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出版《安徽名勝楹聯輯注大全》之碭山縣歷史名勝楹聯

《安徽名勝楹聯輯注大全》白啟寰編著,1997年出版,安慶市楹聯協會、無為縣楹聯協會合印。本書共收錄安徽全省(無空白市、縣)七千二百餘個大小景點的名勝楹聯輯14623副(不包括“待考”、“附錄”和“補白”中的)。其中80%左右均為第一手資料,即首次記載刊佈之景點和楹聯。

下文內容摘錄本書中碭山縣章節,無為季群生老師曾參照其作“《梅緣夢記》碭山篇”兩篇,可以在網上搜索閱讀。

1997年出版《安徽名勝楹聯輯注大全》之碭山縣歷史名勝楹聯

1997年出版《安徽名勝楹聯輯注大全》

於孝成烈士碑

在縣東南李莊鎮於樓村,今屬汪閣鄉。碑立於民國六年(一九一七年)。於孝成,於樓村人,辛亥革命烈士,碑已不存。

好義急公,德霈閭里

安良除暴,威振河山

[簡注]

霈:雨盛貌,喻恩澤。此處應平而仄,拗。

閭里:鄉里,泛指民間。

玄帝廟

在縣北玄帝廟街頭,今屬玄廟鄉。亦稱“北帝廟”。玄帝,北方之帝,即黑帝。玄,黑也。後為道教信奉,變為北方太陰之神。其形象為龜,一作龜蛇合體。尊為“玄天上帝”、“玄武大帝”。玄,龜也。武,蛇也。宋代避諱,改稱“真武大帝”。廟已廢毀。

大門

權欽北極

位鎮玄天

[簡注]

北極:地軸的北端。見《宋書·天文志》。又為北極星的簡稱。見《晉書·天文志》。

玄天:北方的天。見《呂氏春秋·有始》。

大殿

施法總歸三尺劍

駕雲每現七星旗

[簡注]

三尺劍:前面已注過。

七星旗:繪有北斗七星的旗。

位鎮寒方,朔漠妖魔鹹斂跡

神通水性,寰區河瀆盡懷柔

[簡注]

寒方:北方。

朔漠:北方沙漠地帶。語出《後漢書·吉安傳》。

河瀆:河流,溝渠。

懷柔:安撫,馴服。典出《詩經·周頌》。

紫極騰輝,祥瑞應、八方世界

玄天著德,恩澤覃、四大部州

[簡注]

紫極:帝王宮殿。唐代重道,各地建老子廟,號紫極宮。

八方:即八維,前面已注過。

玄天:前面已注過。

覃:長,延,及。此是廣施、遍佈的意思。

四大部洲:古印度神話裡的洲名。以為它們是人類所在的整個世界。

劉氏宗祠

在縣西北的西劉莊,今屬西劉鄉。一九四九年後廢,今已不存。

豐沛發祥繩祖武

詩書傳世貽孫謀

[簡注]

豐沛:漢高祖劉邦,是沛郡豐邑人,今為江蘇沛縣和豐縣。

祖武:即祖先的行跡。《詩經·大雅》有“昭茲來許,繩其祖武”句,

孫謀:即謀及子孫。 《詩經·大雅》有“詒(貽)厥孫謀,以燕翼子”句。

又 劉開山

青藜照讀家聲

沛郡分世澤長

[作者]

劉開山:清末當地名宦鄉紳、曾官知州。此聯後被移刻於他的林上(方言,即墓地)碑柱。

[簡注]

青藜照讀:即閣中燃藜,前面已注過。

沛郡:前面已注過。

殿虎立朝,是忠臣、便為孝子

雕龍傳世,願耕讀、以繼書香

[簡注]

殿虎:北宋劉安世,累官至諫議大夫。剛直論事,一時獲懾,目之為“殿上虎”。

雕龍:南朝梁代文學理論批評家劉勰,著《文心雕龍》五十篇。

書香:古人以芸香草藏書中闢蠹,故有書香之稱。後用以讀書風氣的美稱,或指讀書的家風。

縣果園場梨園

在縣西北黃河故道北岸,今屬西劉鄉。碭山產梨,梨園遍佈。自明代以來,梨產日增,早已馳譽海內。

果裡甘露子

藥裡聖醍醐

[簡注]

