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系車的穩定性,耐用性,爲什麼德系車做不到?

小強車訊


顯然

德系車造不出耐用,穩定性高的汽車這個說法是靠不住的,為什麼呢?我說過一個觀點,是以豐田為首的日系大多數遵循“不求無功,但求無過”的這麼一個思想,就是注重穩定的技術的再延續,並不想德系車那麼的激進而已。

德系車在更早的時候,生產的捷達,桑塔納這些車型也是和花冠一樣經久耐用的,但是後來大眾集團在國內的快速發展,欲佔領更多的市場,開發了更多的技術,比如褒貶不一的雙離合技術,雙離合技術在節能和換擋效率方面確實是要好於傳統的AT變速箱的,執著於這個技術也是嘗試新的改變。

上面的雙離合只是其中的一個類子,包括寶馬的漏油和奧迪的燒機油等等問題,都是在壓榨動力的基礎上出現的問題,前段時間的CRV的1.5T發動機為什麼出現機油增多,發動機的不穩定,也就是因為近幾年日系也在技術的革新,既追求地球夢的發動機高科技,又想節油環保,在革新的路上出現不成熟,乃至問題是肯定的。

日系車拿豐田來說,企業文化就是“精益生產”的企業文化,目前國內的很多企業也在學習這個,為什麼呢?因為就是實現的利潤的最大化,也可以理解一個蘿蔔一個坑的工作模式,追求模式化流程化,這樣可以用穩定的技術生產出來更穩定的產品,獲取更多的利潤。

拿CVT變速箱來說,日系車的自動變速箱絕大多數都是CVT變速箱,只有扭矩不能承受的情況下,才是AT的愛信變速箱,手動的變速箱更不用說了。

所以德系車並不是造不出穩定可靠的汽車,日系車的質量也確實不錯,只是造車的理念不同罷了,您認為呢?


66號車坊


先說一下日系車的特點:

  • 1、自然吸氣發動機領域,特別是對於小排量自吸發動機來說,日系發動機的穩定性和耐用性的確是非常好。實際上德系之所以不遺餘力的使用渦輪增壓發動機完全是因為德系車在小排量自吸領域幹不過日系,而面對歐盟日益嚴苛的排放規則,不得已才發展的。但是在渦輪增壓發動機領域,由於德系經過多年發展,得到了大量的第一手實驗數據,這方面日系車還需要完善。

  • 2、日系車的變速箱主要是6AT和CVT,對於6AT來說,雖然現在檔位數量有些落後,但是匹配好的話,穩定性、平順性還是非常好的,愛信的6AT是出了名的耐壓,成熟。而對於CVT來說,其零件數量比較少,因此,故障率方面自然是比較低的。

  • 3、日本人的嚴謹使其在發動機新技術應用方面不是很主動,這裡需要特別解釋一下,日本對於汽車技術的研發實際上是有很多超前意識的,研發從不落後,但應用從不超前,既然自然吸氣夠用,何必用渦輪增壓?既然CVT夠用,為什麼要用AT?既然AT夠用,為什麼非得用雙離合?實際上這是日本車的常態,永遠不會把最先進的技術率先投放市場,榨乾現有技術的最後一滴利潤。

下面再說說德系:

  • 1、相對於自然吸氣來說,早期的渦輪增壓的高溫實在是難以克服,導致渦輪增壓器十分脆弱,一般10萬公里時就需要更換,但是目前渦輪增壓技術已經相當成熟,浮動軸承技術使得渦輪增壓器的壽命已經可以做到和發動機同壽命,但是相對而言,渦輪增壓器的高溫仍然存在,在保養和使用過程中也需要額外的細心。

  • 2、德系車型的發動機溫度控制比日系要高一些,日系的水溫一般控制在90℃,德系車型水溫一般控制在105℃,之所以這樣做的目的是因為溫差越大,散熱效率越好。但是這樣做的後果就是由於發動機溫度相對較高,油封的密封等的耐久度就會受到影響。

  • 3、德國人對於新技術的應用是相對比較積極的,善於利用“市場作為評測手段”,無論是渦輪增壓、雙離合這些技術的成熟都是與市場的測試分不開的,特別是中國市場為德系技術的成熟,發揮了卓越的作用。


