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爲何要出賣曹無傷?

風過初夏雨過天晴


文|小河對岸

鴻門宴上,項羽與劉邦劍拔弩張的最直接導火索,為劉邦軍左司馬曹無傷的通風報信。據《史記·項羽本紀》載:...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於項羽曰:“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項羽大怒,曰:“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

然而,項羽不但沒有在鴻門宴上除掉劉邦,反而將曹無傷給出賣了,這又是為何呢?很多人將之解釋為項羽政治上的不成熟。其實,並不盡然。項羽軍雖有四十餘萬,但多繫裹挾眾諸侯兵馬,項羽自身的兵力最多不過四、五萬。而劉邦的兵馬已達十萬之眾,且各地的地盤仍為各諸侯所據,項羽的上面還有楚懷王(熊心)。項羽雖已成為諸侯聯軍的事實上盟主,但欠缺與之相應的實力。這從《項羽本紀》的記載中就可看出端倪:“項王欲自王,先王諸將相”、“惡負約(懷王之約),恐諸侯叛之”

故而,如果沒有充分的理由說服諸侯或對自己最直接的威脅,項羽是不願意硬擊劉邦的。而項伯能公然將劉邦之言具報項羽,可以推斷項伯向張良通風報信,也是請示過項羽的。而項伯趁夜行動,也不過是為了瞞過楚軍諸將而已,並非揹著侄子項羽。項氏是貴族出身,重恩義,而張良於項伯有恩。項伯私告張良離開,是為了報恩,而非背主求榮,這對項羽來說,也是可以接受的。不過,張良卻盡心為劉邦謀劃,將事情搞複雜了。

項伯經過張良、劉邦的連番解釋(洗腦)與拉攏(劉邦與項伯約為婚姻),也覺得劉邦有功,而擊之不義。項伯又將劉邦之言轉述給了項羽,而項羽聽了劉邦的解釋與認錯,就覺得更沒必要除掉劉邦了。故而,鴻門宴的前夜,項羽就已經放棄除掉劉邦的打算了。史載:...於是項伯復夜去,至軍中,具以沛公言報項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項王許諾。

沛公旦日(次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至鴻門,謝曰:“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於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卻。”項王曰:“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項羽名籍)何以至此。”

項羽出賣曹無傷也就不能解釋了,一則,曹無傷不是自己收買的臥底,而以項羽的性格,應該對曹無傷這種背主的行為原本就沒有什麼好感。二則,為了雙方釋嫌,曹無傷是劉邦自己的人,他說你有“欲王關中”之心,以致有了今日的誤會,也就怨不得我了。

參考史籍:《史記》等等


歷史聞知社


曹無傷出賣劉邦,向項羽"告密",透露劉邦的行蹤,主要是因為他是個勢力眼,看到了項羽的強大和不可一世,特別是當時的項羽挾鉅鹿之戰勝利,天下諸侯無不唯他是尊,儼然變成了眾義軍中的大哥大。

曹無傷認為跟著劉邦沒有出路,跟著強大的項羽才有出路,於是選擇了背叛,想以這種方式獲得項羽的認可,以圖高官厚祿。



而項羽是個勇不可擋的人,他唯一的特點是直率剛毅,我行我素,唯一的缺點是生性多疑,缺乏智謀。也正是因為這樣,項羽剛接到曹無傷的告密信後,怒不可遏,率軍直接去攻打劉邦。結果在項伯的溝通和周旋下,千古鴻門宴上演了。


劉邦是個聰明人,他聽從張良的計謀,一到鴻門宴就主動陪禮謝罪,態度很低微謙和。項羽是個吃軟不吃硬的人,他很快便氣消了,結果頭腦簡單的他"無意"中"出賣"了曹無傷,說是曹無傷告的密。

項羽之所以這麼做,一方面是因為他太直率,另一方面是他和曹無傷沒交情,認為他是個可有可無的人,死不足惜,所以才會一語把朋友賣了。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項羽出賣曹無傷,顯示了他在戰爭權力鬥爭中的一個白痴行為。戰爭中基本上還沒有見過,出賣己方間諜的君主。項羽的行為就相當於是蔣介石告訴日本的東條英機戴笠的具體位置在哪裡是一樣的。

