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女作家國慶河南文化之旅避開熱門景點 遊記《親愛的豫》成熱點

上海女作家国庆河南文化之旅避开热门景点 游记《亲爱的豫》成热点

上海女作家石磊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張叢博文受訪者供圖

“河南這個地方是任何時候讓我去,我都會有激情去的地方。”國慶節期間,上海作家石磊寫的5篇遊記《親愛的豫》在微信朋友圈中傳播,文章記錄了她的8天河南文化之旅,所到之處並非人山人海的熱門景點,但無不彰顯著厚重的中原文化。

石磊是60後上海女作家,作品擅長描述都會人生,文字痛快淋漓,文意柔軟嫵媚,廣受讀者追捧,出版有《太太黨人》《舌尖上的私房菜》《好好愛》等作品。她在遊記中感嘆:“一路馳騁,河南這個地方,動不動就是兩千年的人物曹操孔明武則天,開口就是商周秦漢,幾乎處處輝煌,腳腳有靈。”不少網友留言“想跟著你的腳步走一圈”。

站在鞏義北魏石窟前,眼淚不止

“想看點好東西,吃點麵食。”這一次受邀來河南旅行,石磊在最初計劃行程時只有這兩點要求。

負責接待的河南讀者朋友白永理與她素未謀面,但熱情地整理出了一條河南文化遊線路。

9月19日至26日,她們遊覽了洛陽博物館、南陽漢畫館、千唐志齋、武侯祠、康百萬莊園、鞏義石窟寺等地。

“好些是之前從未聽過的地方,看過後非常震撼。”石磊說。

五年前,她曾帶讀中學的兒子來過河南,當時主要去了人們熟知的河南博物院、少林寺、龍門石窟和安陽殷墟,不過這次的小眾文化之旅更讓她激動。

從鄭州前往南陽的自駕過程中,白永理每經過一座城市,便會給石磊講上一番,“從新鄭開始講始祖山、黃帝故里、春秋時的鄭國都城,路過禹州、汝州講鈞瓷、汝瓷,到寶豐時講正月裡雲集在麥田裡說書的馬街書會,經過周口說一說越調……”深厚的文化底蘊,讓這位上海作家頻頻讚歎:“很多是我國僅有,世界絕無,太了不起了!”

到訪鞏義石窟寺時,正是午後,石窟依著山勢,沉在地面下小半層的樣子。中原秋天溫煦的陽光照在窟內佛像的臉龐之上,石磊獨自一人步入第一窟內,與北魏石刻獨處一室。面對著眼前的一尊佛像,石磊的眼淚不住湧出。

“佛像造型的恢宏清爽,容顏的慈悲大方,飛天們的旖旎,藻井的繁麗,以及那種完美的、準確的、毫不塑料的、兩千年原汁原味的雄渾蒼勁,竟然於那個午後,歸了我一人。那是打動心靈深處的美。”石磊向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回憶,“此時此刻的瞬間是不可複製的,和眼前的東西產生了共鳴”。

鞏義當地的朋友還開玩笑說:“沒見過什麼好東西吧?你乾脆留在河南吧。”

鍾情豫菜,小鎮店主教她拉燴麵

上一次到河南,石磊已經領略過中原人的淳樸善良,她當時在陌生當地人的陪同下,遊遍了整個安陽文化景點。

“這一趟我交到了不少淳樸熱情的河南朋友。”石磊唸叨起熱情的博物館館長、停車收費的老太太等,最讓她印象深的是在鎮平縣賈宋鎮的一個燴麵館裡,店主看她是南方人,主動邀請她嘗試拉扯燴麵,並熱情地演示每一個動作,石磊親手煮了人生第一份燴麵。

談到對河南人的印象,石磊提了個詞“厚實”,“和南方人的好是不一樣的好,南方人比較柔軟,但河南人是實實在在的,把你當成自己人一樣”。

豫菜深深征服了石磊的味蕾。“最愛的是鯉魚焙面和酸辣廣肚。鯉魚焙面,稱得上是中國飲食裡完美的一樣菜,色香味形件件出色,糖醋軟熘的黃河大鯉魚,輔一掛手工抻出來的細若髮絲的面,真真玉堂春暖,比松鼠鱖魚嫵媚、大氣。酸辣廣肚,魚肚腴美豐厚,口味酸辣清凜,魚肚是無味之物,要做得有滋有味,還不厚膩,怪不容易的。”

“很可惜上海很少有河南菜館。豫菜是很博大精深的菜系。作為外鄉人在河南吃到感覺特別滿足。”石磊希望將來能在更多地方吃到豫菜。

“河南這個地方任何時候讓我去,都會有激情,因為有很多東西看,不是一兩次可以滿足的地方,中國有太多的好東西在河南。”石磊說,她一定會再來河南,馬街書會、浚縣廟會、汝窯鈞窯都是要去的地方。

旅行是滿足心靈需要,不是跟風

石磊的河南遊記引發了不少讀者對河南的興趣,大家紛紛留言。網友“笙念”說:“意猶未盡……跟隨您的文字暢遊了小半個河南,美麗又魅力十足的大河南被您一下子寫活了!”

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每到一個地方旅行,石磊都習慣用文字記錄,“作為一個作家來講,自己跑去看,把體會寫給大家,大家可以看到自己的故鄉或者遠方有多麼好,我們的祖先有多麼了不起”。

“親愛的豫”是石磊這次河南之旅朋友們的微信群名稱,她用來形容對河南的喜愛,“我是寫文字的,豫是非常美的字,予和象從結構、發音上都是很美的漢字”。

又是一年十一黃金週,熱門景區再度上演了人山人海的場景,但受石磊文章的影響,有一些讀者選擇了她去過的相對冷門但文化味兒足的地方遊覽。

談到旅行的意義,石磊說:“旅行是滿足個人心靈的需要,不是放假就要跟風去熱門景區,旅行最怕的是沒有自己的獨立思考,也沒有自己的愛好,不是說哪裡有名就去哪裡,沒有什麼一定要。我對古的東西感興趣,所以會去有歷史積澱的地方。”

石磊曾把旅途見聞寫進親子游記作品《攜一枚包子晃天下》,包子是兒子的小名。她希望家長能多帶孩子出門看世界,“孩子要多看下天下,不要讓孩子以為家是他的一切,不要以為上海是全中國,不要以為中國是全世界,要去看到不同人的各種生存方式,正如古人所講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河南成為沿海遊客深度文化遊目的地

“近些年來,河南已經成為京津、江浙滬地區遊客熱衷的文化旅遊目的地。”一位在上海從事旅遊的業內人士告訴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因為河南是中國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歷史最長,古都數量最多的省份,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數量位居全國第二位,他們專門設計了河南文化深度遊線路,登封、洛陽、安陽都是熱門線路。

“和走馬觀花的‘打卡遊’不同,這些遊客更鐘情於到有歷史底蘊的景點,這些景點因為並不熱門,反而可以細緻欣賞,實現深度遊。”上述業內人士也表示,河南對深度文化遊的整理推介還有很大空間,一些沿海旅行機構希望找到合適的深度文化遊地接機構並不容易。

根據自己的觀感,石磊也建議說,河南許多好東西宣傳推廣得還不夠,甚至有的連很多河南人也不熟悉,另外很多文化底蘊深厚的景點,並沒有推出優秀的文創產品,她有些難找到太多想帶給朋友的紀念品,希望這個遺憾未來能彌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