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90後不生孩子這事兒,還有人急眼了呢?

怎麼90後不生孩子這事兒,還有人急眼了呢?

這代90後怎麼不生育了?

山川網:“這代90後”如何了的梗,已經徹底被中國網民玩壞了。

近期,關於中國人口增長乏力的社會輿論又起,一直以來很多人眼中中國最不缺的人口,現在居然也成為了緊俏資源。

關於人口,尤其是年輕人口(35歲以下)的重要性,前前後後我們推過多篇內容,應該說大家基礎性的理解應該都沒什麼問題了。今天又把這個話題提出來,是有些新動向想和大家分享。

怎麼90後不生孩子這事兒,還有人急眼了呢?

01

專家怎麼就建議收單身稅了

在當下中國,“專家”是個貶義詞。在某種意義上,已經成為不說人話,或者只說空話的代名詞。

比如近期,著名經濟學家黃有光(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教授、澳大利亞社會科學院院士、牛津大學諮詢委員)就針對當下中國熱門的低出生率事件發表了相關評論,摘錄如下:

一般上,正確的對策是補貼生育,而不是對單身徵稅。然而,生孩子的時間與精力的成本,包括母親不能工作的機會成本,是很大的。因此,要有相當作用的生育補貼(包括金錢、假期、幼兒設施等),需要大量的稅收,很可能對經濟造成巨大負擔,可能需要輔助以單身稅或不育稅來配合。

我們以前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批判得體無完膚,筆者年輕時也認為這是非常封建的落後思想。但是,

隨著年齡的增加,已經認識到這思想有相當的正確性。雖然筆者依然認為福祉或快樂才有內在價值,人口本身不是目的。

當然了,原文肯定不止這些觀點和內容,只不過以上部分是非常核心,也是最飽受爭議的部分,所以特意摘選出來。核心觀點有二:其一是因為要鼓勵生育,補貼生育人群,所以需要對單身人群徵稅降低經濟壓力;其二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思想一點都不封建落後,相反還有相當的正確性。

另外一名專家胡繼曄(中國政法大學教授、中國養老金融50人論壇核心成員)也表示:“不生孩子的人更應該交生育基金。過去中國採取計劃生育,向超生的家庭徵收社會撫養費,但是未來鼓勵生育,應該向丁克家庭徵收未來的社會撫養費,人老了之後光靠錢是沒用的,還是需要年輕人,別人家的孩子來照顧。這些丁克家庭老了之後沒有後代,是要佔用社會資源的,所以將來要對丁克家族進行徵稅”。

中國部分“專家學者”,披著“言論自由”的擋箭牌,在禍國殃民的路上越走越偏,越走越遠。

怎麼90後不生孩子這事兒,還有人急眼了呢?

02

單身稅毫不新奇,自古就有之

大家完全無須認為“單身稅”出自個別“專家學者”之口,就認為這一概念多麼新潮時髦。事實上,古今中外,這早已是被人玩剩下的老梗。

封建時代下,中國政權交替頻繁,戰亂少有停歇。而每逢政權交替,必是戰火綿延,生靈塗炭。

讀過歷史的朋友應該都知道,戰國時期是著名的亂世,七國之間彼此攻伐,以長平之戰為例,一戰趙國四十萬精銳即損失殆盡。要知道,當時全國人口也不過兩千萬左右,各諸侯國人口最多不過數百萬。再去除老幼婦孺,一場大戰幾乎可以讓一個國家的年輕男性盡數折損。

戰國為秦一統,不過秦政權時間過短,很多政策並未真正來得及施展就已宣告滅亡,進而進入兩漢。西漢初期,政府主打休養生息牌。但是稅收上,依舊採取人頭稅方式——凡15歲以上、56歲以下的大漢子民,不論男女,每年都得向政府繳納人頭稅,每人每年稅金120錢(亦稱“一算”)。

古代生產效率低下,農業本身稅負就已不低。再疊加人頭稅,顯然多生孩子就要再多繳稅,老百姓的生育意願自然也就不強。但是沒有人口增加,國家就沒錢,國庫就空虛,什麼都幹不了,怎麼才能刺激老百姓生孩子呢?

漢高祖劉邦的兒子,也就是西漢的第二個皇帝漢惠帝劉盈,就出臺了中國歷史上非常有名的“單身稅”,具體執行方法是:“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

。(出自《漢書·惠帝紀》)

意思也很好理解,適齡女性(15~30歲,古人壽命較短,成年時間也相應較早)如果單身不嫁,那麼人口稅直接翻五倍。可以想象,這樣的強制政策一出臺,當時的老百姓,尤其是女性本身以及有女孩的家庭該是如何地苦不堪言。

按照很多史料的記載,當時很多平民百姓家由於交不起鉅額的單身稅,只能匆匆將家中女兒出嫁,殘疾、老翁、流氓、地痞,只要是男性即可。以犧牲國民的人生為代價,換來了西漢人口的增長。

至於國外,歐美日韓等一些國家,也都曾因為人口增長問題,出臺過類似“單身稅”的政策,這裡我們不再逐一介紹。

怎麼90後不生孩子這事兒,還有人急眼了呢?