一,

項羽剛愎自用。自恃勇猛無敵,完全瞧不起劉邦,不認為劉邦有實力和自己抗爭。所以他不屑於用間諜戰術。直接就說,這是曹無傷言之。雖然表明了,項羽的的正直。但是兵者詭道也。病不厭詐,這都是從孫子的時候,就傳下來的道理。



二,

項羽還有一個更白痴的叔叔,項伯。雖然項伯算得上是一個有情有義的人。他為了救好友張良,而向張良,洩露了軍事機密。但是他和劉邦結為兒女親家,背叛了自己的親侄兒,也真是讓人無語。回到營地以後,居然還偷偷的跟項羽說起了悄悄話,以叔叔的名義讓項羽善待劉邦。


三,

項羽作為一代霸主,劉邦這樣的諸侯都不放在眼裡,何況曹無傷一個區區司馬。項羽總把自己看的高人一等,不善於選賢任能,也很少聽信謀士的建議。胯下之辱的韓信不用。陳宮不用,這些劉邦奪天下的大功臣,都是從他那裡跑的。就是亞父范增他都能趕走,也是讓人不由一嘆。


紅雨說歷史


曹無傷是項羽送給劉邦的回禮,鴻門宴是戲


先看曹無傷為何高密項羽:

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聞項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項羽曰:“沛公欲王關中,令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欲以求封。

是說劉邦先一步入主關中,項羽大怒。準備派兵攻打劉邦,而曹無傷看風頭不對,準備投誠項羽。而曹無傷是通過什麼高密?

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於項羽曰。


而項伯知道鴻門宴這件事,是親自跑到劉邦陣營告訴張良,趕緊逃劉邦要完,還是打著救命恩人的旗幟高密。害怕事情不夠大,甚至答應張良去見劉邦,最後結了兒女親家。(當時看到這裡,我都想拍死項伯)

再看項伯回來報信,項羽什麼反應?

於是項伯復夜去,至軍中,具以沛公言報項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項王許諾。


自己大計,因為自己人前去報信,最後是“功虧一簣”。項羽甚至連處罰都沒有,只是一個許諾,難道中間有什麼貓膩?估計大概可能也許有,其實鴻門宴是項羽、項伯、范增演給劉邦的一場戲。

雖然項羽旗下四十萬大軍,但是一直都在啃硬骨頭。別看劉邦只有十萬,但是沒有大的損耗。項羽入關中是一路打過來,劉邦幾乎沒碰到秦軍主力。而且40萬還不是嫡系部隊,很多都是諸侯那裡拼湊過來。

所以別看項羽坐擁40萬大軍,但是其實不想打仗。他想通過騙,把劉邦騙出關中。不戰而屈人之兵,才是上上策。這就需要演員,而被張良救過命的項伯是最佳人選。這也就解釋了親自前往的必要性,以及項羽聽說談判結果的反應。

而第二天劉邦前來赴宴,剛上來就先認錯,整個過程中,姿態低得不能再低,無論是什麼要求全部答應。而項羽看到這裡,作為大哥(劉邦比項羽大)必須回禮。

還是個大禮,告訴他內部出了叛徒曹無傷。想稱王稱帝,必須團結一致,而叛徒正是一個團隊最不能容忍的存在。項羽這個見面禮很大,因為關乎到劉邦內部的穩定。

其二是想諷刺劉邦,先給他一個下馬威。你的團隊都出現如此大的問題,現在你還想與我繼續對抗嗎?這是項羽的攻心之策,他必須先擊潰劉邦的心理防線。

其三是表示誠意。既然劉邦已經如此“低下”,自己為了表示誠意,應該回他一個如此大禮,我這是在幫你清理門戶。


有人疑問項羽有這麼高的智商嗎?項羽本人出自貴族世家,《史記》開篇就言:“力能扛鼎,才氣過人”。更是三次殺掉自己上司,才一步步走到如今的位置。

其實整個鴻門宴,項羽陣營都不想殺劉邦。無論是項莊舞劍,還是范增示警,都是在嚇劉邦。保存自身實力的同時,為以後“和談”增加砝碼。

要是真想殺劉邦,劉邦上廁所的時候,就一定會有人跟著。但是確實有人——陳平(

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劉邦最後如何逃跑——騎馬,誰給的馬——陳平。總之鴻門宴是一場戲,演給劉邦看!而曹無傷就是個配角,還是“演死人”的配角。


