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忠康新作欣賞

陳忠康是當代帖學書法的重鎮,代表了這個時代帖學書法的一個高度,這已經是書法界的共識。——肖文飛

陳忠康新作欣賞

陳忠康,1968年出生於浙江永嘉,1991年畢業於浙江美術學院國畫系書法專業,曾任職於溫州博物館、溫州師範學院。2008年中央美院畢業獲博士學位,現任職於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書法院,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書協行書委員會委員。

其書法取法“二王”,用筆精熟,法度森嚴,是當今書壇為數不多的實力派書家之一。陳忠康的行書、楷書,均已形成了自己面貌,而且是一種很好的面貌。當今“二王”盛行的背景下,許多號稱承繼“二王”的行草筆法精熟,但千人一面,蓋上落款根本分不清誰寫的,缺乏個人風貌;有的雖強調個人風貌,卻失之於野、俗。這也是陳忠康的可貴之處。

陳忠康新作欣賞

《淡黃柳》163

《淡黃柳》163×18cm

陳忠康新作欣賞

陳忠康:總在與古人對話........

我把自己定位為一個堅定而刻苦的學古派,私意欽慕於如米芾、董其昌、王鐸、何紹基等一路學古出新的路數。學書三十餘年,一路過來,摸爬滾打,須臾未嘗離開古帖,不同時期總在與形形色色的古人對話.........

陳忠康新作欣賞

很多老師都會總結出一套自己的東西來教學生寫字,這套東西是他們多年來一路摸爬滾打得出的經驗。這些經驗對於他們來說是適合的,而對於學生來說是不是合適呢?這值得思考。比如,現代人以及以前的老先生如沙孟海、啟功,他們說的那一套對他們來說是對的,參考他們的意見會有啟發,但他們所有的東西都難貼上傳統的標籤,他們的那套不一定都行得通。

陳忠康

陳忠康新作欣賞

因此,我在想,有沒有一種更客觀、更科學的方法啟發大家自己去研究?我希望能為大家建立一種方法、一種思路,通過我搭的“橋”去看整個歷史上的東西,通過我的指引看到一片天地,找到屬於自己的根據地。

書法史的資料有幾種:一是魏晉以來的名家體系;二是明清以來考古發掘出土的金石碑刻系列;三是敦煌民間殘紙墨跡。第一個系統唐以前的資料極度缺失,中間很多環節斷掉了,後兩個系統大都是善書者而書,特別值得研究,可以作為第一個系統的補充。但不同的書體有不同的信息,每個時代又有每個時代的信息,這些信息加起來太龐雜,我們該如何脫離固定模式去認識它?創作上可以從上千個信息裡抓到幾十個信息,甚至把一兩個信息並將其無限擴大就可能成名,但從研究上這樣的認識方式可能會片面。

陳忠康新作欣賞

《青玉案》158×15.5cm

陳忠康新作欣賞

陳忠康新作欣賞

認識東西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感覺的方式,一種是描述的方式。比如一本帖,我們怎麼去認識它?大部分靠感覺,模模糊糊的,很虛無。人的感覺很多時候是不準的,而感覺又受思維框架影響,不可靠。歷代人想了很多辦法想把書法說清楚,但把目前所有的概念加起來,也只是說了很少的一部分,還有很多是說不清的。邱振中說書法研究的意義在哪裡?前人描述書法,只能說清百分之五,他想提高到百分之七,那就是對這個時代最大的貢獻了。

陳忠康新作欣賞

《一叢花》225×13cm

陳忠康新作欣賞

陳忠康新作欣賞

陳忠康新作欣賞

這個定位很對,沒有一個人的感覺能把所有信息打通,每個人感到的信息是有限的、局部的,就看你敏感不敏感,有沒有想象力。想象力有很多種,你能不能從刻帖想象王羲之墨跡的面目?能不能把這個字的結構想出另一種樣子?

感覺的好壞,首先是天賦問題,其次是生理問題,這些都不是學習能掌握的。

陳忠康新作欣賞

《李德裕山桂》207×16

陳忠康新作欣賞

陳忠康新作欣賞

我們所要研究的,就是那些通過學習能把握得住的。歷史上有一個說書法的系列,是充分利用中國語言的策略,任何人都可將自己的知識儲備加到這個語言體系裡去,形成一個從模糊到清晰的認識過程。上古時候,造字的人感應到了某些東西而造字,這是李澤厚研究過的—美的積澱。怎麼積澱?天、地、人的某種道理暗合到文字造型裡面。早期的人看書法就像看物象,漢代人說的“點如高峰墜石,橫如千里陣雲”之類的話,是他們那時看書法的方式,那時沒有什麼“中鋒”“側鋒”,他們用從大自然中得到的感受來表達對書法的理解。