實際上,國人很喜歡用“年”來評測汽車的耐久性,比如,你這個車幾年了,你這個車跑這麼多年還沒有大修?但是,準確、客觀的評測應該是以公里數位依據,跑了3年,公里數不足5萬,和跑了3年公里數10多萬的,其發動機狀態和耐久度自然是不一樣的。

我是眾口說車,對於日系和德系你怎麼看?歡迎留言、私信。


眾口說車


日系車與德系車是國內最受歡迎的兩大車系,在國內具有主導位置,備受青睞。德系車與日系車之間的較量從未間斷,但是就質量穩定可靠性和耐久性來看,日系車是好於德系車的。那麼問題來了,為啥德系車不注重質量呢?

德系車並非不重視質量,質量是一個企業的立足之本,沒有質量就沒有市場,消費者不是傻瓜,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為何德系車會出現一些質量問題,包括漏油、燒機油、變速箱抖動等問題。首先說德國的用車環境與國內用車環境不同,德系車為高速而生,而國內相對擁堵,路況也要差一些,並且燃油品質也存在差距,因此會出現一些問題,當然有些問題也有車企偷工減料導致的。



再來說一下德系車的質量為何不如日系車,一方面是德系車多渦輪增壓發動機,高溫高壓的工作環境對發動機的壽命是一個考驗,日系車多自然吸氣發動機,技術相對更加成熟可靠。日系車的供應商更加穩定,變速箱方面豐田有愛信,日產有捷克特,而本田也是自給自足,並且多CVT無極變速箱,結構簡單技術成熟,故障率還是非常低的。德系的雙離合變速箱,也是為了避開專利保護而開發的,也是不想受制於人,研發時間不長技術不夠成熟,因此出現一些問題。



德系車與日系車,各有優點不足。德系車注重性能與操控,而日系車注重經濟實用,不同的造車理念生成不同的產品,造成不同的用戶體驗,至於如何選擇還是要看需求,還是那句話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汽車選擇上,一定要避開問題車,例如本田1.5T車型,大眾乾式雙離合車型等等。


小強說說車


首先我不是德粉也不是日本粉。我想我回答這個問題應該會很公正, 德系車也沒有比日系車差哪去。

1,日系車通常使用技術保守,都是使用比較成熟的技術,就拿發動機來說,日系車是最後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才開始使用渦輪增壓,甚至一度吵吵著不用渦輪增壓,而德系車是最早使用,這樣就導致的德系車的發動機故障率要高一些,而日系車的故障率就會低一些。
2,也就是說設計理念不同,德系車追求性能和品質。而日系車追求的是經濟。話說回來日系車使用渦輪增壓不也出現問題了嗎?機油門事件。你看現在,雙離合的推廣,就是大眾最早應用的,然後自主車型全面採用,但日系車現在很少使用。


3,德系車從底盤精密度和行駛品質來講的話說,甩日系車一條大街吧!所以說,所以說不能說誰的耐用性更好,其實德系車的耐用性也不差,不見得比日系車差。幾款經典車型對比的話,只能說日系車更加經濟。而德系車更加註重品質和性能。


侃車自主派


日系自進入中國以後,造假不斷、造謠不斷、造孽不斷,是非不斷、害人不淺,謊言一個個都被戳破,目前穩定、耐用成了日系最後的一個謊言,就讓我們用事實來分析一下。

一:日系車吹噓科技領先,結果是近十年來德系一直引領著汽車界科技潮流;

二:日系吹噓渦輪增壓是日本發明,結果實際是歐洲人發明而且發明渦輪增壓的時候日本汽車製造業還沒有開始;

三:日系吹噓日本車不用渦輪增壓結果現在大面積的都開始應用了:

四:日系吹噓日本的渦輪增壓技術吊打德系,結果日系一用渦輪增壓就大面積出問題(豐田日產抖動、異響、調教差,本田大面積積碳們熄火門機油門):

五:日系吹噓豐田混動技術天下無敵,結果現在寶馬、沃爾沃混動雙擎技術性能遠超豐田:

六:日系吹噓安全碰撞測試成績優異,結果近年來汽車事故死亡率日韓系一直是最高的,而且被美國高速公路安全保險協會IIHS連續爆出碰撞測試加裝防撞塊集體測試作弊,再加上2015年國內C-NCAP碰撞測試爆出漢蘭達測試作弊,反映出日系所謂安全性純粹就是靠測試造假取的好成績但又致死率最高的車系:

七:日系吹噓油耗低,事實上除了減配車卡羅拉油耗低之外,其他級別車型最省油的沒有一款是日系:

八:日系攻擊德系燒機油,吹噓日系不燒,結果經過調查,自2010年起到2018年4月,大眾燒機油總共投訴664起,而日產燒機油1247起,所有德系總共燒機油投訴計927例,所有日系總共燒機油投訴計1503例,其中日產軒逸單一車型投訴就超過600例,幾乎是大眾所有燒機油投訴的總和,是名副其實的燒機油大王,同時日系燒機油投訴比德系嚴重得多。另外,2018年日系尤其是本田系及日產系又爆發了大面積的送機油事件及投訴。所以以後不要再說大眾燒機油了,應該直接關心一下日系燒機油吧。

最後,我們再來說說日系穩定、耐用的謠言,穩定耐用從來都不是日系的強項,他們所謂的穩定耐用其實就是小毛病少,這個其實只能說是一個優點,但和穩定耐用的概念根本不是一回事,什麼是穩定、耐用?其實就是車輛在長期使行駛過程中始終保持了良好的性能、品質、機械素質、操控等綜合表現,用什麼來證明呢?那就要看看當今世界上那些行駛里程最長而且保持狀態很好的車型是哪些,就可以分辨出來。

根據相關統計及記錄資料,行駛里程最長且性能保持優異的有以下九款:

第一名:沃爾沃P1800S,行駛里程480萬,這數字真可謂是恐怖,這輛車在過去的50年裡面,平均每天行駛260公里!!厲害了!

第二名:1976年的奔馳240D。

第三名:一輛名副其實的老爺車,63年的普利茅斯,每週更換機油,每天清洗,真可謂是一個老爺啊。

第四名:生產於1963年的甲殼蟲,陪伴了車主34年,作為當年限量1200輛的經典之作,在行駛了260萬公里之後,被車主捐贈給了大眾博物館,如果在國內,呵呵噠,估計早被回爐多少次了。

第五名:這輛生產與1983年的林肯城市,曾經承諾終生質保,行駛里程達到了恐怖的210萬公里,並且這個數字還在上漲,因為車主麼每年都要開著這輛車橫跨美國數次。

第六名:世界上最浪漫的事情就是和你一起慢慢變老,行駛了160萬公里的這輛福特野馬GT,已經陪伴了這位老人60個年頭,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記錄還會被刷新。

第七名:薩博900SPG,這也是一輛89年的薩博汽車,160萬公里的行程。

第八名:一輛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奔馳240D,這款生產與1983年的奔馳,深受主人喜愛,所以經常對這輛車進行改造,自行更換機油、維修發動機、變速箱等,這輛車如果按照古董車來出售的話,估計都值老鼻子錢了。

第九名:這輛生產與1990的本田雅閣,截止到2011年的時候,已經行駛了1613378公里,據說為此本田還給車主送了一臺全新的2012款本田雅閣,其實這個行駛記錄,國內很多出租車就能幹到了,哈哈!

你們看看,這些最長紀錄保持者中,德國3款,美國3款,歐洲2款,日版1款,日本這款的里程現在大多數出租車都可以做到,日系吹噓的穩定耐用優勢在哪裡?