史之策


本性驅使,致命硬傷

項羽不是要出賣曹無傷,而是性格使然,本性流露而已。對於項羽這樣的人,並不存在什麼權謀之術,在項羽這個以本性主導自己行為意識的人來看,只有觸犯了自己,讓自己不順心的人才應該被懲罰,而低調示弱,承認自己權威的人則不應該受到懲罰。


劉邦就是抓住了項羽性格上的這個弱點,主動示弱,低調求憐,才保證了自己的安全,如果一意孤行硬碰硬,那麼結果只有自取滅亡。

緩解尷尬,知無不言

至於說出此事乃沛公左司馬曹無傷所言,只不過是項羽為了緩解自己的尷尬,而採取的一種手段。以證明不是自己心血來潮產生的這種行為,而是由於曹無傷的檢舉揭發自己才把劉邦招到鴻門,來召開這個宴會的。項羽自己根本沒有意識到他說出曹無傷的名字,等於要了曹無傷的生命。


在項羽這種靠本能和直覺行動的人看來,他說出曹無傷是很自然的現象,劉邦也會坦然接受。殊不知任何領導和君主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吃裡扒外的內奸,這樣的人必須除之而後快。

認知有限,自取滅亡

這裡還有一方面原因,就是曹無傷自己的無知,他不清楚劉邦的為人,又不清楚項羽的為人,更不清楚自己的位置和自己的該做的事。

很多人說劉邦是無賴地痞,不值得追隨,為張良、陳平、韓信等人鳴不平,認為他們投錯了主。但是我想問一個問題,如果他們不投靠劉邦,在項羽處就能成就其功業嗎?



我認為不能,只有劉邦這種有著雙贏思維的人才能成就他們的功業,劉邦的追求是為帝位,而他們的追求是建功立業,封王拜相,各取所需各得其所。劉邦手下的很多能臣勇將,恰恰是在項羽手下不能重用之後才投靠劉邦的,這就充分說明了問題。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一個人的歷史


謝謝頭條讓我遇到這個問題,我也是來說說自己的看法

項羽是西楚霸王,力大無窮,年輕有為。少年得志,驕傲自滿。曹無傷沒有出名以前,在劉邦手下做事,爬到了左司馬的官職,在鴻門宴上,劉邦問項羽:是誰挑撥咱兩的關係。項羽說,是你的左司馬曹無傷。劉邦回到軍營,立刻斬殺了曹無傷。顯然,曹無傷再給項羽提供情報,劉邦並不知道,這麼一說,劉邦全知道了,劉邦回到軍營就把曹無傷給斬了。

如果項羽是有意的,那麼他為什麼要出賣曹無傷呢,可能性的原因其實有以下幾點,

第一,曹無傷提供的情報有誤

如果曹無傷是劉邦自己的人,曹無傷提供的情報的內容就是:劉邦想要在咸陽稱王,讓子嬰做丞相,並且把咸陽的金銀財寶都搶走了。項羽相信了這樣的說辭。所以他把四十萬大軍站紮在新豐鴻門,準備進攻駐紮在霸上的劉邦軍隊。可是劉邦來了以後說,自己做的這一切都是為項王準備的,並不敢居功,一切全憑項王做主。表現出一副很順從的樣子,項王就是心眼再小,這時候也釋懷了。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項王想到曹無傷送來的情報上說的,跟自己看到的劉邦完全不一樣,堅信這個曹無傷果然是在提供假情報,這個傢伙不是想在我這裡騙錢就是想挑撥我們君臣關係,如此居心不良,還是叫沛公回去把他殺了省事。