03

房價、醫療、教育三山聳立

新時代三座大山的說法由來已久,也得到了年輕人的一致認同,即房價、醫療、教育三座阻擋年輕人幸福感提升的大山。

先不說二胎,就算是一胎,很多年輕人都渴望自己的孩子居有定所,而不是出生在異地他鄉的出租房中,這願望很樸素。高房價被稱為最好的避孕藥,這話很有道理。

孩子幾乎都出生在醫院,先不說現在在醫院生一個孩子,一共要花銷多少錢。孩子出生了需要打疫苗吧,中國新生兒疫苗問題至今都還沒有讓父母放心,孩子的未來誰來保證。

任何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那麼怎樣才能不輸在起跑線上呢?就是要到教育資源更好的大城市中去,到更好的學校中去,才能受到更好的教育。然後,又轉回了戶籍制度和高價學區房那座大山上。

所以解決中國年輕人生育率低下的根本,並不在於生育補貼,這是升級版的需求。而真正基礎版的需求,在於解決高房價、解決醫療和教育資源公平性的短板。

部分專家自己生兒育女已是數十年前的事情,發表觀點和看法時還站在幾十年前“每家每戶動輒五六個、七八個孩子,不也沒少胳膊沒少腿活到現在”的角度為廣大90後指點迷津,豈不滑天下之大稽。

怎麼90後不生孩子這事兒,還有人急眼了呢?

04

生兒育女,當慎之又慎

一直以來,我個人都有一個觀點是,在世界上,只有一種職業是不需要任何崗前培訓和教育,就可以直接上任,這就是父母。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才導致階層的世襲罔替效應明顯,窮人家的孩子逆襲變得日益困難。沒有人能生而做好一件事兒,更何況是養兒育女這麼高難度的事情。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對於類似“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多子多福”,“養兒防老”的扭曲價值觀非常之多。這進而導致了當代中國在肅清一些封建落後思想殘餘時,變得極為被動和困難。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為例,這種想法只考慮了迎合上代人的喜好,卻絲毫沒有考慮下代人半分。在生孩子這件事情上,如果說誰是最無辜的,那麼一定是孩子本身無疑,因為只有他在這件事上是沒有任何話語權的。父母的判斷甚至失誤,都有可能決定其生命的誕生和中止。如果你個人都覺得生活亞歷山大,對自己的人生持負面態度,認為自己的人生非常失敗。那麼你把孩子生下來,讓他面臨和你一樣的窘境,試問你良心何忍。

“多子多福”則更為荒謬,理論上每個人、每個家庭的財力、物力、心力都是固定有限的,孩子越多,分攤在每個孩子身上的資源只會越少。在這樣的客觀前提下,你如何保證每一個孩子都能夠獲得足夠的資源茁壯成長,掌握足夠的生存技能,未來能夠在社會競爭中立足和走得更高。動物的一胎多子,是為了應對動物界高死亡率,這和人類現狀顯然不同。

至於“養兒防老”就更不必多說了,任何一種養老方式,都比這種方式來得可靠和可控。

說白了,年輕人對待生育這件事越來越謹慎,恰恰是文明和進步的表現。既是尊重自身生命,也是尊重未知生命,這才是對生命敬畏的正確表現。

計劃生育的反義詞不是大力生育,而是尊重公民生育自主權。生與不生,是90後和之後所有適齡年輕人的權利,不是義務,這點還輪不到“專家”們指指點點。

怎麼90後不生孩子這事兒,還有人急眼了呢?

05

刺激經濟,降稅才是正道

減稅降費,特別是對小微企業實施‘精準減稅’,本身就是積極的財政政策。而且,這也有利於調整收入分配結構。”

“過去一年,我們連續幾次出臺為小微企業減稅、減負政策,這對去年保持就業穩定增長髮揮了重要作用。當前,經濟依然面臨很大下行壓力,企業經營面臨不小困難,必須給小微企業更多減稅等扶持政策。”

“頂住經濟下行壓力,促進小微企業發展,這是我們的責任所在。中國人民是勤勞的,如果千千萬萬人都能投身創業創新,就會釋放出巨大的經濟活力和創造力,這也是中國經濟的活力、韌性所在。

對於中國稅改的大政方針,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曾多次強調,降稅、減稅、退稅,才是中國未來經濟與稅務政策的核心基調。

無論是經濟增長乏力,還是生育率不斷下降,年輕人手中沒有錢才是根本所在。對於原本就沒錢消費的年輕人進一步妄談什麼單身稅、不育稅、生育基金,無疑於對中國經濟釜底抽薪,比飲鴆止渴還要惡劣。

只有不斷減稅、降稅,把原本屬於老百姓應得的錢還給老百姓,讓老百姓有錢花,敢消費,中國的經濟才有可能實現可持續發展。驅動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投資驅動和出口驅動都已達到階段頂峰,未來不斷放緩已是必然。消費驅動,成為中國經濟未來十到二十年最關鍵的驅動力。

妄言加稅,是與時代趨勢和國家政策對著幹,勢必遭百姓的唾棄。


分享到:


相關文章: