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書裡的古代“景點”,後來都怎麼樣了?

語文書裡的古代“景點”,後來都怎麼樣了?

正值假期,“旅行”自然成為了熱門話題。

早已化身遊客的各位讀者朋友,出門之前,想必都已經做好充足的旅遊規劃了:世界遺產、5A景區,全國重點文保……總而言之一句話,哪裡有名,去哪裡。

翻開我國悠久的旅遊史,我們不難發現,從古到今,有那麼一些景點,很早便天下聞名,引得歷代文人墨客為之傾心,不論什麼時代,都從來不缺流量。

然而,還有那麼一些景點,一度不為世人所知,只是因為某位文豪的青睞和提及,而驟然知名,更伴隨著相關文學作品收入當代語文教材,讓青年學子為之神往。

語文書裡的古代“景點”,後來都怎麼樣了?

2017年8月24日,在山東臨沂市沂南縣獨樹中心小學,老師將清點好的“部編版”語文教材擺放到教室

可是,伴隨著喧囂的逝去,這些因文學作品而“一夜爆紅”的古代景點,在之後的千百年裡,又經過了怎樣的發展歷程,如今又是一種怎樣的生存狀態呢?

下面這三個案例,或許可以給出一些答案。

1.小石潭

“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這幾個字,不知曾經讓多少青年男女,在語文老師的默寫考驗前,低下了驕傲的頭顱。

沒錯,第一個案例,就是因柳宗元《永州八記》之一的《小石潭記》而聞名的,永州小石潭。

自唐順宗永貞元年(805年)至唐憲宗元和十年(815年),柳宗元謫居永州整整十個年頭。

身任州司馬這一閒職,才幹難以施展,只得投身山水之間,從事文學創作。從

《始得西山宴遊記》《小石城山記》,永州城郊的八個景點,經柳宗元一手發掘,從此知名天下。

語文書裡的古代“景點”,後來都怎麼樣了?

柳宗元像

《小石潭記》的文學價值眾所周知,我們不必贅述。可即使柳宗元已經將這一潭水描繪得獨一無二,也不足以降低後人尋覓石潭位置的難度。

我們知道,《小石潭記》本身沒有記載小石潭的精確位置,僅用“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等寥寥數筆帶過,而小丘的位置,在《永州八記》前一篇《鈷鉧潭西小丘記》中,也僅有“(鈷鉧潭)西二十五步,當湍而浚者為魚梁,梁之上有丘焉”等數條記載,後世地方誌書沿用柳氏之說,對小石潭的記載,多侷限於“在小丘西”等幾個字而已,導致後人尋覓小石潭等各處遺址,僅能依靠相對距離和周邊環境進行大致估測。因此,關於鈷鉧潭、小丘、小石潭等地位置的說法,一直以來眾說紛紜。

柳宗元逝世數百年後,南宋紹興十四年(1144年)與乾道九年(1173年),學士汪藻、詩人范成大先後來訪永州,都留下了遊歷鈷鉧潭的記載,但沒有描述其具體位置

語文書裡的古代“景點”,後來都怎麼樣了?

徐霞客像

又過了四百多年,明朝崇禎十年(1637年),著名旅行家徐霞客遊歷永州,造訪宗元遺蹟,記載溪水旁有石刻“鈷鉧潭”三字,這一石刻,至今仍有保留,學界和當地文物部門,也多認為石刻即為鈷鉧潭舊址所在。

2010年8月至9月,永州市零陵區文化文物部門以石刻為起點進行了集中清淤發掘,發掘成果豐富,進一步支持了石刻即為鈷鉧潭舊址所在地的說法,並以此協助斷定了小石潭的具體位置。

語文書裡的古代“景點”,後來都怎麼樣了?

小石潭發掘相關報道

儘管學界仍有不同意見,儘管具體位置仍有偏差,小石潭的大致範圍,基本不出今天永州市零陵區柳子廟西側愚溪沿岸,雖然遠近有差,蹤跡依舊可尋。

2.承天寺

黃岡,這座今天因中學和試卷聞名的城市,一度陪伴蘇軾度過了數載的苦悶時光。在這裡,為了排遣心中的抑鬱,這位宋朝才子沒少出遊,自然也沒少創作遊記。

但與同期產生的前後《赤壁賦》這類華翰鉅作比起來,《記承天寺夜遊》這篇寥寥八十餘字的作品,著實相形見絀,若不是和《答謝中書書》一道選入語文教材,恐怕直至今日,還有許多讀者無法將它從《東坡志林》中精準識別出來。

語文書裡的古代“景點”,後來都怎麼樣了?