第二,項羽看不上曹無傷的情報

項羽是軍人出身,又年輕氣盛,好勇鬥狠,不喜歡陰謀詭計,他最想要的是在正面戰場上廝殺,喜歡那種刀劍相交戳進對手骨髓的咔嚓聲,曹無傷提供的情報或許可以瞬間就消滅劉邦,但是那麼太容易的殺掉他,沒有真槍真刀的來的痛快,那樣還要鬥心眼,耍智謀,這不是項羽擅長的。

讓劉邦回去殺了算了。我項羽可以在戰場上光明正大的打贏他,不必做這種偷雞摸狗的事。如果是這種可能性的話,項羽就只配做個先鋒將軍,而不是一國之主。

第三,曹無傷提供的信息沒用

如果曹無傷是項羽派到劉邦身邊的臥底,項羽身邊也是有謀士的,再少也還有一個范增,曹無傷提供的這個信息,說劉邦想要在咸陽稱帝,這種破情報范增早就看出來了,還要你曹無傷來提供啊,項羽需要的是劉邦軍隊裡有多少人才,多少糧食,多少將領,咸陽城裡如何設防,如何換崗,如何放哨,防禦的薄弱之處在哪裡,等劉邦軍營的核心機密,只要劉邦一動,就可以瞬間以最少的代價消滅他。

這才是曹無傷該提供的情報,只說一個想要稱帝的無效信息,就想糊弄我項羽,你曹無傷打錯了算盤。這樣無用信息亂提供,還拿那麼高的工資,我項羽不養閒人,借劉邦的手殺了算了。

第四,項羽在測試曹無傷

如果曹無傷是劉邦的人,想要投降項羽,他給項羽提供情報,項羽已經相信了,唯一吃不準的就是這個曹無傷是真的投降還是假投降,在鴻門宴上,項羽也看出來劉邦的隱忍和野心,所以項羽有意放走劉邦。目的是要曹無傷在劉邦回自己軍營的路上派人把劉邦幹掉。這樣做的目的一來可以堵住天下人之口,說劉邦是死於內部叛變,而不是項羽殺友軍而不仁義,落下天下共擊之的口實,二來可以測試曹無傷到底是不是真的想投降,如果真投降殺了劉邦再來,如果不是真投降,劉邦回去殺掉他,對自己也沒什麼損失。畢竟還有四十萬大軍在這裡,想他劉邦還不敢輕舉妄動。

所以以上就是我所想到的項羽出賣曹無傷的可能性原因。

或許我說的不是很正確,如果您有不同的看法可以寫在下面一起交流,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妖火讀歷史


妖火讀歷史


對於這個問題,我有一個很大膽迥異的觀點,不知有沒有人提出過,或許僅是我一家之言了。各位不必以為我陰謀論,認為不實當野史看待即可。

劉邦集團早期主要分兩支,一是以劉邦為中心的沛縣子弟軍,二是以妻族呂澤為首的單父子弟軍。關於呂澤,我知道的史料並不詳細,只是在一位大家議論漢初政治中瞭解到這個人,然後根據百度百科知,司馬遷對他定語“發兵佐高祖定天下”,而且他在滅秦壯大漢集團和楚漢之爭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其功足以封王,卻終未在他有生之年實現,最後才在呂后稱制時代追封為悼武王。

我的回答中有一篇談論“漢初呂氏集團實力”的文章,其中便引用了一位學家的結論,此時我再次附上:

早期追隨劉邦在芒碭山落草為寇的人數有限,估計這些人都是劉邦集團之中堅,但非常奇怪的是,《功臣表》裡芒碭山出身又是呂澤部下的人還真不少,蓼侯孔藂、費侯陳賀這兩個日後協助韓信決戰的大將,就是劉邦在芒碭山的老弟兄,但讓他們跟了呂澤去發展,入漢的時候二人都是左司馬,與曹無傷相同。左司馬是呂澤部特有的職銜,劉邦部沒有,肯定是芒碭山老弟兄劃歸呂澤的。還有隆慮侯周灶以連敖入漢。 河陽侯陳涓、柳丘侯戎賜、東茅侯劉釗以二隊將入漢。這樣的官銜與番號都是呂澤部特有的。高祖功臣起於碭者只有十來個人,這樣算來至少有六人劃歸了呂澤。如果算上同樣起於碭的博陽侯陳濞以刺客將入漢,就達七人之多。另外呂澤鐵定部下曲城侯蠱逢以曲城戶將卒三十七人初從起碭。估計這是劉呂在芒碭山起兵後收編的第一撥人馬。

