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街道文明實踐站打通文明實踐「最後一米」

為讓文明內化於心、外化於行,讓社區居民可觀可感可學,今年以來,崇明街道在梅花社區創新內容、創新平臺,積極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建設,讓文明禮儀養成成為居民行為自覺,打通居民教育自我實踐的“最後一米”。該站已成為社區居民踐行文明的驛站、弘揚新風的窗口。崇明街道建設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在鎮江全市尚屬首家。這標誌著我市“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建設已走在全省前列。

據瞭解,梅花社區文明實踐站針對不同群體的需求,設立了傳統文化傳習室、八禮四儀傳習室、形體儀態傳習室、公共文明傳習室等,開展分眾化宣傳,提高傳習效果,使得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崇明街道聯合市詩歌協會、茶文化交流協會等資源,在梅花社區開展傳統文化、傳統禮儀培訓、國學講堂等系列活動,讓居民更加深刻、全面地瞭解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居民傳統文化素養,傳承民族文化精髓。

傳習青少年文明禮儀

“我兒子暑假在家整天看電視、玩手機、打遊戲,晚上熬夜,白天睡覺。”梅花小區居民潘女士的一番話說出了小區眾多家長的心聲。她希望社區能夠組織青少年開展一些寓教於樂的活動,讓孩子學到一些校園教育以外知識。應多位小區家長訴求,社區工作人員積極與社會組織聯繫。今年7月份,梅花社區與市茶文化交流協會聯合開展青少年傳統禮儀傳習活動——“少兒茶修禮儀培訓”,通過讓孩子們學習茶藝基礎知識,瞭解中國人喝茶的禮儀和習俗,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們早日接觸和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傳習睦鄰文明交往禮儀

梅花社區工作人員在入戶走訪過程中發現,有些鄰里之間經常會出現一些小矛盾、小摩擦,且經常會有居民來社區求助協調鄰里糾紛,梅花小區裡很大一部分是退休多年的工人和老年人,這些老人不善長交流,遇到點小問題不知道怎麼去溝通。7月25日,梅花社區邀請了市培訓學院教師為社區居民開展了睦鄰文明交往禮儀傳習活動——“傳統文化傳習活動之人際交往”講座,教師通過各種詳實的案例,為社區居民們講述了溝通的重要性。

溝通是人際交往的工具和橋樑,通過這場生動幽默的講座,社區居民們受益匪淺,並希望能夠多舉辦此類講座。

傳習優良家風家訓

小區居民戴女士來社區反應:“現在網絡普及,好多年輕人趕潮流,說的一些聽不懂的熱門詞語,回到家裡跟父親稱兄道弟,有的直呼大名,甚至還直接喊老太太、老頭子,老祖宗留下的家風家訓、傳統文化都被沖淡了。”

戴女士反應的這一情況是社會普遍存在現象。崇明街道邀請南京城市慈善公益讀書會吳海軍老師來梅花社區開展優良家風家訓傳習活動——“國學講堂”,吳老師先從古人家訓中的名句進行解讀,通過講述我們身邊家庭的小故事,博古論今,讓居民深刻領悟到傳承優良家風家訓的重要性。“我們不僅要將優良家風家訓傳承下去,還要以身作則教育孩子,讓優良的家風家訓成為一個家庭向上的核心。”聽課的居民趙先生說,在國學老師的引導下受益良多。

此次活動既弘揚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又與轄區居民攜手共建了文明、和諧的社區。

傳習古典詩詞文化

梅花社區內住著很多退休教師、退休老幹部,本著他們對古典詩詞的熱愛、文學的積澱,回應他們的這一訴求,崇明街道聯合市詩歌協會於今年8月份開展傳統文化傳習活動——“古典詩詞賞析”,通過講解精品詩句,引領居民進行詩詞品讀,語句註解,在清風細雨中領略中華民族的文化意蘊。聽課後,已經退休的徐老師說:“我覺得社區舉辦的講座非常有意義,我感到受益匪淺,這對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市民文化素養,提供了良好的平臺,我希望這類活動能經常開展”。

“文明的力量”源於文明實踐。梅花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著眼於凝聚群眾、引導群眾、以文化人、成風化俗,在為居民提供精神家園的基礎上,將服務送進了居民的心坎裡,更讓黨的聲音傳遍了整個街道社區。

(周雪菲 朱建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