事實打臉吧?網絡謠言一直不斷,但這些謠言均來自於日系水軍和不顧廉恥的被僱傭者以及大批的腦殘粉,他們製造了一批批吹噓日系抹黑國產及德系的謊言,這些無恥的謊言和每天在頭條上的洗白並不能改變日系車動力羸弱、制動性能差、調教一般、用料廉價、安全性差、處處造假、步步吹噓的買菜車本質,只是小毛病少而已,這種小毛病少也是因為不敢用新技術才有的現象,一旦上了新技術,日系出現的問題更多更嚴重,用上渦輪增壓就爆發大問題就是一個鮮活的例子,相信現實對比,不要輕信日本鬼子的謊言,不拿出誠意好好造車,就讓他們這些坑害人的垃圾車系早點滾出中國市場。


兩情自在閒庭步


穩定性,耐用性相對而言的!我舉個例子,我們公司做日本機械零件,當時有一批攻絲時候底孔做大了!和日本客戶商量將螺紋尺寸變大,但是不影響使用和裝配,零件更加牢固!但是日本人死活不同意,他們解釋是以後維修必須做同樣孔和螺絲,不僅浪費材料,而且後期使用費用增加!日本汽車設計和製造時候每個零件,壽命,以及能承受多大撞擊力和屈服強度(使鋼板產生彎曲變形需要多大力),算的死死的,剛好夠用就可以了。如果你是個老司機你會發現中國快二十年車齡還在馬路上跑的有富康,塞納,捷達,桑塔納,polo 206,307,經典世嘉,愛麗舍,這些車型。日系車真的不是很多!我開了十幾年車,看到的沒多少!


完顏寡夫


這是一個很極端的問題,日系車、德系車、美系車以及法系車,一直以來都被拿來對比,什麼日系車車皮薄,德系車燒機油,美系車油耗高,法系車審美差等等,這些都是一直掛在嘴邊的話。至於問題上說的,德系車為什麼做不到日系車那樣穩定和耐用,這可能不是幾百上千字能辯論得完的。

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固有的觀念裡,德系車都比日系車鐵皮更厚實,用料更紮實,所以重量才更重。其實完全不是,日系輕並非全都是因為偷工減料,是有一部分輕量化設計在裡面,車輕了以後油耗、動力都會有更好的表現。現在德系也注意到了這一點,也在大力的進行輕量化,現在日系完全不比德系輕了。

之所以說穩定和耐用,這不好說,德系車中的奔馳、寶馬、奧迪、保時捷等,這些都可以說是豪車代表吧,從操控性能以及品牌上來說,可能一點都不比日系車差,然而德系車的燒機油事件卻一直成為詬病。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就是德系車比較熱衷於新技術的開發與運用,然而新技術的運用確實對於車輛的銷售會有更多的賣點,不過帶來的負面影響就是出現問題的幾率要更大。

而日系車可能說的就是發動機吧,日系車在技術方面就有著謹慎、小心的特點,一般都是等待技術完全成熟之後才會在新車上配備,但車皮薄也是一個眾所周知的缺點,缺乏安全,當然這也可以說不是缺點,畢竟我上面有說過日系車之所以皮薄那是有道理的。

總之德系車與日系車的最大區別在於: 德系車的設計是以成本內的最大安全性為目標的,日系車的設計是以成本內的最高NCAP分數為目標的。這種設計理念決定了日系車跟德系車的安全性的不同。

Anywhere anytime,覆蓋全國的移動互聯網汽車救援網絡平臺,救援就在你身邊,關鍵時刻顯身手!回答車主各類養車用車急救問題,認為有用的請關注並點贊,謝謝!


孫行者汽車救援


我覺得不是做不到,只是關注點不一樣而已,換句話說,每種車都有自己的賣點,日系車的賣點多是在耐用度上考量,德系車則偏向於性能或駕駛感受,他們都並不是沒有技術或者實力去追求另一面,只不過那樣鐵定要增加汽車成本,售價提高,那麼談什麼市場。

日本人太聰明,汽車發展原本是落後於歐洲國家的,更不要提與德國相比。所以日本汽車發展之處就沒有說一定要與德國車比性能,因為那鐵定比不過它,更何況德國車的口碑已經有了,市場佔有率在那裡,這就是先發優勢,日本車後起,再與其比對方的長處肯定沒有勝算。

所以日本車選擇了汽車的另一個日益被關注的特性,那就是耐開和省油,至於汽車性能,在家用轎車上考慮那麼多有什麼意義?