這篇資料強烈的表明了,漢軍集團的諸多重要將領與呂澤的淵源,也解惑了為什麼劉邦無法換掉太子劉盈,為什麼呂后興風作浪無人制止的原因,因為勳貴中一小半有呂家烙印,呂后再拉攏一批,局面就定了。不過對於本題,我想讓大家重點看的是“左司馬是呂澤部特有的職銜”這句話。

在劉邦沒有被封為漢王之前,呂澤顯然有和劉邦分庭抗禮的實力,而且名義上他們也沒有上下主從,因為作為妻族他們應當屬於盟友。當然或許呂澤沒有這種想法,然而他的部下卻未必沒有推他上位的心思。所以就有了曹無傷想借項羽之手除掉劉邦的想法,如果成功,憑藉呂澤的實力和劉邦妻族的關係,他很大把握可以迅速控制局面成為漢集團的掌門人。

但是鴻門宴上劉邦巧妙周旋,使得項羽沒有殺他的藉口,拜託了生死危機。然而或許此時有人給項羽出謀,或是直接告訴劉邦,說出賣他的人是曹無傷。此言可是殺傷力無窮,說大了很有可能使得漢軍集團倆大分支敵對分裂,說小了也可能會使倆人產生隔閡使得漢軍產生戰略性上的分歧。不過,作為政治水平高超的帝王,劉邦的手腕令人佩服,他回營直接殺了曹無傷,根本沒想把事情搞大,也不會用這個藉口除掉呂澤,使得漢軍集團沒有產生多大危機。

其後,劉邦成為漢王,率軍入巴蜀之後,燒燬了棧道。在此時,我也不由得猜測,這時的劉邦或許要一個閉塞的環境,使得他有條件來重塑軍隊,也就在這時,呂澤完完全全成為劉邦部下,再也不能左右漢軍大局了。再往後,因為夠資格有能力的統帥呂澤不能用了,所以新的統帥韓信登場,而種種因果下使得劉邦也只能孤注一擲,結果,他賭贏了。

屬於開國勳貴的猛將在劉邦蝸居巴蜀時,便有大把大把,那麼在此之前必然有一位擅長軍事的統帥在指揮戰局,所以呂澤的能力我非常認同,畢竟漢軍實力僅在楚軍之下。


神晤


鴻門宴前,項羽的原計劃是把劉邦直接幹掉,他這麼做,可能有以下三種想法:

一、我比你劉邦強太多,幹掉你不在話下;

二、懷王有約:“先入關中者為王!”你劉邦先入的關中,不幹掉你,難道真讓你當關中王不成?

三、你小子居然敢封鎖函谷關,不放我入關,不幹掉你幹掉誰!

至於劉邦左司馬曹無傷暗通項羽,告了劉邦黑狀一事,也許對項羽來說並無太大的利用價值,所以當鴻門宴一開場,劉邦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一番雄辯,反倒讓項羽自覺理虧,於是把曹無傷當了擋箭牌,《史記》記載項羽的原話是:“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言下之意,別怪我要打你劉邦,都是你沒管好手下惹的禍!

項羽這個人真的很真誠,同時也真的很愚蠢,不是嗎?

楚漢相爭那些年,不知多少人離開項羽跑到劉邦那兒去了,包括韓信、陳平這樣的大咖在內。而劉邦的人卻很少去投奔項羽,好不容易冒出個曹無傷,卻被項羽來了這一手。曹無傷事後被劉邦處死的時候,是不是覺得很冤呢?

項羽為何最終敗給劉邦?從這件小事上應該能看出點端倪吧!



