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与“断“的大学问

“了“与“断“的大学问

有些事情当了,有些事情当断,二者不可混淆。

“了”是指完结,“断”是指终止。

例如孝敬父母,只能“了”,奉养老人颐养天年,至死方休,这叫做“了”。

又如,如果认为吸烟是坏习惯,那么就只有“断”,立即终止。

这样坐而论道,似乎了断并没有太大区别,实际上是互相对立的。

例如我们有一个目标,那么达成,就是“了”,半途而废,就是“断”。这个差别,是不是很大?

凡事终须有了断,但是终究是该了还是该断?里面学问很大,关系很大,不可不察。

譬如一人安度晚年,无疾而终,无悲苦忧惧,这就是了,叫做得天年,是大福气。又如一人,操劳折腾,卒中猝死,这就是断,德寡福薄,徒留叹息。

“了“与“断“的大学问

又如姻缘,只能了,不可断。恩爱缠绵,当相守百年,相伴一生,这是一种了。或者实在不行,那么和平分手,不计前嫌不留怨恨,这也是一种了。事实上很多人做的却相反,因爱而聚,因恨而散,在一起不消停,分开后不甘心,各自在对方心里种下怨恨的毒草,虽然永不相见,可是想起来还恨得切齿。这样的话,看似已了,其实未断。

但是误交损友,就必须断,莫求了。损友者,损人利己之人也。但凡不了,总是惦记着占你便宜,断了就是,不要去想着改变他。小人均不可推心置腹,故断便是了。

但世事复杂,如泥潭,孽缘违缘,牵扯纠结。

于是有以了为断、以断为了之法。

何谓以了为断?应对的是无法割舍的痛苦。例如讨厌工作,但是为了生存不得不工作。讨厌上司、同事或者客户,却又不得不应付之类。心念为断,但是行为似了。心中不愿,不必流露,在机缘未成时,仔细应付,装做奉陪到底的样子,一有机会,及时撒开。

何谓以断为了?应对的是求不得之苦。心有所念,却无法成就时,就只能如此。不管倾心于人还是事,都是如此。机缘未到,就装作这个事情不存在,一旦有机会,立刻下手。追女撩汉,买房炒股,都是靠这一招。

了断二字,各有妙用,当深思而慎行。

“了“与“断“的大学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