那個時候其實大家對車的耐久性沒什麼關注,主要是沒什麼期待,大家車都是差不多,開個幾年,多注意保養,還是問題不大。

但是日本車來了,說我的車保修年限和里程數是別人的1.5倍,放心的買我的車吧。

然後國際油價飛漲,日本人又開始疾呼,我的車最省油!

然後宣揚自己的潰能理論,車薄車輕有助於碰撞時吸收動能保護乘客,儼然在世界汽車工業上開始獨樹一幟,有了自己的旗號。

日本汽車的省油和耐開,在美國迅速佔領市場,因為大家的日子都不好過,能省點錢為什麼不省?

德國車當然也能做到耐開和省油,但那必然要損失一部分性能為代價,如果想做到得而兼之,那代價和成本太高。

所以現在大家的策略是力爭保住自己的個性,然後另一方面的優點也在向上靠,所以日本車也開始講性能,德國車和美國車也把耐久性提上日程。

這也是中國汽車的困局,汽車的各個方面都已經被別的車佔領並貼上標籤,中國車很難擠出一塊地,性能比不上德國車,品質比不上日本車,發動機都用人家十幾二十年前的,怎麼超別人車。

所以現在新能源車是個彎道超車的好機會,可惜我還是沒看到中國車的脫穎而出,畢竟無論是電動車還是燃料電池車,汽車的機械性能到底還是基礎。


行星超人


說說我的觀點!

首先不是所有的日系車可靠性和穩定性都好的,也不是所有的德系車都不好,就算雷克薩斯全球第一可靠的牌子也有車型出問題,一輛車幾萬個零配件不出問題是不可能的,只要把故障率降低到一定的水準,都是屬於可靠的!

日系裡面以豐田本田的可靠性最高,其它品牌也不是很靠,但相比於德系、美系已經算不錯了。我認為他們穩定耐用有幾個原因,沒有搬網上的文章,純粹我自己的一些看法,要是不對請見諒!

1、使用成熟技術。一些新技術往往是德系先使用,然後美系,最後日系迫於市場壓力才跟上的,很少有日系主動使用新技術。這也是德系出問題的很大一個原因,新技術的使用肯定會有一些問題出現的,再去解決,不然怎麼推動汽車工業向前進步?你看豐田普拉多和陸地巡洋艦,簡直就是穩定耐操的代表,可他們的三大件還是幾十年前的技術,豐田的觀念就是隻要不壞比啥都重要。德系很早開始大規模普及渦輪技術,導致很多發動機燒機油、積碳、故障的出現,而豐田本田那時還在用祖傳的自吸發動機,穩定可靠,油耗也不大,當然沒啥問題。可是最近本田1.5T發動機問題,連發動機廠產的發動機都出現問題了,不是打臉是什麼?出現這個問題也是用了新技術才導致的,老老實實用2.0的自吸不會出問題的,但為了競爭,不得不用新技術。

2、零配件供應。再牛的企業要想控制產品品質,就先要控制零配件質量,很多豪車就是因為小小的零配件缺陷導致出問題。本田是能自己造的全都自己造,這個很牛,上次高田氣囊出問題了,本田被害慘,決定自己造氣囊,好像全世界就幾個企業能造吧,自己的配件自己造,當然匹配最好啦!豐田則是控股零配件供應商,你想成為豐田的供應商,要麼被收購要麼被控股,不然沒戲。這樣的話最好的東西當然只給豐田自己啊!舉個例子,大眾老朗逸的6AT是愛信的,使用感覺還不如卡羅拉的4AT,親生的不一樣!

德系就不這樣了,大眾、寶馬很多東西都是採購的,雖然都是世界頂級供應商,但品質和匹配度與自己造的肯定不一樣。大家知道路虎質量很不可靠吧,因為路虎幾乎沒啥東西是自己造的,都是滿大街採購零配件,再組裝起來的,拆開來看看零件有福特的、標誌的。。。這不是我吹的,是有根據的!不信自己去百度!你說這樣的車質量會好嗎?