更多好玩、好懂、好用的國學歷史內容,歡迎關注“三好國學堂”!

三好國學堂


這事只說明一個道理:多大價值決定多大待遇

那天一到早,劉邦帶著百十來人,來到鴻門,與項羽見面。

二人剛剛見面,劉邦便忙不迭地把夜裡說過的話又說了一遍。夜裡是對項羽小叔叔項伯說的,今早是對項羽本人說的,夜裡說得比較詳細,今早說得比較簡略。

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於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隙。

短短五十字,卻有著極大的信息量。

劉邦用一個「臣」字,表明自己俯首稱臣的立場;

之後言說劉項二人分兵作戰但目標一致的事實,還能勾起二人曾合兵一處戮力攻秦的美好回憶;

之後又說自己率先入關實乃意外,並非搶攻所致,配合曾對項伯說的話,加上臣服的稱呼,會讓項羽想當然地認為,劉邦先入關和自己先入關,並沒有太大的區別;

最後,劉邦又主動替項羽找了個臺階,言及二人關係僵化的根本原因,是有小人挑撥。

劉邦發言完畢,輪到項羽發言。項羽就著劉邦給的臺階,直接甩鍋給曹無傷,只聽項羽說到:

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我曾在瀏覽某社區帖子時,看到有網友把項羽這句話說成「出賣」,說「項羽出賣了曹無傷」,我還看到有人說項羽的這話特別傻,項羽這麼隨口一說,便斷掉了出現第二個第三個曹無傷的可能。

實際上,項羽一點都不傻,「出賣」曹無傷,對項羽只有好處沒有害處。

  • ①曹無傷遠比丁公可惡。

當年,劉邦兵敗彭城,倉皇跑路時,遇到丁公,萬般無奈之下,劉邦用言語籠絡丁公:

兩賢豈相厄哉!

所謂多個朋友多條路,昔日,司馬欣放了項梁,日後又勸章邯投降,因而被項羽封為雍王;今日,丁公放走劉邦,若日後劉邦取了天下或是丁公在楚營中呆不下去,投奔劉邦,劉邦肯定會念昔日不殺之恩,高官厚祿的吧?

日後,劉邦果真取了天下,丁公也找上門來,但卻被劉邦拉到軍中示眾,讓所有人知道,丁公做項羽臣子時,曾私放劉邦:

丁公為項王臣不忠,使項王失天下者,乃丁公也。

然後,丁公就被咔嚓了。

但請注意,丁公是被劉邦蠱惑的,如果劉邦不在跑路時蠱惑丁公,丁公未必會做出違背項羽命令的事來。

而我們的曹無傷,並沒受到項羽的蠱惑,便主動當了叛徒,向項羽提供了一份劉邦君臣真實意圖的情報,以求封賞。

如此賣主求榮的行徑,放到哪裡都是令人不恥的,即便是項羽真跟劉邦短兵相接了,也未必會封賞曹無傷,鬧不好會像劉邦殺丁公一樣殺了曹無傷。

即便項羽不吐出曹無傷來,曹無傷告密之事也未必藏得住,一旦被劉邦查出來,曹無傷還是死路一條。

因此,從曹無傷告密開始,便註定了曹無傷死亡風險的加大。

  • ②比起劉邦,曹無傷的價值太小了。

縱觀鴻門宴上的各方的態度,亞父范增是一門心思除掉劉邦的;項伯明確主張留下俯首稱臣的劉邦,示天下以義;項羽則在除和不除間搖擺,但傾向於不除;劉邦則拿出最誠懇的態度,表示俯首稱臣。

既然項羽傾向於不除掉劉邦,示天下以義,那自然要向劉邦示好了。

怎麼示好?只擺一桌酒席嗎?不能夠!

甩鍋曹無傷才是最好的選擇。

供出曹無傷,既能表明自己的清白,又能展現自己的誠意。

所以,為了拉攏劉邦,為了向劉邦示好,項羽毫無顧慮地「出賣」了曹無傷。

想必,項羽不但口頭上供出了曹無傷,而且把曹無傷派人送情報的細節都原原本本地說了出來,如果曹無傷還給項羽寫了親筆信,項羽也一併交了出來,所以才劉邦回到灞上,第一件事便是誅殺曹無傷!