蘇軾像

儘管如此,“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的描繪,也著實讓人對這座寺院產生無限遐想。然而,正如這篇遊記的篇幅難以與蘇軾其他作品相抗衡一樣,遊記中所描述的承天寺,在蘇軾以後,依舊默默無聞,最終譭棄。

明朝弘治年間修纂的《黃州府志》對承天寺的記載,僅有“古寺,在今城南大雲寺前,今為民居”這一句話而已,此後所修地方誌,除這一句話外,基本再無更多記載。

光陰飛逝,歲月如梭,自2011年以來,湖北當地對承天寺遺址的論證工作持續推進,已基本考證出承天寺遺址的大致範圍。近千年前的月下景色,究竟能否再次展現在世人面前,值得我們拭目以待。

語文書裡的古代“景點”,後來都怎麼樣了?

黃岡承天寺發掘相關報道

3.褒禪山

區別於承天寺那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的慘淡命運,褒禪山作為景點,幸運地存活到了今天,且不需要靠發掘進行定位。

據褒禪山所在的含山縣地方誌記載,該山在“(含山)縣北十五里”,因唐朝貞觀年間高僧惠褒而得名,與王安石遊記內容大致相同,“山翠環峙如屏,中有起雲峰,欲雨則雲先起”,周邊有華陽洞、龍女泉、白龜泉等名勝。

語文書裡的古代“景點”,後來都怎麼樣了?

褒禪山今景。來源:馬鞍山市人民政府網站

其中,因惠褒廬冢所在而得名的慧空禪院,尤為命途多舛。此後近千年的時間裡,這裡屢遭破壞又多次重建,名稱也有“褒山寺”“褒禪寺”等不同記載。

在王安石遊覽此地後不久,元豐二年(1079年),高僧中會對該寺進行了修繕。寺後原有大小兩座石塔,據傳南宋初年,狀元張孝祥曾到此遊覽,並於大塔處書寫“石塔”兩字,墨跡滲入石三分。

語文書裡的古代“景點”,後來都怎麼樣了?

王安石像

元朝末年,寺廟毀於戰火。明朝洪武、宣德等不同時期,對該寺進行屢次重修,此後,知州孟雷、文學家王世懋等,皆曾到此地遊覽,並有詩文傳世。甚至有記載稱,永樂年間鄭和下西洋歸來,曾對該寺進行了大規模修繕,建築精巧,纖塵不染,還貯有玉杵等珍貴法器若干,足見一時興盛。

而到了晚清,寺廟再次破敗,寺中寶物“或侵或毀,無復遺者”。

經歷了近千年的興盛與破敗後,1998年,含山縣正式開始對褒禪山華陽洞的重建與開發工作,著手建設褒禪山景區。時至今日,褒禪山仍然在適應現代旅遊開發的道路上,奮力前行著。

語文書裡的古代“景點”,後來都怎麼樣了?

華陽洞今景。來源:含山縣人民政府網站

結論

王勃有言:“勝地不常,盛筵難再;蘭亭已矣,梓澤丘墟。”小石潭地點至今難有定論,承天寺數百年前早已消失,褒禪山歷朝歷代反覆毀建。這些古代名勝,或早已淹沒於歷史長河而有待發掘,或已經考證而仍無定論,或在現代旅遊開發過程中奮力前行。

因文學家的描繪而為世人所知之後,它們繼續經歷著屬於自己的命運,最終在那不為人知的角落裡,等待著世人重新發現,重新關注。

正在享受假期的各位讀者朋友,在忙著打卡拍照發朋友圈的同時,也請記得多關心一下景點背後的故事哦!


文字:賈月洋

朗誦:王茜

圖片:央視網、騰訊新聞、馬鞍山市人民政府網站、含山縣人民政府網站、視覺中國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