3、賣點就是可靠。這麼多年了,不管在北美還是中國,日系車都是可靠耐用省心的代名詞,德系則代表高性能、高技術,所以很多人買BBA、大眾碰到小問題也能忍受,因為買之前就是衝著別的去的,都知道德系質量不是很可靠的,要是買了輛寶馬,加速要10秒以上,你看他要不要投訴!反過來,你買了豐田本田,加速慢、配置差都沒問題,只要可靠耐用就行了,買你就是為了圖省心,所以要是出現質量問題,老百姓很難原諒,最近的本田1.5T發動機問題就是的!


就說這三點吧!不對之處歡迎指正!


會開車的豬


李老貓說車為你非專業解答各種選車用車問題

日系車的主要優點之一就是皮實耐用,品質可靠,小毛病少。在這方面豐田和本田都非常突出,大街上跑的老車大多是這兩個品牌。像豐田的普拉多,漢蘭達還有雅閣等等,開個二十萬公里沒毛病再正常不過了。

反觀德系車尤其是中高端車型,小毛病多的簡直了,讓人懷疑人生,而且維修起來價格不菲。像寶馬3系的E90漏油嚴重,奧迪A6又以燒機油聞名,大眾高端suv途銳發動機進水,中端車中的邁騰帕薩特變速箱異響,頓挫。六年以上的德系中高端車型幾乎沒有不出問題的,反正不是燒就是漏。這樣的表現完全讓德國人嚴謹的靈魂從此無處安放,嚴重打臉。

整體上看,日系的皮實耐用和德系的小毛病多形成了鮮明對比,那是不是說德系做不出可靠的汽車呢。

這種說法也顯示站不住腳,德系在國內初來乍到時靠的就是高品質和嚴謹,還有所謂的德味。像老桑塔納,老捷達那也是開不爛的神車,到現在為止十幾個年頭的老普桑依然活躍在大街小巷。德系也是憑藉著這些車型打下的堅實基礎,才逐漸能在國內稱霸。既然德系能做到高品質,那為什麼不做呢。我想這也不難解釋。

首先德系車車非常注重性能,和日系車在發展方向上也是截然不同的兩條路。日系車重點強調省油,耐用,偶爾兼顧一下性能,大部分的日系家用車都是這個調性,你說普拉多在越野上真的有多牛叉嗎,其實並沒有,可能還不如哈弗h9,主要靠的就是穩定性,讓人放心有安全感。但德國車就不同了,強調加速能力和極限性能,對發動機的壓榨更狠,就像資本家剝削勞工一樣,以最小的排量加最快的速度。長此以往就算是鋼鐵之身也難以承受,就不免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了。

德系車很少用自吸發動機,大多都採用渦輪增壓,德系的渦輪增壓在參數上調的要比日系渦輪增壓也要更大,自然而然發動機的工況環境也就更為惡劣,溫度更高,壓力更大,在高精度發動機組件中,一環出了問題,也就會導致連鎖反應,從而影響穩定性。

其實德系車的最主要問題除了發動機就是變速箱,在其他方面都是無可指摘的。日本車變速箱多用cvt,大約能佔到百分之七十左右,還有剩下的百分之三十,不是手動變速箱就是愛信的at變速箱。cvt結構簡單,愛信的at也是最穩定的,手動也沒什麼好說的。但德國車大都用雙離合,高端車用採埃孚的at變速箱,其中問題最嚴重的就是雙離合,從研製開始到現在也不過十年多時間,在可靠性上雖然經過反覆改良但依然不完美,異響,打滑問題突出,但越來越可靠也是不爭的事實,在這一點上相信隨著時間推移雙離合變速箱問題會越來越小,逐步趨於穩定。有了穩定的變速箱,再稍微優化一下發動機,其實德系生產高品質汽車也並非難事。

縱觀汽車市場,德國豪車佔據了半壁江山,足見其實力,如果你說德系車做不到日系車的穩定性,估計沒人會相信。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在於兩個車系側重點不同,可靠性只是一個方面,但在底盤穩定性厚重感,動力和豪華感上,德系都要明顯強於日系。汽車製造作為一個繁雜的系統工程,即便是嚴謹的德國人也難免顧此失彼,畢竟車無完車嘛。不過還是期待德系車在注重性能的同時還是要提高對可靠性的重視程度。李老貓也非常期待一臺幾十萬公里開不壞的德系豪車的出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