陳忠康新作欣賞

《破陣子》211×15.5cm

陳忠康新作欣賞

陳忠康新作欣賞

後來又轉換到人倫品鑑方面,魏晉時代有“九品中正制”,這在《世說新語》裡多有保留。這些人倫品鑑方面的語言流行於上層士族,漸漸地就會用這種觀念去改造他們的書法品評觀念,王羲之的書法就深受這些觀念的影響。再後來又提出神采論。魏晉時代的書法論述實際上還是模糊的,但在逐漸精確,概念若有若無,處在模糊與清晰之間。雖然還沒說到書法的具體東西,但筆法、墨法、章法全都包含了,他們用一種混沌朦朧的方式把這些我們今天看來很抽象的概念全包含了進去,這個很厲害,是最高級的。章祖安有篇文章提到關於書法鑑賞的“模糊反精到”的道理,說的就是這個。後來慢慢分化,詞彙越來越多,分析越來越具體,但離書法的本質反而越來越遠。理性越來越發達,感覺就越來越遲鈍了。理性的概念往往是一把雙刃劍。

陳忠康新作欣賞

《漁家傲》180×17cm

陳忠康新作欣賞

陳忠康新作欣賞

陳忠康新作欣賞

鑑定學裡有“觀氣”一說。從唐代開始,儒、道、釋、文學、兵法、音樂、舞蹈等領域的語言都被借鑑來說書法,如蘇、黃、董用佛法說書法是典型的例子。文學理論詞彙對書法影響很大,所以研究書法還得看些文論。總之,神采論的語言都是虛的,外國人是看不懂的,現在中國人看得懂的也越來越少了。因為,古代漢語的語境系統離我們越來越遠了。

陳忠康新作欣賞

《蝶戀花》139×17cm

陳忠康新作欣賞

陳忠康新作欣賞

陳忠康新作欣賞

古人也偶爾談形質,如唐代的一些技巧性的書論,往往假託於名人名下,大談筆法、結構、執筆之類,這些東西就像今天充斥於書店裡那些學書速成秘訣之類的出版物,是針對普通人的。古代的高級知識分子不這樣說,因為彼此的高度相差不遠,他們喜歡說虛的,跟打暗語一樣,一句話就能把人給震住。可悲的是我們的古漢語能力太差了,說到形容詞,只會用粗獷、豪放、纖細這樣的幾個,古人看了會笑話的。詞彙量一低,感覺力就不行,就體驗不到古人細膩的感悟。季惟齋的《書史》寫得好,他用綜合的古代人文系統的詞彙說書法,他的詞彙量很多,且都有來歷,都很準確。

陳忠康新作欣賞

《思逐風雲》68.5×17cm

現代的書法理論不是這個方法,他們要精確、要分析、要科學,從客觀形質上進行描述,建立起一個框架,雖然論形質的詞彙越來越發展,但大部分卻很難觸及事物的本質。如古人論筆法有起筆、行筆、收筆、中鋒、側鋒、留、駐、蹲、內擫、外拓等,講章法有“一字為一篇之準”“如眾星之列河漢”“小字展令大”“大字促令小”“計白當黑”等,而我們現在用的更多的則是點、線、面、空間、角度、節奏、中軸線等。古代的概念符合書法原生態發展,現代的概念將書法拉到和美術造型等視覺藝術共通的層面來分析。

陳忠康新作欣賞

《百忍成金》68.5×16.5cm

與中國人偏感性、講內在體會不同,西方人喜歡具體化分析,這樣就把書法片面化了。當我們放棄了感覺和體悟,由老師灌輸這些概念的時候會貽害無窮。現在書法教育的弊端就在於此,學生沒有體悟,只從概念入手,得到的只是一鱗半爪,都是碎片。我們把認識書法的那種“模糊的”“唯觀神采”的方法丟掉了。現在老師一上來就教學生各種概念,一教,學生的注意點就會在這個概念上,就不會直覺地去發現問題。當學生纏在概念裡就會產生弊端,造成書法最後徒有形式,創作模式簡單化。

陳忠康新作欣賞

《南塘即事》184×34cm

陳忠康新作欣賞

陳忠康新作欣賞

中國的藝術有其特殊性,比如京劇、崑曲、古琴、中醫,這些都不能用西方的詞去分析,否則就是隔靴搔癢。把一個特殊的東西拉到一個共通的層面,實際上是降低了這個藝術的檔次。書法先要進入普通平臺,然後再超出這個平臺。書法在普通平臺時是造型藝術,但到了特殊的層面就不是了,用西方藝術中的視覺藝術和造型藝術是說不通的。我們要從本質上考慮書法,不要在小問題上糾結。

陳忠康新作欣賞

《陳傅良詩》139×34cm

陳忠康新作欣賞

陳忠康新作欣賞

以上只是大略梳理了從古至今人們闡釋書法的基本狀況,各種理論都有自己的利弊,從虛到實、從模糊到越來越精確是大概的趨勢,任何的語言描述都有利於認識書法,但也都存在陷阱。我們應該通過自己的學習,廣泛理解各種理論所使用的詞彙以及它們所能解決的問題。同時,又不能丟掉直觀的、不依賴於理論認識的、一種更原始的感悟方法。經過這樣打磨的腦袋,才會通達,不拘泥於某些成見,才會更理智地吸取、判斷別人具有獨特價值的各種學書經驗,結合自己的實踐體驗,建立屬於自己的一種感悟與描述機制。

陳忠康新作欣賞

《李太白詩》104×23cm

陳忠康 | 二王筆法如何突破?

