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鐘帶你了解——北京大學


北京大學簡稱“北大”,誕生於1898年,初名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立大學,也是最早以“大學”之名創辦的學校,其成立標誌著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開端。

北大是中國近代以來唯一以國家最高學府身份創立的學校,最初也是國家最高教育行政機關,行使教育部職能,統管全國教育。北大催生了中國最早的現代學制,開創了中國最早的文科、理科、社科、農科、醫科等大學學科,是近代以來中國高等教育的奠基者。

1912年5月3日,京師大學堂改稱北京大學校,嚴復為首任校長。1917年,蔡元培出任校長,“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幷包之義”,把北大辦成全國學術和思想中心,使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中心、五四運動策源地。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北大與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南遷長沙,組成國立長沙臨時大學。不久遷往昆明,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6年10月在北平復學。


北大由教育部直屬,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是國家雙一流、211工程、985工程、2011計劃重點建設的全國重點大學,九校聯盟、中國大學校長聯誼會、京港大學聯盟、亞洲大學聯盟、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國際研究型大學聯盟、環太平洋大學聯盟、東亞四大學論壇、國際公立大學論壇、中俄綜合性大學聯盟重要成員。

北大始終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聚集了許多學者專家,培養了眾多優秀人才,創造了大批重大科學成果,影響和推動了中國近現代思想理論、科學技術、文化教育和社會發展的進程。

北大精神是北大校園文化的本質和核心,百年來,北大精神一代代傳承,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北大人承擔著不同的歷史使命,但始終本著“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傳統,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

從五四運動開始,北大人就一直有關心國家大事、關注社會生活的傳統。北大的歷史是不斷革新的歷史,北大是在新與舊的鬥爭中、在不斷求得自我革新中發展起來的,這使北大產生了許多重要人物和思想,成為百年名校。深厚的人文底蘊和學術積澱是北大校園文化的基礎。

政治文化 北京大學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和五四運動的發源地、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和民主科學思想的源頭之一,以及中國共產黨最早的活動根據地之一,北大為民族的振興和解放、國家的建設和發展、社會的文明和進步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在中國走向現代化的進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鋒作用。


學術傳統,學術是北大發展的根本動力和力量源泉,也是北大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工作的重中之重。北京大學百餘年來成長了中國幾代最優秀的學者。豐博的學識,閃光的才智,莊嚴無畏獨立思想,這一切又與先天下的嚴峻思想、剛正不阿的人格操守以及勇銳的抗爭精神相結合,構成了一種特殊的精神魅力。

校訓:北京大學並無明確的校訓。“勤奮、嚴謹、求實、創新”、“博學,審問,慎思,明辨”、“愛國、進步、民主、科學”、“思想自由、兼容幷包”都不是北京大學的校訓。

校歌 北京大學並無校歌。《燕園情》作於1952年北大遷入燕園之後,一度被認為北京大學校歌,但從未得到校方的正式命名,在創作之初也並沒有被當成校歌來寫作。

校徽:北京大學校徽由魯迅先生於1917年8月設計完成。“北大”兩個篆字的上下排列,其中“北字”構成背對背的兩個側立的人像,而“大字”構成了一個正面站立的人像。北京大學校徽突出一個辦學理念,即大學要“以人為本”。大學,因大師而大,更因大學生而大。也有人說,上面的是學生,下面的是老師,教師就是要甘為人梯;學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是要青出於藍勝於藍。校徽的象徵意義在於,北大當肩負開啟民智的重大使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