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縣開陽紅棗

紅棗紅棗被譽為果中之王,滋補佳品。臨縣紅棗產地地處黃河中游河畔,山環水繞,日照充足,晝夜溫差明顯,是紅棗起源的中心地帶,栽培棗樹歷史悠久,據傳可追溯到西周時期,但無史料可考。民國《臨縣誌》記載:“克虎寨、小園子一帶,棗居多數,而八堡較為馳名”。清代以來紅棗成為大宗出境特產之一,境內至今仍存活有成片的千年老棗樹。本處生產的紅棗個大、核小、肉厚、皮薄、色深紅、味深,拉絲長是棗中的極品,是清朝時期的貢品。臨縣才子趙中元是乾隆皇帝的老師,曾將紅棗送於乾隆皇帝品嚐,皇帝讚不絕口。

臨縣開陽大棗,山西省臨縣特產,中國地理標誌產品。臨縣地處晉西黃土高原呂梁山西側,早在西漢時期,臨縣就有人栽培棗樹,由於緯度位置適中,氣溫高、光照足,紅棗生產往往有“十年九收”,是全國紅棗之鄉,特別該縣曲峪鎮開陽村生產的大棗品質高,產量高,享有盛譽。

臨縣地處黃河中游山西西部,東屏呂梁山連接方山,西臨黃河與陝西佳縣、吳堡縣隔河相望,北靠興縣,南接離石、柳林。全縣國土總面積297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63萬畝,屬山西第二大縣。臨縣屬黃士丘陵溝窒區,她勢東北高西南低,地貌比例大致是“五山四溝一分平”。中部大面積黃土丘陵溝壑區,面積為1933.3平方公里,西部黃河沿岸丘陵基岩裸露區,面積830.37平方公里,湫水河兩岸山間河谷區,面積66.69平方公里,佔全縣總面積的2%。適於棗樹種植。臨縣地處中緯度地區,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乾燥少雪,春季乾旱多風少雨,夏季炎熱雨量集中,秋季較為溫涼溼潤。氣候溫和,熱量豐富,光照充足,降雨較少,且時空分配極不平衡。其中:多年平均大陽總輻射量為140.7千卡/平方釐米,年均日照時數2807小時,日均7.7小時,年日照百分率為63%;多年平均氣溫8.8℃,年平均氣溫介於6.5℃一11.3℃之間;全縣無霜期平均為160天左右,由東北向西南延長,相差30天左右;多年平均降水量為518.8毫米,在全年降水中,季節差異很大,春季佔14.4%,夏季佔58.2%,秋季佔24.7%,冬季佔2.7%。而7、8、9三個月總降水量323.9毫米,佔全年降水量的62.5%,為雨量集中期,正是棗樹發育旺盛的時期,因而紅棗生產往往有“十年九收”。生產情況近年來,臨縣確立了紅棗產業在縣域經濟發展中的主導地位,認真落實土地、林業政策,大力發展以紅棗為主的經濟林,全縣棗林面積達到63萬畝,掛果35萬畝,年產量6000萬公斤,成為全國紅棗之鄉。

臨縣紅棗栽培可以上溯到西漢年間,具有2000多年的歷史。據縣誌記載,早在西漢時期,臨縣就有人栽培棗樹,“索達幹棗園子一帶,棗居多數,而開陽較為馳名”。多少年來,全縣已經形成了一定的管理種植經驗,近年來,加大了紅棗的高科技管理力度,在紅棗的綜合管理、良種培育、豐產栽培等方面取得了許多成功經驗,廣大棗農普遍掌握了擴穴施肥、炮震鬆土、整形修剪、花期管理、病蟲害防治、高接換優、防雹增雨等綜合豐產技術,有效地提高了紅棗的產量和品質。地理標誌根據《農產品地理標誌管理辦法》規定,山西省臨縣曲峪鎮綠色開陽紅棗專業合作社申請對“臨縣開陽大棗”農產品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保護。經過初審、專家評審和公示,符合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程序和條件,農業部決定於2012年8月3日准予登記。

地域範圍

山西省呂梁市臨縣開陽大棗的地域保護範圍為:東經110°35'—111°44',北緯37°46'—37°40'之間,南北長36公里,東西長8.8公里,總面積14467公頃,轄曲峪鎮、叢羅峪鎮、磧口鎮的索達幹村、高家塔村、馬家塔村、馬家圪垛村、上咀頭村、黑水溝村、馬家窪村、馬家莊村,共3個鎮,65個行政村,年產紅棗9580噸。該區域東鄰石白頭鄉、劉家會鎮,西接黃河,南鄰磧口鎮的高家山村、大峁上村、後山村,北鄰兔坂鎮,地貌屬黃土高原地形特徵,海拔高度700-1057米。開陽大棗地理標誌保護範圍是14467公頃,總產量9580噸。

產品品質特性特徵

外在感官特徵方面,臨縣開陽大棗顏色深紅、個大、皮薄、肉厚、核小、含糖量高、掰開拉絲長達60cm左右,有“開陽尺八大姆棗”之稱;鮮棗皮薄肉厚、質地酥脆、味甜多汁、清香怡人。內在品質方面,每百克幹棗中含氨基酸≥2.87克、總糖在56.6克—58.3克之間、脂肪約0.4毫克、維生素C ≥149.1毫克、胡蘿蔔素約0.01毫克、18種氨基酸總量約為2014mg。產品安全要求: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食品衛生標準GB2762-81《食品中汞允許量標準》、GB5127《食品中敵敵畏、樂果、馬拉硫磷、對硫磷允許殘留量標準》、GB-4788-84《食品中甲拌磷、殺螟硫磷、倍硫磷殘留量衛生標準》、GB4810-84《食品中總砷允許量標準》、GB4809-84《食品中氟允許限量標準》有關規定執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