1、如何打通五體?

第一。這個問題太高大上了,我沒法回答,因為我沒打通。初學者先掌握一兩種書體的熟練運用,然後再鋪開學學五種書體,五體之間相輔相成,對專業人士很重要。要打通估計需存一以貫之的道理。但真正打通的其實少之又少,歷史上五體俱優的書家並不多,能擅兩三種就不錯了。這是高階段要想的問題,初級階段想這個不務實。但五體對學習技巧和審美的完善很重要,即使不精,也要廣泛涉及很有必要。開始學不同書體還是各學各的,到一定階段自然會融通的。

陳忠康新作欣賞

《浩氣長存》69×17cm

問:二王用什麼紙筆最佳?求推薦

陳:

工具固然重要,不如功夫重要,想當初我們學書法就沒什麼好紙筆,拿破報紙就寫。紙,現在普通的練習紙如毛邊紙就可以,寫二王忌用生紙。筆,狼毫、兼毫、羊毫都可以,但要有一定彈性,鋒不能太長。在學習過程中要不斷試用各種紙筆,體會材料的性能,這也是學習,就是得費錢。不同材料都可以表現不同的味道,要體會到。我近年來用的筆有宣和、千枝秀、晉風堂、藝雲筆莊、劉廣生、安邦、吳雲輝等的狼毫,近來用一些羊毫,如日本回流的八十年代上海工藝的宿羊毫。

陳忠康新作欣賞

《眠雲臥石》64.5×17.5cm

問:在臨習王右軍手札時,經常遇到炫技之筆,例如截鋒(筆畫突然變細)的筆畫,我們在臨帖的時候,需要不需要照搬?

陳:

二王及書譜有很多你說的這種截筆,是摺紙造成的跳躍,可以學,有奇特味道。對經典,任何細節不能放過,都是有意味的,而且應該先迷信它,他們隨便一個塗抹一根賊毫都是好的。二王孫過庭他們應該覺得這個挺好看,所以保留了,否則把紙抹平就沒了。

陳忠康新作欣賞

《李太白詩》134×23cm

問:在書法藝術的道路上我們總想追求個人風格,天天臨不同的帖本去尋找出路,除了與自己的文化修養藝術審美有關外還要怎樣做才更為有效?

陳:

還是先別追求個人風格吧。這個問題對初學者很有害。當今很多的所謂個人風格基本是沒意義的。我自己的體會是學古時要無我,主觀上消滅自己,古人才能進得去。一開始那個“我”是有毛病的,無需保留,要置之死地而後生。經過傳統的洗禮,你再找到的那個我才是有價值的。當然,學字是一個系統工程,技術的提高也是頭腦、觀念、學養、境界的共同提高過程,要建立一個大“我”的觀念,才有希望找到有價值的個人風格。

陳忠康新作欣賞

《半畝方塘一鑑開》204.5×16cm

陳忠康新作欣賞

陳忠康新作欣賞

問:關於魏晉絞轉筆法

陳:

絞轉問題建議仔細看看邱振中老師的文章。他有個比喻,絞轉像天空飄揚的綵帶。我的理解是線條中段的換鋒換面問題,筆毫不是平鋪直敘的。唐以後,由於楷書影響,後人習慣於注意筆畫兩端的動作,而忽略筆畫中間的變化。到清代為甚,一些人注意到這個問題,如包世臣反對中怯,而絞轉可以避免中怯。關於絞轉,在二王書法中其實也是部分用筆特徵,要研習二王只關注這個還是不夠的。

陳忠康新作欣賞

《上善若水》65×19cm

問:書法藝術這條路到底該怎麼走?

陳:

循序漸進,不能越級,一個階段幹一個階段的事,路就會走得遠。

問:關於寫二王行書。初學者最需要在哪方面進行學習?