項羽之所以要「出賣」曹無傷,最根本的原因在於,項羽要爭取劉邦,作為統帥的劉邦,價值遠遠大過作為左司馬的曹無傷。

當劉邦已經明確表示臣服,告密者曹無傷便沒有任何價值了。項羽為什麼還要保曹無傷呢?把鍋甩到曹無傷身上,讓劉邦看到自己的誠意,豈不更好?

  • ③出賣曹無傷並不會斷了第二個第三個曹無傷的路。

司馬遷在《史記》中講得很明白,曹無傷之所以要出賣劉邦,無非是源於恐懼同時又貪圖富貴。

打仗,就是把腦袋別在褲腰上,誰都不能確定,今晚睡下後,明早還能否照常醒過來。

曹無傷好不容易熬到劉邦挺進咸陽,眼看著就要穩定下來,享受榮華富貴了,但昔日的友軍竟然打進門來,這支友軍彪悍異常,一旦劉邦和友軍打起來,怕是劉邦必敗無疑了。

一旦劉邦敗了,還談什麼榮華,談什麼富貴?

為了保住自己即將到手的果實,曹無傷選擇當告密者,雖然告密的風險極大,但至少擁有獲得更大富貴的可能。

富貴險中求嘛。

這是曹無傷的真實心態,也是所有告密者的真實心態。

所謂大利大為小利小為無利不為,只要有利可圖,總是不缺告密者的。如果想要告密者,只要拿出足夠的利,就不會缺告密者。

因此,「出賣」曹無傷,根本就不會讓曹無傷變少。

歸根結底,曹無傷的悲劇,還是在於自身價值不夠高,如果曹無傷對項羽的價值,比劉邦更大,項羽就不會「出賣」曹無傷。

所以,對於項羽「出賣」曹無傷一事,我得到的教訓是:做事前,上秤稱稱,稱稱自己的斤兩,就清醒了

參考資料:《史記·項羽本紀》、《史記·高祖本紀》、《史記·季布欒佈列傳》

我是金戈,如果你覺得我這篇回答有那麼一絲道理,請給我點個贊!如果你希望繼續看到我的回答,請在點擊上方的關注按鈕或在微信上搜索“jin_sg”關注我的公眾號。


遙望燕園


英明神武的項羽,為什麼如此不小心出賣了曹無傷?

第一,曹無傷並不是項羽事先安插在劉邦身邊的眼線,對項羽來說並沒有多大價值。因為《高祖本紀》裡說, 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聞項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項羽曰:“沛公欲王關中,令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欲以求封。



第二,“欲以求封”,說明是曹無傷覺得劉邦打不過項羽,臨陣倒戈。項羽把曹無傷捅給劉邦,其實是在示威:“兄弟,你的哥們都出賣你了,還跟哥鬥,你死定了,還不快滾!”

第三,“欲以求封”說明是有條件的投靠,而項王又不欣賞這種人,我們知道項羽手下比較得力是英布、龍且這樣的猛將,而鍾離昧這樣的智將,卻不是很感冒。在鴻門宴上看到死對頭劉邦的虎將樊噲時,居然心生愛慕,賞以豬腿。英雄惺惺相惜,也是自然之理。



第四,項羽可能真的被逼問得理屈詞窮,甚至真的有點感覺對不住以前的老朋友劉邦,不說出點兒事實的真相,真有點說不過去,於是曹無傷受傷。

第五,項羽一生光明磊落,英雄氣概十足,痛恨小人,不屑用之,借劉邦之手殺之而後快,並警告小人不得賣主求榮,否則殺無赦。

第六,項羽心直口快,無意中,出賣了線人,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項王本身就不是一個合格的政客,所以,叛徒就杯具了 ,江山拱手相讓,煮熟的鴨子飛了。

【本人由今聞君撰寫,歡迎討論或吐槽,更多精彩盡在《今聞史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