甘露子:甘美雨露所孕育的種子,喻梨味極甘美。

醍醐:作乳酪時,上一重凝聚者為酥,酥上加油者為醍醐。

鄭樓土地廟

在縣東南隅鄭樓村中,今屬王屯鄉,一九四九年後廢,今已不存。

有土能阜物

是地盡生財

[簡注]

地:此處應平而仄,拗。

阜物:物產豐富。

趙氏宗祠

在縣西北的馬良鄉胡楊村西北,與山東單縣楊樓鄉趙莊村東南,為皖、魯兩省交界處。一九四九年後祠廢,現已不存。

無大學問,論語半部

非高門第,姓冠百家

[簡注]

“論語”句:北宋名相趙普,歷事兩朝,嘗謂宋太宗曰:“臣有《論語》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問,此處應平而仄,拗。

“姓冠”句:舊時村塾啟蒙讀物《百家姓》,編於宋代,第一句為“趙錢孫李”,而以宋皇家之姓“趙”,列全書之首。

氏系周封,千秋瓜瓞盛

誰雲宋遠,一代帝王宗

[簡注]

“氏系”句:周代有造父者,善御,幸於周穆王,賜以趙城,因以為氏。

瓜瓞:瓜一代接一代生長,比喻子孫繁盛。典出《詩經·大雅》。

下聯:宋代皇帝姓趙,故云。

高寨土地廟

在縣東的堤南河東岸之高寨村中,今屬毛雷莊鄉。廟早廢,今已不存。

人敬神,神佑人,人神互利一方泰

風助雨,雨乘風,風雨同舟五穀豐

曹姑橋

在縣南利民河與閘溝匯合處北二里許之曹橋村外,今屬邵樓鄉。始建於清初,時有孝女曹劉姑,父早歿,方及笄而母眼瞎。姑遂毀容剪髮,放足耕以養其母,終生未嫁。母九十方卒,姑竭力備棺葬之。每日涉小河祭母墓,風雨無阻。鄉人為她孝行所感動,搭小橋河上,因名曹姑橋。曹姑死後,橋毀於洪水,乾隆中縣令劉王瑗復建,並題“曹孝姑故里”碑,立於橋頭。今橋又毀,碑尚存。

但得養親如若女

何妨生子不為男

[簡注]

若:這裡作代詞用,意為“如此”、“這樣”。

子:這裡指孩子(不分性別)。

不羨鴛鴦,盡力盡心盡孝道

何愁風雨,一碑一石一溪橋

[簡注]

“一碑”句:曹姑橋很簡陋,僅用兩個石磙作橋墩,搭上一塊條石為橋身。後加上“曹姑故里”碑,故俗稱“一百(碑)一十(石)一孔橋”。

曹氏宗祠

在縣中徐井鄉曹閣村中,始建於明代,規模宏大。後屢受黃河大水毀壞,漸失舊觀。清末已毀圮,僅餘“家譜碑”一塊,至今猶存。

文才承七步

武略繼三登

[簡注]

上聯:曹植,為魏文帝曹丕之三弟。相傳曹丕曾逼他七歲賦詩。見《三國演義·第七十九回》“兄逼弟曹植賦詩”。

下聯:宋大將曹彬三子,曹璨、曹琮、曹瑋,俱有將才。宋人陶弼《觀曹彬廟》詩中“三登上將臺”句。

家譜碑 曹昶

仁絮清慎,仰祖宗、德音如在

禴禘蒸嘗,遺雲仍、俎豆常昭

[作者]

曹昶:明代當地名宦鄉紳、景泰年間曾任北京兵馬司指揮使。

[簡注]

此聯平仄未深究。

禴禘蒸嘗:均祭名,指舊時之祭。《詩經·小雅》作“禴祠蒸嘗”。《禮記·王制》謂“夏(祭)曰禘”。

雲仍:亦作“雲礽”,遠孫。見《爾雅·釋親》。

俎豆:前面已注過。

曹口關帝廟

在縣南黃樓鄉曹口村中,村南里許即河南夏邑縣境。廟早廢,大殿猶存。

至大至剛,惟夫子也

乃文乃武,其聖人乎

[簡注]

夫子:《論語》中孔子門徒對孔子尊稱為“夫子”,後成為對老師的尊稱。關羽舊時被尊為武聖人,與孔子並列,故亦稱“關夫子”。

異姓若同胞,笑今日、同胞異姓

三分原一統,恨當年、一統三分

[簡注]