陳:

先要有楷書基礎,最好是唐楷功夫。對筆頭有一定的控制能力,能快寫慢寫結合,然後,對二王行書有一定的理解就可以寫了。

陳忠康新作欣賞

《夢入芙蓉浦》177×16cm

陳忠康新作欣賞

陳忠康新作欣賞

陳忠康語錄:

把書法藝術融入到日常書寫中,現在的現狀是,鋼筆字代替了毛筆字、電腦打字又代替了鋼筆字,使得文化的土壤、書法賴以生存的土壤以及書法的使用性蕩然無存。這一點與京劇、崑曲的發展趨勢一樣。相比較而言,反而還是書法發展得最好。甚至從人數上來說,與歷史的鼎盛時期相比,書法的人才數量沒有減少。

這裡有兩派的觀點,一派是既然書法已經失去了使用性,那就向藝術性發展。這方面書法界有人提出了“藝術書法”的概念,把書法當成一種視覺藝術。另一派的觀點是,還要恢復傳統的書寫氛圍,不然寫出來的字只能是有形而無神。

陳忠康新作欣賞

《西江月》176×16cm

陳忠康新作欣賞

陳忠康新作欣賞

書法的日常化,就是手頭工夫要多。日常書寫,就是要求我們要用拿毛筆的思維去想問題。現在人寫書法,一種是太單一,變成一種創作模式。第二種情況是很多人提倡個性。但是事實上這個時代是最沒有個性的。現在的人追求視覺衝擊力,和傳統不一樣的認為是個性,力求和大家不同。但是大家都不同之後,又變成了非個性。個性就變成了醜的代名詞,以醜為美。審醜為美。

陳忠康新作欣賞

《滿載一船明月》170×16cm

陳忠康新作欣賞

陳忠康新作欣賞

日常書寫,歷史上除了名家之外,還包括普通人的書寫。我認為它更側重於普通人的書寫。比如現在考古發現的,樓蘭發現的無名氏的書法,一個時代大部分人真實書寫水平都是日常書寫。要確保筆不離手。很多人所以說的日常書寫則是:不要那麼多功夫,歸結出形式的法則,把法則弄通,就是藝術。這實際上是把書法的“玩法”簡單化,把很複雜的東西簡單化。就像現在的武術,也是這樣,以前的武術是打出來的,在不斷的打鬥中琢磨出招術。

現在的武術是練套路,給你一本拳譜,練到最後都是舞臺表演。書法也是相同的,如果靠藝術練出來的書法,是沒有味道、不符合於傳統的生長方式的。從這點來說,要回到傳統的書寫。

陳忠康新作欣賞

《李白絕句》104×23cm

有人問我們當前的書法作品千人一面,缺少個性、有風格的作品,這不利於書法的發展。這是因為現在的資訊太發達,加上我們現在的知識結構的相似和政治、文化各方面的原因。

這是有矛盾的。從目前的教育模式來說,大家都是從一個模式教育出來的,但是藝術 恰恰和這個相反。藝術是需要充分發展個人的自由和個性,現在教育凡是有個性傾向的就先把你扼殺掉。從幼兒園、小學開始,哪個小孩子不規矩一點,就會受到老師的批評。所以現在很多人留學,逃離這種教學模式。以前的文化環境更容易產生奇人、怪人,現在大家基本一樣,缺少個性。

陳忠康新作欣賞

《青玉案》176×16cm

陳忠康新作欣賞

陳忠康新作欣賞

以前字寫得好靠個人修養、心理體驗,現在大部分人處於一種環境、一種教育模式,所以教育出來的人寫的字也就差不多了。你學《聖教序》他也學,你學《禮器碑》我也學,這有沒有用呢?短期看起來效果好,很短的時間內,就能讓你的書法達到一定的技術水準。這種圈養的是快,但是沒有放養的那種味道,放養的是慢點,但放養的肉更更鮮美、更有味。

所以,在這個時代,我們要呼喚各種有意識的文化人,站在不同的文化圈,去挖傳統裡面有意思的東西,比如各種書法的價值觀、美學觀。很多人對書法的看法都是不一樣的。把這些東西挖出來去學,善於發現別人不能發現的東西,也許能改變書法的現狀態。

陳忠康新作欣賞

我們鼓勵青年書法家創新,鼓勵他們通過考學,考碩士、博士,接受系統的專業教育,提高書法理論修養,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的面目、風格。這方面有很多青年書法家取得了成功,通過考試實現了“走出去”。反過來,這些“走出去”的書法家,通過溫州的書法培訓班,又反哺、回饋溫州,促進溫州書法的發展。我也相信,溫州能走出來越來越多的書法人才,成為書法的“溫州現象”。

另外,已獲得市場認可的書法家也要警惕,“不要做市場的奴隸”。因為市場是一把雙刃劍。商品化作為藝術傳播的最佳手段,它具有快速、靈活、覆蓋面廣等特點,它能解決很多人的溫飽問題,但同時也存在不好的一面,它會引導大家走向單一。要防止出現這種情況,就要冷靜下來,避免藝術品過度商品化,要提高市場的水平,對藝術家進行引導。

本文陳忠康作品均收藏在博山美術館,歡迎藏友鑑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