例为50%~70%。同时,将春季追肥时间后移,一般后移至拔节期,土壤肥力高、采用分蘖成穗率高的品种的麦田可移至拔节中期至旗叶露尖时再进行追肥。这一技术可以有效地控制春季无效分蘖过多增生,塑造旗叶和倒二叶健挺的株型,单位土地面积容纳较多穗数,开花后光合产物积累多,向籽粒分配比例大。同时,可促进小麦根系下扎,提高土壤深层根系比重和生育后期的根系活力,促进个体生长健壮,群体结构合理,有利于小穗小花发育,增加每穗结实粒数,延缓后期植株衰老,提高粒重和经济系数。这一技术较传统施肥一般可增产10%~15%,并可提高氮肥利用率10%以上。

小麦“一喷三防”实操技术

小麦“一喷三防”是在小麦齐穗至灌浆期,以防治四病三虫(锈病、白粉病、赤霉病、叶枯病、麦穗蚜、吸浆虫、麦蜘蛛)为重点,选用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叶面肥、微肥等混配剂喷雾,达到防病虫害、防干热风、防脱肥早衰、增粒增重的一项关键增产技术措施。

1.以防治锈病、吸浆虫为主的麦田。每亩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75克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40毫升加4.5%的高效氯氰菊酯乳油50毫升,再加98%磷酸二氢钾100~150克或液体叶面肥50毫升对水喷雾。

2.以防治赤霉病、麦穗蚜为主的麦田。每亩用25%氰烯菌酯悬浮剂100毫升或25%咪鲜胺乳油100毫升或75%多菌灵水分散粒剂40克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克,加3%啶虫脒乳油25毫升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克、25%吡蚜酮悬浮剂20克,再加磷酸二氢钾100克喷雾。

3.以防治叶枯病、穗蚜为主的麦田。每亩用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50克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克加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克,再加磷酸二氢钾100克喷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