上聯:關羽與劉備、張飛,相傳曾在桃園結拜為異姓兄弟。見《三國演義·第一回》“宴桃園豪傑三結義”。

下聯:一統,天下統一。三分,前面已注過。

乃聖乃神,乃武乃文,扶四百載、承堯之運

自西自東,自南自北,如七十子、服孔之心

[簡注]

此聯平仄未深究。

四百載:指前、後兩漢政權,歷時四百餘年。

堯:唐堯,古代傳說中帝王。

七十子:據說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賢人七十(一說七十二)。

一統願無酬,雖帝號疊加,寸心終愧漢臣子

千秋事自在,準中心共照,萬言難罄關將軍

[簡注]

此聯鐫刻殿中抱柱,猶存殘跡。其邊款為:“善士曹任,男慄、欀、榑,施柱一對。康熙歲次庚子(公元一七二〇年)四月穀旦。夏邑縣儒學生員孔衍緒薰沐書”。

帝號疊加:歷代封建帝王把關羽作為忠義的化身,要人們去仿效,對關羽的封號也逐步加碼。宋代先後追封顯烈王、武安王、義勇武安王、壯繆義勇王、壯繆義勇武安顯靈英濟王等。元代加封為“壯繆義勇武安顯靈英濟王”。明代加封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清代飭封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長銜長達二十六字之多。

常河孝子揚名碑

在徐井鄉常河村裡,所表彰的孝子為誰,待考。碑立於本世紀四十年代,現已不存。

晨昏定省,奉親無缺人稱孝

孝義惠施,化雨同沾共載恩

蔣氏宗祠

在碭山縣西邊境蔣祠村中,今屬謝集鄉。是碭山與河南夏邑、虞城等縣蔣姓的大祠堂。也是目前縣內保存較完好的唯一家祠。猶存山門一座,大殿三間和石碑兩塊。門額上有“蔣家祠堂”橫書四個大字。現已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祖德綿長肇東漢

宗功久遠靖西陲

[簡注]

上聯:據《蔣氏宗譜》記載,此祠奉東漢逡道侯蔣橫第七子平河侯蔣稔為始祖,至今已歷七十餘世。

西錘:西部邊疆。這裡有縣西邊境之意。

重新祠碑 蔣松濤

開三晉,平赤眉,樹德立功垂後世

奉九侯,序昭穆,秋霜春露祀先人

[作者]

蔣松濤:清代民國時人、平河侯蔣稔的七十代孫。

[簡注]

重新祠碑:民國三十六年(一九四七年)立於院內,仍存。橫額為“報本追源”。碑文書者趙有為,刻者周樹立。文與聯,均為追溯蔣稔追隨光武帝劉秀建功之事、重修情況及勖勉後代之意。

赤眉:即西漢末年的赤眉農民起義軍,後為劉秀所敗。

九侯:人名。殷代諸侯,曾為紂之三公之一,後被殺。見《史記·殷紀》。這裡借指蔣橫、蔣稔。

三晉、昭穆:前面均已注過。

蔣樓節婦懿德碑

在徐井鄉蔣樓村裡,所表彰的節婦為誰,待考。碑立於本世紀四十年代。現已不存。

慈孝存心,和睦鄉鄰昌祖德

儉勤立業,教兒耕讀振家聲

燕喜臺

據縣誌載,燕喜臺在下邑古城東一里許(今縣城東三里許)。三面環水,臺上有亭,即燕喜亭。臺下有池。名華池。唐詩人李白於天寶三年(七四四年)施此,並寫下《秋夜與劉碭山泛舟燕喜亭池》詩曰:“明宰試船楫,張燈宴華池。文招梁苑客,歌動郢中兒。月色望不盡,空天交相宜。令人慾泛海,只待長風吹。”因而名重。此臺為漢代梁孝王劉武所築,本名鹿園,唐時始更今名。臺名典出《詩經·魯頌》“魯侯燕喜”句,自唐代以後屢廢屢修,最後一次修於“清代乾隆三年(一七三八年),後圮於水患。“秋池邀月”與“詞宗雅興”,即指臺下華池與此臺,列舊時縣八景之二。“秋池邀月”,亦作“華池邀月”。臺有原有傳為李白書寫,實為宋代真州知府李釜所書,政和三年(一一一三年)刻石“燕喜臺”三字碑。此碑本世紀七十年代初出土,楷書直刻,高五尺餘,寬近二尺半。一九八六年移建縣城南河塘中,築臺建亭,名悉依舊。

壁月如銀剩陳跡

華池似鏡映名臺

又 白啟寰

明宰風流,天上謫仙人已去

華池寂寞,臺前古月夜還來

[簡注]

謫仙:指李白,唐代賀知章曾呼李白為“謫仙人”,見李白《對酒憶賀監詩序》。

又 雲世成 張發亮

登燕臺,眺古碭,霞蔚雲蒸;鍾靈氣,泛春光,今日建亭見神彩

臨華池,仰謫仙,詞宏藻麗;鼓長風,遣逸興,當外雅會溢詩情

[作者]

雲世龍:當代人,在本縣工作。

張發亮:一九四九年生,本縣文化館副館長。

薛顯墓

在縣城西南十二里的薛口村東南側。是明初朱元璋的將領永國公薛顯的墓地。一九七一年被平掉,一九八一年復築。現墓底直徑約五米,高約二米半。墓前有民國十三年(一九二四年)所刻石碑一塊,碑文為“明故大將軍永國公薛公諱顯諡桓襄之墓”,落款為“中華民國十有三年歲在甲子孟夏之穀旦碭山邑人公立。銅山張伯英題”。薛顯,明代蕭縣人。明太祖朱元璋稱其“勇略冠軍,可當一面”。積軍功封永城成侯,卒諡桓襄。

勇當一面

威顯千秋

[簡注]

此聯原刻墓冢前石柱上。

永國公,業績偉,武略常留百世

大將軍,功德重,威名永著千秋

[簡注]

此聯原刻墓前神道進口處蟠龍石柱上。

馬昂寺

在縣城東稍南四十里許的藏院自然村本西頭,今屬文莊鄉藏路口村。相傳始建於唐代,四合院式,有兩層樓房一座,瓦房二十多間。抗日戰爭中被日、偽軍所盤據。一九四九年後漸廢。

大門

石證三生千古月

雲浮萬里九州同

[簡注]

石證三生:即三生石。

大殿

佛語無多,悟須實悟

彌陀在此,參要真參

佛在心頭須自悟

雲浮萬里九州煙

僧房

此間塵慮盡

這裡夢魂清

慧業菩提樹

禪林貝葉經

楊群起墓碑

在縣城西約三十里之曹莊村邊上,今屬曹莊鄉。楊群起,當地人。民國三十三年(一九四四年)任魯蘇豫皖邊區挺進軍第四縱隊第十二支隊第二大隊少校大隊長。同年九月犧牲於抗日戰場,葬於此。抗日戰爭勝利後,民國三十六年三月,鄉鄰公議勒碑墓上,以志紀念。一九八六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追認楊群起為抗日烈士。墓與碑,今均猶存。

抗日七八年,殺身成仁,堪稱救國烈士

鏖戰千百次,捨生取義,不愧民族英雄

[簡注]

此聯平仄未究。

殺身成仁:指為正義或理想而捨棄生命,語出《論語·衛靈公》。

捨生取義:謂輕生重義,為正義而不惜犧牲,出自《孟子·告子上》。

抗日將士追悼會場

在城中,全稱是“抗日陣亡將士追悼大會會場”。一九三八年繼臺兒莊、徐州會戰之後,日本侵略軍入侵本縣。同年五月,國民黨第八軍(黔軍)一〇二師進行頑強抵抗,這就有名的“碭山戰役”。該師進行了五、六天的浴血奮戰,沉重打擊敵人,但也損失慘重,將士陣亡大半。一〇二師三〇四團團長陳瑜,在本縣黃鏗樓(今黃樓鄉)一帶抵抗,犧牲了河南夏邑縣韓道口(與本縣接壤,今為該縣韓鎮鄉),忠骨均未尋得。當時軍事委員會明令褒揚,追贈為少將軍銜。並在烈士家鄉,貴州省平壩縣天龍鎮修建衣冠冢,樹碑立祠。當時軍政長官,如李宗仁、何應欽、馮玉祥等均有題祠,蔣介石送了“忠烈可風”的題詞和輓聯,刻懸祠內。抗日戰爭後,一九四六年春,碭山各界在此召開追悼大會。會場即懸出此蔣聯,會場今已不存。

裹革痛無屍,一夕黃樓埋碧血

報功原有典,千秋青史表丹心

[簡注]

裹革:即馬革裹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